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31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饱和黄土中3H和Br-迁移的延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饱和黄土核素迁移实验表明 ,Br-的迁移速度比3 H快 ,这种现象对核素的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常用的模拟方法显然无法模拟出这种现象 .利用实验参数并以水流流速为已知参数 ,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流速反推模拟 ,结果显示 ,3 H和Br-在饱和黄土的迁移中均存在延迟现象 ,且3 H的延迟大于Br-,模拟获得3 H的延迟因子为 1 95~ 2 0 5 ,Br-为 1 6 0~ 1 90 .对常用模拟法和流速反推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采用常用模拟法获得的水流流速存在较大误差 .延迟因子的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 ,延迟因子对3 H和Br-在饱和黄土中的迁移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2.
黄土露天矿区排土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决定了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时也影响植物群落的生长。目前矿区复垦方面的研究大多为研究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差异或是植被盖度对表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很少有针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对重构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的研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平朔矿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水平及垂向方向的差异,并依照研究区植被生长状况进行分组,研究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该研究旨在得到土壤性质及植被间的影响机理,对未来复垦工作的土壤重构及植被重建的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垂向上均属于弱变异,随着深度增加,复垦效果减弱。土壤容重及孔隙度存在层间显著差异,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增大,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减小。(2)研究区重构土壤典型物理性质在水平方向均属于中等变异,随着深度减小,各性质的差异减小。(3)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在0-10 cm及20-60 cm深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各土壤粒级含量上无显著差异。研究区分布最多的土质类型是壤土。乔木植被生长有助于土壤粒级的减小,草本植被对浅层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优于深层土壤。未来在进行植被重建工程时应适当根据实地土壤质地情况选择适宜植被。  相似文献   
193.
Instrument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has been employed in this study to determine 32 elements in soil on the loess plateau.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uggest that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lements in the soil mainly retained those in the parent materials (loess). It has been found that fractional deposition among grain sizes in the process of loess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the bioclimate in which the soil developed ar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gional variations of elemental distribution in soil on the plateau. Contour maps of element concentrations plotted from the trend analyses exhibit the major patterns of the distributions and variations on the plateau. Furthermore,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evidence for the aeolian theory of the loess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194.
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论文根据连续两年土壤水分的定点和观测数据,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与土壤水分的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欠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显著,而在丰水年,土地利用间土壤水分的差异不显著;②在丰水年,土壤水分的年内变化只有灌木地为消耗型,间作地、果园、林地、草地、撂荒地和农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为平衡型或增长型,欠水年所有土地利用均为消耗型;③从丰水年到欠水年,土壤水分的剖面结构类型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④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具有增长的趋势,而土地利用结构复杂的土壤水分沿坡面分布复杂。  相似文献   
195.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在对黄土丘陵区典型区域多点土壤水分调查数据的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土壤水分分布的区域性和地块性差异特征及其发生分异的主要因子。文章认为,降水格局是土壤水分具有南、北向逐渐增加的区域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热量、地貌、植被等的不同组合使得土壤水分发生地块尺度的分异。地域尺度土壤水分表现为南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北部。在地块尺度内,则由于地貌、植被、土地类型等因素,土壤水分一般表现为:坡下部>坡中部>坡上部;阴坡>半阴-半阳坡>阳坡;隔坡梯田好于梯田;植被不同会造成土壤水分利用型差异。由于影响土壤水分的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其分布的差异性随季节、土壤层深度等不同而在表现程度上具有差异性。这一研究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合理利用土壤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6.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羊群沟村生态环境特点及农业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潜力,总结了在黄土丘陵地区进行生态农业建设的措施和途径,对羊群沟村进行生态农业建设3年来所取得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7.
237Np和238Pu在黄土地下水中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超铀核素在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低中放固体废物近地表处置库的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在野外黄土试验场对237Np和238Pu进行了现场示踪试验,采用非平衡吸附模式的NESOR程序模拟了试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含水层厚度6m以上更新世(Q3)马兰黄土中,土壤颗粒矿物以长石和石英为主,化学成分主要为SiO2,土壤颗粒以0.2~0.02mm为主的砂质黏壤土,干容重1.623t/m3,pH=8左右,总孔隙度0.42,阳离子交换容量12.17~28.26meq/100g的条件下,获得试验场黄土的纵向弥散度aL值为0.20~27.5cm,横向弥散度aT为0.05~1.0cm; 237Np的分配系数Kd值为198~451mL/g,238Pu的Kd值为450~1198mL/g;非平衡速率参数a范围为0.014~0.35d-1.  相似文献   
198.
包气带中85Sr迁移的浓度双峰分布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研究核素在地质介质中的迁移规律,为低中放废物近地表处置环境安全评价提供依据,开展了在黄土包气带人工喷淋条件下,85Sr、60Co和134Cs的加速迁移试验经过两年多的示踪试验,发现85Sr在迁移过程中,出现了浓度双峰分布.用单一对流弥散数值模型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基于“85Sr以两种化学形态迁移”的假设,采用两种不同的吸附参数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拟合得较好,得出85Sr的两种化学形态的分配系数分别介于400-800mL/g和30-60mL/g.  相似文献   
199.
一种黄土滑坡滑距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  黄强兵 《灾害学》2001,16(3):6-11
针对目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新模型-模型信息优化处理模型。通过陕西榆林地区5个黄土滑坡的非母体验证,并经与其他预测方法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该模型精度较高,可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200.
高含沙紊动系统中泥沙铜的相互作用及其垂向浓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谐振式紊动模拟装置 ,通过格栅以一定振幅、不同频率的往复运动 ,在水体中形成均匀紊动场 ,研究紊动对高浓度固液两相系统中泥沙 (黄土 )与铜的相互作用及其垂向浓度分布的影响 ,投沙量 (S)范围为 5kg/m3~800kg/m3.结果表明 ,在均匀紊动条件下 ,黄土对铜的吸附量在S =10kg/m3 处出现峰值 ,而后随着投沙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 .这可能是铜的专性吸附、马兰黄土富含碳酸钙而导致铜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沉淀 ,以及泥沙浓度效应等过程的共同作用所致 .水相铜浓度随S从 5kg/m3增加到 200kg/m3时快速下降 ,在S>200kg/m3 的高含沙条件下继续下降趋于 0 .高浓度泥沙紊动水体中 ,水相铜浓度和泥沙吸附铜量的垂向分布分别表现出均匀和波动的不同特点 ,实际含沙量的垂向分布在S<100kg/m3时比较均匀 ,在S>200kg/m3时自上而下逐步增加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