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8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81篇
综合类   518篇
基础理论   175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88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浅析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劲波 《环境科技》2001,14(1):17-19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相关环境政策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本文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应遵循的原则及重点领域,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2.
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农业作为中国的基础产业部门也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所出现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却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一方面,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愈加向往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支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恶化.文章正是着眼于当前中国农业环境问题,先列举了农业环境污染的现状,接着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排污税的利弊.  相似文献   
23.
本文利用我国东部亚热带地区315个站点的资料,采用农业气候带分界指标,分析了北亚热带北界、中亚热带北界、南亚热带北界3个界限近百年的动态变化以及农业气候带界限波动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中国废旧农用塑料薄膜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中国废旧农用塑料薄膜回收利用的现状 ;重点阐述了中国废旧农膜再生造粒技术 ,从工艺、成本利益、再生粒料的应用市场等各方面对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剖析 ,在论述其优越性的同时 ,指出了再生造粒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研究人员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最后对废旧农膜再生造粒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以业已建成的稻麦作物净初级生产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建立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中国农业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CropC-)。CropC-的模拟对象为占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3的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和大豆。该模型包括2个主要功能模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土壤-作物系统氮素运移。前者综合考虑了环境因子和氮素的影响,后者包括了作物氮素吸收、土壤氮矿化和化肥氮释放。灵敏度分析表明,在输入参数变化±10%时,CropC-对6个主要输入参数响应的敏感性依次为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大气CO2浓度>土壤全氮含量>施氮量>降水。模型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将降低作物净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26.
焚烧农作物秸秆的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焚烧农作物秸杆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损伤地力,污染环境,影响交通,为促进其资源化利用,除加强宣传外,还应制订经济政策,颁布法律法规,开发实用技术,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27.
中国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三项基本约束条件为前提,从广义上(时间上的可持续约束、空间上的可持续约束、资源管理上的可持续约束)和狭义上(粮食增长速率和人口增长速率的同调对应)对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了理论上的分析和实际上的计算。并将中同从1952~1995年划为8个时段,分别作了可持续发展分析并寻求其背景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最后,对于未来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基本的监控指标。  相似文献   
28.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环境现状与污染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宗斌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2):149-150,179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近几年来,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用薄膜、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也逐年增加,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致使农业环境受到污染.农田连续覆膜十年以上,土壤中农膜残留量可达55~60kg/hm2;果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连续五年以上的地块,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检出率高达80%以上;化肥用量连续五年达到每年1500~2000kg/hm2的农田,土壤有机质下降0.18~0.23%,团粒结构减少4.1~5.3%,总孔隙度减少11.4~13.8%,土壤的理化性能严重下降.通过对农业环境主要污染因素和污染现状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护农业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ABSTRACT: Historical trends in annual discharge characteristics were evaluated for 11 gauging stations located throughout Iowa. Discharge records from nine eight‐digit hydrologic unit code (HUC‐8) watersheds were examined for the period 1940 to 2000, whereas data for two larger river systems (Cedar and Des Moines Rivers) were examine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record (1903 to 2000). In nearly all watersheds evaluated, annual base flow, annual minimum flow, and the annual base flow percent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ver time. Some rivers also exhibited increasing trends in total annual discharge, whereas only the Maquoketa River ha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nual maximum flows. Regression of stream discharge versus precipitation indicated that more precipitation is being routed into streams as base flow than as storm flow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Reasons for the observed stream flow trends are hypothesized to include improved conservation practices, greater artificial drainage, increasing row crop production, and channel incision. Each of these reason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trends, and all are likely responsible to some degree in most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30.
ABSTRACT: Ground water contamination by excess nitrate leaching in row‐crop field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intensive agricultural area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Giant cane and forest riparian buffer zones were monitored to determine each cover type's ability to reduce ground wat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Ground water was sampled at varying distances from the field edge to determine an effective width for maximum nitrate attenuation. Ground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as well as chloride concentrations, which were used as a conservative ion to assess dilution or concentration effects within the riparian zone. Significant nitrate reductions occurred in both the cane and the forest riparian buffer zones within the first 3.3 m, a relatively narrow width. In this first 3.3 m, the cane and forest buffer reduced ground water nitrate levels by 90 percent and 61 percent, respectively. Approximately 40 percent of the observed 99 percent nitrate reduction over the 10 m cane buffer could be attributed to dilution by upwelling ground water. Neither ground water dilution nor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forest buffer. The ground water nitrate attenuation capabilities of the cane and forest riparian zon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During the spring, both plant assimil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 probably important nitrate loss mechanisms, while in the summer nitrate was more likely lost via denitrification since the water table dropped below the rooting z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