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88篇
环保管理   268篇
综合类   750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80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51.
以某电镀厂经Na2S预处理后的废水作为研究对象,选用Na OH、Na2S和有机巯基类化合物(EDTC)作为重金属捕集剂,对废水中低浓度Ni进行深度脱除.通过处理效果对比,最终选用EDTC作为Ni理想的捕集剂,重点考察了加药方式、p H、EDTC投加量、反应时间、PAC投加量及不同含Ni电镀废水对Ni去除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EDTC去除Ni的机理.结果表明,Ni初始浓度为6.41 mg·L-1时,最佳工艺条件依次为:p H为7.0,EDTC投加量为摩尔比nEDTC/nNi=4,反应时间为15 min,PAC投加量为100 mg·L-1,PAM投加量为2.5 mg·L-1,此时出水Ni2+浓度为1.08 mg·L-1,去除率达83.15%.在此基础上,针对3种不同含Ni电镀废水,经EDTC处理后Ni去除率均在80%以上,部分废水出水Ni2+浓度低于0.1 mg·L-1,达到了《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中关于Ni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要求(0.1 mg·L-1).红外光谱图和有机元素分析结果表明,EDTC与Ni会发生螯合反应,即EDTC巯基中硫捕捉Ni2+并趋向成键,生成难溶的螯合产物,从而有效地去除废水中Ni.  相似文献   
952.
选择新都区的部分城市主干道两侧大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进行检测,了解新都区城区空气质量,分析车流量、降水、温度等条件对不同道路类型(相对宽阔型、高层峡谷型、交叉口道路)两侧空气中VOCs浓度的影响.车流量是影响VOCs浓度偏高的主要原因,一天不同时段的浓度变化呈双峰型,高浓度出现在早晨和傍晚.大气降水会使VOCs浓度降低,温度对其影响不大,温度的骤降通常伴随降水,使VOCs浓度下降,不同道路类型其下降的幅度存在差异,相对开阔型下降幅度最大.夏季,不同道路类型两侧空气中VOCs浓度的趋势相似,浓度差异大;在冬季三种道路类型两侧空气中VOCs浓度的趋势相同,浓度差异小.  相似文献   
953.
近40年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2000年近40a的气温、降水、冻土深度等逐月资料及年蒸发量资料和20世纪50年代初或中期建站起到90年代中期径流逐月实测资料.分析20世纪下半期阿克苏河流域径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同时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阿克苏河流域普遍存在升温的变化趋势,尤其是冬季升温明显;同时导致冻土层温度的升高和冻土退化;流域内降水增加趋势明显。1990年以后径流增加趋势更加明显.从年内变化分析来看。流域内各水文站春、夏季径流有明显的增大趋势;秋、冬季径流减少明显;分析径流的变化特点.主要还受到流域地表状况变化、大面积开荒及上游水库调节等人类经济活动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4.
为探讨云下湿清除作用对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模拟的影响,在华东区域大气环境数值预报系统中新增了气溶胶云下湿清除过程参数化方案,对比分析了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降水对长三角地区PM2.5的清除作用及其对数值模拟效果的改进.结果表明,模式对该时段内的降水和PM2.5浓度均有很好的模拟效果,模拟的数值、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均与观测有良好的一致性;增加云下湿清除作用后长三角地区PM2.5浓度模拟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偏差、平均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小4.85,1.72,2.35μg/m3,归一化偏差和归一化误差分别降低0.14和0.08,约90%城市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平均误差、归一化误差得到改进;云下湿清除作用使模拟PM2.5浓度随雨强增大而降低,解决了模式湿清除过程的不足.同时,增加云下湿清除作用会加剧部分城市PM2.5模拟浓度偏低的现象,这需要通过其他过程的完善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955.
Khalili, Malika, François Brissette, and Robert Leconte, 2011. Effectiveness of Multi‐site Weather Generator for Hydrological Model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1‐12. DOI: 10.1111/j.1752‐1688.2010.00514.x Abstract: A multi‐site weather generator has been developed using the concept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he multi‐site generation approach reproduces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s observed between a set of weather stations as well a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pair of stations. Its performance has been assessed in two previous studies using both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data.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ssess the efficiency of this multi‐site weather generator compared to a uni‐site generator with respect to hydrological modeling. A hydrological model, known as Hydrotel, was applied over the Chute du Diable watershed, located in the Canadian province of Quebec. The distributed nature of Hydrotel accounts for the spatial variations throughout the watershed, and thus allows a more in‐depth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spatially dependent meteorological input on runoff generation. Simulated streamflows using both the multi‐site and uni‐site generated weather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ed to flows modeled using observed data. Overall, the hydrological modeling using the multi‐site weather generator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ed that using the uni‐site generator. This latter combined to Hydrotel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underestimation of extreme streamflows in all seasons.  相似文献   
956.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991年度在苏南丘陵地区用径流小区法测得杉木林、火炬松林、栎林及裸地的地表径流系数分别为9.55%、38.99%、6.01%、45.37%。土壤侵蚀量分别为281.0t/km ̄2、225.4t/km ̄2、238。4t/km ̄2、14414.5t/km ̄2。与裸地相比,森林保持水土的效益非常显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裸地的土壤侵蚀规律,并给出了裸地土壤侵蚀量的经验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957.
通过采集北京市典型区域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期间大气降水样品,实时监测降水前、期间和后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1及其组分浓度,研究了降水的理化特性、典型降水过程离子组分变化特征、以及对大气非难熔亚微米颗粒物NR-PM1及其组分的影响,同时采用后向轨迹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气团长距离传输对降水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北京市典型区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约占总降水量的82.2%,降水主要呈中性或碱性,酸雨发生率很低.降水pH值表现为冬季 > 春季 > 夏季~秋季的季节变化特征.降水中总离子浓度、总阴、阳离子浓度均表现为春季 > 夏季 > 冬季 > 秋季,且呈污染日显著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中主要水溶性离子年均浓度表现为NH4+ > Ca2+ > NO3- > SO42- > Na+ > Cl- > Mg2+ > F- > K+,其中NH4+、Ca2+、NO3-和SO42-是降水中最主要的离子组分,占总离子浓度的80%以上,各离子浓度均呈污染日高于清洁日的变化特征.降水期间不同时段,降水中各离子浓度大多表现为:降水初期最高,降水中期显著低于降水初期,降水后期均略有增加.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小的降水对污染日大气NR-PM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强,而降雨量和降雨速率较大的降水对清洁日NR-PM1及其组分的清除作用较小.值得关注的是在降水不同时段,始终存在2个重要的过程,即污染物的累积和二次污染物的形成过程,以及降水的云下冲刷和云内雨除过程.研究期间,降水主要受到东南和西南方向气团影响,分别约占总降水的60%和23%,且主要发生在夏季,这些气团对降水中离子组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8.
利用1961~2016年京津冀90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霾数据集、日平均相对湿度、14:00能见度、日平均气温、日累计降水、日平均风速、辐射等数据,采用MASH方法、线性趋势分析方法、曼-肯德尔(Mann-Kendall)法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京津冀地区霾天气影响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霾日数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增长率为5d/10a以上,大中城市年平均霾日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霾日数突变增多发生在1992~1993年,在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注入以后年平均霾日数增长趋势减缓;京津冀地区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平均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年平均降水日数总体趋势减少,但是霾日降水日数逐年增加,而非霾日呈现减少趋势,两者呈现对称相反关系;京津冀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风速均呈逐年下降趋势;霾日数具有随着GDP、能源消耗的增加逐年递增趋势.京津冀地区霾日和非霾日年平均总辐射和散射辐射都是逐年下降,霾日比非霾日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年平均总辐射比散射辐射下降明显;年平均霾日数与年平均总辐射、年平均风速、年平均降水呈负相关,但是与年平均气温、GDP、能源消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59.
王刚  李嘉  袁海飞  徐敏  常青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6):2402-2410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母体,通过化学反应将二硫代羧基引入到其分子链中,制备出新型高分子絮凝剂聚乙烯亚胺基黄原酸钠(PEX),采用低浊水样作为考察对象,通过絮凝实验研究PEX分别与Fe (Ⅱ)盐、Fe (Ⅲ)盐对水样中浊度的去除性能.结果表明,PEX单独处理低浊水时,水样的初始浊度和pH值对PEX除浊效果均有一定的影响,除浊效率随着初始浊度的降低而降低,随着pH值的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当初始pH值位于PEX等电点附近时,浊度的去除率可达到最高,初始浊度为10.0,15.0,30.0NTU,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8.46%,91.17%,92.73%.PEX与Fe盐共同除浊时浊度的去除率随着体系pH值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投加Fe (Ⅲ)盐后浊度的去除效果总体上优于投加Fe (Ⅱ)盐后的效果.PEX与Fe盐共同除浊和PEX单独除浊时的絮凝作用机理不尽一致,Fe盐的加入可起到一定的电中和作用.  相似文献   
960.
青岛大气降水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及溶解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6年6月~2017年5月在青岛采集的35个降水样品,分析其中8种微量元素的总态和溶解态浓度,讨论了大气降水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及其溶解度的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影响大气降水中微量元素溶解度的因素.结果表明,青岛降水中微量元素的总态浓度以Al和Fe的最高,其次是Zn、Mn、Ba、Pb、Sr、V的较低;溶解态浓度以Zn的最高,其次是Al、Mn、Fe、Ba、Sr、Pb和V的较低;溶解度以地壳元素Al和Fe的最低,为5%左右,受到人为源影响的元素溶解度相对较高,Pb和Ba的为10%~40%,Mn和Sr的为20%~60%,Zn和V溶解度最高,平均约为55%.季节变化显示不同元素总态和溶解态浓度基本呈现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溶解度基本表现为春季最高.持续降雨的前后期微量元素的总态和溶解态浓度均呈现明显降低,但溶解度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降雨过程中不一致,pH变化是控制降水中微量元素溶解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