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安全科学   22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312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35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Concentration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of the city air in Oba Akran road, Lagos were investigated. The chlorinated VOCs and xylene in Oba Akran were high. The average benzene/toluene ratio in Oba Akran was 1.7 suggesting that vehicular emission was a possible VOC source in most areas of Oba Akran. The toluene/(m+p-xylene) ratio also suggests a common source of toluene and xylene at these sites, presumably organic solvent used by industries located at Oba Akran.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7.10 tons of CO 2 equivalents of VOCs are being emitted per year from Oba Akran. Xylenes were found to b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ozone formation followed by trichloroethylene. A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extracted wit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has been applied to a set of data,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principal components, extracted from the air VOC pollution data, were related to gasoline and oil combustion/industria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92.
道路建设对成都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胜兰 《生态环境》2014,(10):1622-1627
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地覆盖的改变,如城市化和道路建设是导致热岛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道路属性(道路密度及类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还较缺乏。本研究运用2012年成都市不同时次(冬夏季)的遥感数据及城市道路交通专题图,运用3S技术探讨道路密度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研究表明:(1)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市区地表平均温度显著高于郊区且热岛强度呈现夏强(3~4℃)冬弱(2.5~3℃)、夜强昼弱的特征。日间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多热中心的分布模式,但冬夏季热岛中心位置不同。夏季日间热中心位于城市的西南部和中东北部,最高可达32.66℃,而冬季日间城市的西南部地表温度较高且热中心主要分布于城市边界地区,地表温度超过16℃。无论冬夏,夜间城市热岛效应均呈现环状分布特征,即从城市边缘到中心,地表温度逐渐升高,夏季城乡地表温差高达4.37℃而冬季达到2.82℃。(2)成都市区道路呈现“圈层型+辐射型”分布模式,道路密度与道路的分布有关,城市南部及西南部的道路密度高于北部区域。(3)无论冬夏,道路密度与地表温度正相关,但两者相关性呈现昼弱夜强的特征,其中夜间相关系数达到0.5左右。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热单元权重指数、区域热单元权重指数3个指标的分析都表明无论冬夏、无论昼夜,市区分布面积最广的三级道路对城市热岛效应的热贡献最大,其热效应贡献度指数均在95%以上,其次是二级道路,各项热效应贡献度指数为45%~80%。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并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3.
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任何事故都是有原因的,事故的原因可分为人和物两个方面,事故的严重度与事故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运用这三条安全科学基本原理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多起不同类型事故.结果表明,事故的共性直接原因是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所引起的组织成员个体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用行为科学方法和系统化安全管理理论,制订了一个由规范组织成员个体安全行为的安全管理方案、个人行为纠正方法和安全培训组成的通用事故预防路线图,并阐述了路线图实施时所需要的组织行为分析、个人行为纠正和安全培训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4.
半刚性路面基层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输人输出模型,通过清单分析和归一化处理对我国典型的路面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粒料与石灰稳定粒料以及几种工业固体废弃物路面基层材料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和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工业固体废弃物路面基层对资源能源消耗量少,生产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温室气体、酸雨气体的排放量小.和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水泥稳定粒料相比,其环境影响较小,而且可以被再循环用作水泥生产的混合材,是一类典型的生态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95.
Permeability of Roads to Movement of Scrubland Lizards and Small Mammal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primary objective of road ecology is to understand and predict how roads affect connectivity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Road avoidance behavior can fragment populations, whereas lack of road avoidance can result in high mortality due to wildlife‐vehicle collisions. Many small animal species focus their activities to particular microhabitats within their larger habitat. We sought to assess how different types of roads affect the movement of small vertebrates and to explore whether responses to roads may be predictable on the basis of animal life history or microhabitat preferences preferences. We tracked the movements of fluorescently marked animals at 24 sites distributed among 3 road types: low‐use dirt, low‐use secondary paved, and rural 2‐lane highway. Most data we collected were on the San Diego pocket mouse (Chaetodipus fallax), cactus mouse (Peromyscus eremicus), western fence lizard (Sceloporus occidentalis), orange‐throated whiptail (Aspidoscelis hyperythra), Dulzura kangaroo rat (Dipodomys simulans) (dirt, secondary paved), and deer mouse (Peromyscus maniculatus) (highway only). San Diego pocket mice and cactus mice moved onto dirt roads but not onto a low‐use paved road of similar width or onto the highway, indicating they avoid paved road substrate. Both lizard species moved onto the dirt and secondary paved roads but avoided the rural 2‐lane rural highway, indicating they may avoid noise, vibration, or visual disturbance from a steady flow of traffic. Kangaroo rats did not avoid the dirt or secondary paved roads. Overall, dirt and secondary roads were more permeable to species that prefer to forage or bask in open areas of their habitat, rather than under the cover of rocks or shrubs. However, all study species avoided the rural 2‐lane highway.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microhabitat use preferences and road substrate help predict species responses to low‐use roads, but roads with heavy traffic may deter movement of a much wider range of small animal species.  相似文献   
96.
道路干扰对澜沧江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道路交通在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影响。研究道路交通的干扰强度、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意义重大。研究基于道路等级、道路所处的环境特征等因素构建道路干扰指数,定量评价了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的干扰强度,系统分析了流域道路干扰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对流域景观的影响。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道路网络干扰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中游和下游地区明显大于上游地区。流域道路干扰域为边界复杂的不规则多边形,呈现出以离散的强干扰区域为中心,干扰强度向外围逐渐减弱的空间格局。对比不同等级道路干扰域内的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发现,耕地和建设用地等代表人类活动的景观集中分布于道路强干扰区域内,并且强干扰区域内景观组分的变化幅度远大于低干扰区域。从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道路对其沿线景观格局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驱动作用,流域道路发展应避开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97.
以甘肃省某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路网建设为例,根据公路路网的交通参数、道路地形地貌条件、路面设施等,利用导则推荐模式预测路网噪声贡献值。该新区路网中道路距离多在500m以上,不论道路平行还是相交,噪声影响以主干道为主,以次干道为辅,相互影响;根据路网噪声环境影响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98.
基于积尘负荷的西安市铺装道路扬尘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颗粒物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环境幸福指数和对美好环境的期待.道路扬尘作为城市扬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颗粒物污染的贡献不容小觑.在此背景下,采用积尘负荷法采集西安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4种类型25条道路的道路扬尘样品,并分析采样速率、采样次数等因素对采样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西安市各类型道路的平均积尘负荷,结合车流量、车重、道路长度,通过《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技术指南》中的公式计算得到各种类型道路TSP、PM10、PM2.5的排放系数及排放量.结果显示:采样速率为1.0 m2·min-1,采样次数为两次可满足采样要求.不同类型道路积尘顺序为:支路(4.18 g·m-2)>次干道(2.80 g·m-2)>快速路(1.49 g·m-2)>主干路(1.34 g·m-2);道路积尘TSP、PM10、PM2.5的平均排放系数分别为6.066、1.542和0.447 g·km-1.快速路和主干路的扬尘排放系数较小,支路的扬尘排放系数次之,次干路的扬尘排放系数较大.采用Monte Carlo方法对TSP、PM10和PM2.5的排放量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在95%的概率分布范围下,三者定量不确定性均为-16.88%~17.96%.  相似文献   
99.
为研究压缩空气泡沫与4.65 m2汽油池火作用过程中隧道内温度、热辐射强度、高温烟气等的变化规律,采用30 m×6 m×6 m公路隧道实验模型,考察公路隧道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对油池火的灭火性能。结果表明:在供给强度为5.1 L/(min·m2)、气液比14∶1条件下,公路隧道压缩空气泡沫系统对于汽油池火具有优异的控灭火能力,控火时间为21 s,灭火时间为27 s,且泡沫性能稳定,抗复燃能力强;压缩空气泡沫对于隧道内高温烟气层扰动很小,不会导致高温烟气下降到隧道下部,故不影响人员逃生疏散;在压缩空气泡沫作用下,隧道顶部及侧壁100 ℃以上高温持续时间均不超过150 s,并且可在30 s内将油池火周围的热辐射强度降至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00.
乡村路网对三峡库区社区水平森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路作为人为扰动介质被认为是短时空尺度森林景观演化或用途转换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体现为明显的“通道-阻隔”效应。论文以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为例,以3期遥感影像和调研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的缓冲叠加功能,基于路网动态变化角度,从类型、林龄、起源等主要森林结构方面分析路网变化对森林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道路数量先增加后减少,道路质量以等外公路和村级公路的改善为主。2)道路对森林景观干扰性明显。森林从类型、起源、林龄三方面在道路缓冲区内的破碎度均高于非缓冲区内的破碎度。1992—2002年及2002—2014年两个时期相比,前一时期其他灌木林、幼龄林以及萌生林大幅减少,基本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减少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减少量。后一时期乔木林、中龄林以及萌生林有所增加,其他灌木林和成熟林轻微减少,其中,乔木林在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大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中龄林及萌生林则表现为道路缓冲区内增加量弱于非缓冲区内增加量。3)道路影响域范围内,在无政策性干预条件下,道路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导致森林景观的退化,低级路段的消失则有助于森林景观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