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8篇
安全科学   5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13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资源诅咒"研究中自然资源度量指标选取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利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代替自然资源丰裕度和资源产业依赖度作为自然资源丰裕程度的解释变量。首先,在Krugman空间基尼系数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测度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计算公式,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层面的数据,量化1999—2013年间资源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分析其排名情况和分布格局。研究显示:我国有15个省(区、市)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这些地区大多位于长江以北,且均为自然资源富集地区。其次,构建经济增长计量模型,选取存在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的省(区、市)作为样本空间,并采用多种计量分析和检验方法考察资源产业空间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关系,分析"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研究显示:1在模型整体估计中,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的系数符号均为负,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源产业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呈现负相关,符合"资源诅咒"的基本假设。2在模型分步估计中,人力资本投资、技术创新投入和制造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正相关,符合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逻辑关系;物质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当地经济主体的消费跨期替代弹性较小,导致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增益效应小于其对社会人力资本积累的负向效应,进而阻碍区域经济增长;政府干涉程度越高越不利于经济增长。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应明确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导向机制,进一步提升资源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强化行业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匹配,逐步提高自然资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加快地区经济转型,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72.
根据声凝并理论和雾化湿式除尘理论,建立了燃煤飞灰在声场联合雾化加湿作为预处理的过滤式除尘实验装置。分别在声场、雾化加湿、声场与雾化加湿相结合3种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实验,确定合适的加湿量范围,得出不同条件下燃煤飞灰的去除效果。在声场联合雾化加湿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声压级和雾化加湿量对飞灰的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声场和雾化加湿联合作用能有效提高燃煤PM2.5去除率。以声场联合雾化加湿作为预处理进行过滤除尘实验,结果表明,虽然对高效滤料的除尘效率提高作用有限,但是该预处理可减轻滤袋负荷,有效延缓压差增长,降低清灰频率。由于采用表面覆膜滤材,加湿量控制得当可避免产生"糊袋"现象。  相似文献   
73.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4.
2002—2012年京津唐PM10变化规律及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2002年6月—2012年5月京津唐城市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的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3市的地理、气候气象条件,分析了京津唐城市群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根据3市PM10相互之间的发散系数,定量分析了3市PM10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2002—2012年北京市的PM10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012~0.600 mg/m3,天津、唐山2市的PM10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014~0.600、0.019~0.452 mg/m3。2008、2011年天津市PM10质量浓度年平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唐山市从2008年后PM10质量浓度年平均值达到二级标准;北京市PM10质量浓度总体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天津、唐山市均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但不同年份的变化趋势略不同;北京-唐山、北京-天津、天津-唐山之间PM10的月度发散系数范围分别为0.402 7~0.159 2、0.406 8~0.142 9、0.323 1~0.107 8,说明空间距离最近的天津-唐山之间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较北京-天津、北京-唐山之间大。  相似文献   
75.
随着长株潭城市群工业化进程加快,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得到飞速的提升,但是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受到较大影响.基于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资源节约、公共配套、社会民生4个维度构建生态宜居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度2010~201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水平.结果显示2010~2018年间,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宜居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76.
Passive acoustic monitoring could be a powerful way to assess biodiversity across larg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However, extracting meaningful information from recordings can be prohibitively time consuming. Acoustic indices (i.e., a mathematical summary of acoustic energy) offer a relatively rapid method for processing acoustic data and are increasingly used to characterize biological communitie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oustic indices and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biological sounds in recordings. We reviewed the acoustic‐index literature and found that over 60 indices have been applied to a range of objectives with varying success. We used 36 of the most indicative indices to develop a predictive model of the diversity of animal sounds in recordings. Acoustic data were collected at 43 sites in temperate terrestrial and tropical marine habitats across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For terrestrial recordings, random‐forest models with a suite of acoustic indices as covariates predicted Shannon diversity, richness, and total number of biological sounds with high accuracy (R2 ≥ 0.94, mean squared error [MSE] ≤170.2). Among the indices assessed, roughness, acoustic activity, and acoustic richness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models. Performance of index models wa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insect, weather, and anthropogenic sounds. For marine recordings, random‐forest models poorly predicted Shannon diversity, richness, and total number of biological sounds (R2 ≤ 0.40, MSE ≥ 195).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levant acoustic indices in a flexible model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he diversity of biological sounds in temperate terrestrial acoustic recordings. Thus, acoustic approaches could b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in some habitats.  相似文献   
77.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理论,针对江苏省沿江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制造业空间可能存在的变动,在整理和分析调查问卷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专业化指数和基尼系数2种方法来定量分析江苏省21个沿江省级以上开发区空间分工、制造业集聚和转移态势。结果表明:(1)2002~2006年江南沿江开发区通过向江北沿江开发区转移部分传统产业,逐渐形成了江南沿江技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中心”和江北沿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外围”的空间分工格局;(2)江南沿江开发区内部、江北沿江开发区内部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工关系;(3)受开发区发展阶段、区域产业政策、本地化资源供给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并未发现理论预期的普遍存在的产业集聚现象,仅纺织服装、石化、电力、塑料橡胶等产业呈现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78.
本研究在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和调整产业空间布局的背景下,着眼于国民经济行业中高能耗、高污染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基于2000—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在污染密集型产业识别的基础上,考察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的空间特征,构建了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从空间溢出视角,探讨了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研究发现:①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均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污染密集型产业集聚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对于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的山西、宁夏和内蒙古,有望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干预发挥减排效应,其他省区集聚水平的提高将会加剧环境污染;③经济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能显著降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时空演化特征及潜在传输规律,采用2008~2016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AIAC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分析长株潭城市群近10a来AOD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模式(HYSPLIT)及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气象要素数据研究大气污染物潜在传输规律.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AOD呈现下降趋势,并以春、夏季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空间上,AOD总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分布特征,并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向外长距离传输(>1500km)、中距离传输(500~1500km)以及局地传输(0~500km)比率分别为17.89%、36.45%和45.66%,主要影响湖北、江西、安徽、广东、广西、江苏和浙江等地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长株潭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为区域“联防联控”、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学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80.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以及二次分配程序(QAP)方法,利用成渝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对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成渝城市群碳排放空间关联性显著,呈现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样本期内,网络密度由0.16增长至0.68,关联关系数从38个增长为162个.②重庆、成都、绵阳和南充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发出了较多的关联关系,同时发挥着中介作用.③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被划分成为5个层级,层级结构整体较为稳定,然而第一层级与第二层级存在较为严重的断层现象.④空间距离、人口数量差异以及经济水平差异是碳排放关联性的主要驱动因素.城市间空间距离越近、人口数量与经济水平差异越大,越容易产生碳排放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