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3篇
安全科学   10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150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4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61.
通过大田示范试验,研究了钙基改性生物炭对弱碱性Cd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应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团聚体结构、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体内Cd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向弱碱性土壤中添加改性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值、有效态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添加钙基改性生物炭后土壤有效态Cd(DTPA-Cd)含量的降幅达到12.0%~30.2%,且Cd赋存形态由活性较高的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向更稳定的残渣态转变.改性生物炭的施加明显降低了Cd在植物体内富集的风险,玉米根、茎、叶和籽粒中Cd含量明显受到抑制,3种玉米品种籽粒中Cd含量较对照分别下降了52.65%~72.56%(郑单958)、37.54%~50.80%(蠡玉16)和23.60%~51.20%(三北218).添加改性生物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环境质量,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改性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改性生物炭处理下,5~8 mm和2~5 mm粒级团聚体所占比例增加,而≤ 0.25 mm粒级团聚体占比有所下降,团聚体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增加了10.35%~29.34%和13.20%~27.03%,显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加.玉米籽粒中(郑单958)Cd含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研究表明,钙基改性生物炭在钝化修复弱碱性Cd污染土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前景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2.
于2011~2016年间,从嘉陵江重庆主城段水域的"磷营养状态-总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藻华"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通过原位实验总结TAPA与ALGAE及SRP变化规律,结合碱性磷酸酶反应动力学实验确定酶活参数,探讨酶活变化在"藻华"中的生态学意义.结果表明:消落期时,SRP为藻类生长活动主要的磷源."藻华"敏感期SRP含量全年最低,为0.012~0.021mg/L;TAPA全年最高,为10.503~11.587nmol/(L·min).特征参数Vm和米氏常数Km值的变化规律验证了"藻华"敏感期各样点碱性磷酸酶对底物的亲合力增高,酶的水解速率有了显著提升;碱性磷酸酶在其他形态的磷转化为SRP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藻类等微生物生长提供充足的SRP,以利于其在适宜的生境中迅速增殖.  相似文献   
63.
中温碱解预处理促进剩余污泥厌氧产甲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4 mol/L NaO H碱液在中温下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6 h,对比原剩余污泥和中温碱解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能力,分析了中温碱解及厌氧消化过程中剩余污泥胞内物质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碱解预处理有效促进了有机物、氨氮的释放,对磷酸盐释放促进作用不明显。原剩余污泥的沼气转化效率为387.5 L/kg(以VS计,下同),中温碱解处理组的沼气转化效率为402.5 L/kg;中温碱解处理组沼气转化效率比原剩余污泥组高3.87%;中温碱解预处理提高了污泥减量化程度及甲烷产量。改进的Gompertz模型结果表明:碱解处理后剩余污泥最大甲烷产量为1 480.7 mL,最大产甲烷速率为77.8 mL/d,细菌产甲烷的延迟时间为3.38 d。  相似文献   
64.
碱/超声预处理对头孢菌素菌渣破壁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头孢菌素菌渣的厌氧消化利用率,采用碱解与超声波破碎联合处理方法对头孢菌素菌渣进行细胞破壁,并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研究pH值、含水率、声能密度和反应时间对破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处理条件为:pH值为11.5、含水率为94%、声能密度为2 W/mL、反应时间为30 min,处理后SCOD溶解率为265.26%,总氮溶解率为155.28%,破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5.
《Environmental Forensics》2013,14(4):239-243
Groundwater contaminated by the gasoline additive methyl tertiary butyl ether (MtBE) is also frequently impacted by tertiary butyl alcohol (tBA). The USEPA recently sponsored a study that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hydrolysis of MtBE to form tBA dur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 This finding is important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existing tBA data may not accurately depict tBA or MtBE concentrations in groundwat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echanism and kinetics of MtBE hydrolysis, then presents three case studies of analytical results from sites in California, USA. Although these case studies are limited in scope, the data do not support the occurrence of the hydrolysis of MtBE to form tBA due to acid preservation of groundwater samples. At a minimum, this suggests that MtBE hydrolysis may not be as pervasive a problem as suggested in USEPA's study; therefore, concerns about the validity of historical tBA data may not be warranted. The reason for this result may be simple: there are two necessary factors that promote hydrolysis: low pH and high temperature (above 40°C). Although the static headspace analysis method used to obtain the data in the White et al. study may require heating to achieve adequate sensitivity, many laboratories perform purge-and-trap analyses without heating. Under those conditions, hydrolysis may not occur. However, it may be prudent to preserve samples with alkaline preservatives, to eschew high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analysis of groundwater samples, or to neutralize the sample pH before heating.  相似文献   
66.
接种比对碱超声波耦合溶胞污泥水解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的剩余污泥减量化为研究背景,通过实验研究了经碱超声波耦合溶胞后的剩余污泥在不同接种比下水解酸化的效果,分析了污泥上清液中pH、SCOD、VFAs、NH4+-N和PO34--P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溶胞污泥经过72 h的水解酸化反应,20%接种比下的水解酸化COD溶出率和VFAs增长率最高,分别为75.5%和177%。蛋白质水解程度为16.9%,也高于50%和70%两组接种比。此外,COD、NH4+-N和PO34--P等主要溶出物均在12 h后达到基本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7.
在骆马湖中选择有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区域及无草对照区,测定主要水质指标,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分层测定沉积物氮磷元素含量及磷酸酶活性,探讨大型水生植物对骆马湖生态系统中氮磷元素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大型水生植物生长区上覆水透明度明显高于对照(CK),是对照(CK)19倍;但有草区凯氏氮(KN)、可溶性氮(DN)含量低于对照(CK),方差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极显著(〖WTBX〗p〖WTBZ〗≤001);(2)大型水生植物生长能降低磷酸酶的活性,有草区不同深度沉积物酸(碱)磷酸酶活性总体小于对照(CK),但沉积物表层磷酸酶活性最强;(3)有草区不同深度沉积物TP含量低于对照(CK),但有草区表层沉积物凯氏氮(KN)含量高于对照(CK ).  相似文献   
68.
研究了草浆碱木素的过氧化氢氧化氨解的工艺过程,研究了各种工艺参数对过氧化氢氧化氨解的影响。在最佳的工艺条件,120℃, 90 min 反应时间, 20%过氧化氢用量和20% 氨水用量下,得到的氨化木质素总氮11.62%,氨态氮4.12%。研究表明过氧化氢完全可以替代氧气作为木质素氧化剂,为草浆碱木素转化成有机肥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9.
线路板废水中的铜主要以络合态存在,破络除铜是其处理稳定达标的关键环节。为了降低运行费用和产泥量,同时为后期的工程升级改造提供依据和参考,实验研究了碱法破络除铜最佳pH值、Na2S/Cu摩尔比、反应时间和絮凝剂种类的选择等,并从处理效率、投药成本、污泥产量多方面考核,确定最佳运行条件:以NaOH调节pH到10.5左右,Na2S与进水总铜摩尔比为1.5∶1~2∶1,反应30 min,再加100 mg/L的PAC和3 mg/L的PAM混凝反应,沉淀0.5 h,出水铜浓度低于0.3 mg/L,达到《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0-2008)中的总铜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70.
通过静态和动态连续降解实验,揭示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O,Nonylphenol ethoxylates,浓度6.25~12.5 mg·L-1)在碱性牛仔布印染废水中的去除规律.批式活性污泥实验表明,厌氧环境下,随着p H值的增加,壬基酚(NP,Nonylphenol)产生受到抑制,短链NPEO(环氧乙烯加成数1~3,NP(1~3)EO)总浓度水平虽然只有500~900μg·L-1,却呈现增加趋势;好氧环境下,尽管NPEO总量降解率超过85%,但产生的各种短链NP(1~3)EO和短链壬基酚聚氧乙烯醚酸酯(NPEC,Nonylphenol polyethoxycarboxylate)浓度区间为10~110μg·L-1,碱性环境下两类物质总量最低,不足100μg·L-1.耦合厌氧水解和好氧曝气的连续实验表明,增设填料的厌氧折板水解池出水中短链NP(1~3)EO的总浓度增至4000~5000μg·L-1,这与厌氧环境下一部分NPEO附着在废水杂质和厌氧污泥上,在污泥龄较长的附着型污泥作用下,生成了大量的NP(1~3)EO有关;好氧段出水中NP(1~3)EO浓度降至230~610μg·L-1,短链NPEC(NP(1~3)EC)总量上升到800~1000μg·L-1,NP(1~3)EC由NP(1~3)EO转化来的可能最大.印染出水中NP及NP(1~3)EO受厌氧段出水中NP及NP(1~3)EO浓度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