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8篇
  免费   213篇
  国内免费   1091篇
安全科学   153篇
废物处理   82篇
环保管理   157篇
综合类   1810篇
基础理论   264篇
污染及防治   420篇
评价与监测   80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67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除磷工艺中含氧条件对聚磷菌种群结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从活性污泥样品中提取DNA,采用套式PCR技术对特征基因片断进行扩增,结合DGGE(变性浓度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研究了除磷工艺在正常运行情况下的微生态系统种群结构,并分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行为特征.测定了活性污泥中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产酸菌(Acidobacterium)部分菌种的16S rDNA V3区片段序列,通过NCBI(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基因库比对,初步确定了部分细菌的属.在厌氧/好氧和缺氧/好氧工艺中各类优势菌群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除磷效果稳定的情况下,系统中除磷微生物种群结构大致能保持不变,少数数量或种类发生变化的种群与系统中含氧量变化有关,但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菌群结构总体能够适应工艺运行环境.  相似文献   
952.
从生物净化器/强化浮床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的生物净化器中提取菌种。在以乙酸钠为碳源的专性脱氮培养基上分离筛选出厌氧反硝化菌株A-5,运用生物量和脱氮率的实验测试其最适生长条件为:30℃、pH值为7.7、最适接种量为20%。在最适条件下的降解能力为:培养液初始NO3-N浓度为100mg·L^-1,24h内脱氮率达90.1%。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特性观察经过菌种鉴定测定A-5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Medoeina)。该菌株脱氮效果明显,可广泛用于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953.
ABR处理大豆蛋白废水的效能及微生物群落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考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大豆蛋白生产废水的效能及其运行特征,采用有效容积为28 L的四格室ABR,通过为期100 d的运行,研究了基于进水COD浓度提高的有机负荷(OLR)改变对其处理效能的影响,并以真细菌的通用引物SRV3-2P和BSF8/20,通过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UPGMA群落聚类分析,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微生物菌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啤酒厂二沉池排放的好氧剩余污泥为种泥.在污泥接种量MLVSS为18.0 g·L-1、进水COD浓度2 000mg·L-1、HRT 39.5 h、(35±1)℃等条件下,可在31 d内成功启动ABR并达到初步稳定运行,COD去除率达到96%左右;ABR具有较强的抗OLR冲击能力,当OLR由1.2 kg·(m3·d)-1逐步提高到6.0 kg·(m3·d)-1时,ABR仍能实现安全稳定运行,其COD去除率可以稳定在98%左右;OLR的改变,对ABR内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以及不同微生物类群在各格室中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OLR的逐步提高,ABR各格室微生物的遗传距离逐渐拉大.特异性随之增加,表现出显著的生物相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954.
阎中  王凯军 《环境科学》2008,29(5):1325-1329
为解决传统抑制动力学模型存在的形式不统一及参数获取困难等问题,采用表函数的方法对抑制动力学进行表述.通过引进表函数方法,对动力学测定实验方法提出了改进,采用DYNAMO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2,4-二硝基酚抑制现象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用表函数的方法对抑制现象进行模拟是可行的.相比较传统抑制动力学,表函数的模拟曲线更加贴近实验数据,形式简单而统一,同时解决了参数获取的问题.在对复杂抑制现象进行模拟时,表函数方法具有较大优势,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模型的结构.  相似文献   
955.
采用测试气相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比较了中温厌氧降解和高温厌氧降解过程中甲烷(CH4)生成途径的差异,表征了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过程CH4生成途径的演变,并结合气液相化学组分和产甲烷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同位素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中温(35℃)条件下,垃圾降解初期甲烷13C同位素比值(δ13CH4)下降至-69.5‰,表明此阶段CH4主要产生自CO2还原途径;随着垃圾降解进入快速产CH4阶段,δ13CH4值相应迅速上升至-23.8‰,说明乙酸发酵逐渐成为CH4生成的主要途径,FISH实验结果也发现此阶段以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当产CH4速率逐渐减小进入稳定期时,δ13CH4值迅速降低至-55‰后相对稳定,说明乙酸发酵途径的比例减小,并且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高温(55℃)条件下,δ13CH4值始终维持在约-70‰,表明甲烷主要由CO2还原作用生成,在快速产CH4阶段,乙酸氧化和CO2还原作用是CH4生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56.
高固体污泥微波热水解特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玮  王伟  荀锐  周刚  万晓  夏洲 《环境科学》2008,29(6):1611-1615
考察浓度7%、9%和13%的高固体污泥微波热水解特性,通过生化产甲烷潜能(BMP)实验,分析热处理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加热升温速度快,污泥中悬浮性挥发固体(VSS)和悬浮固体(SS)溶解,液相COD、TOC、氨氮、TN和TP浓度增大, pH值降低.水解效率受污泥浓度影响显著,浓度13%的污泥VSS和SS溶解率低于7%和9%的污泥.170℃热水解5min,9%污泥的VSS和SS溶解率分别为23%和18%, SCOD浓度为41g/L, TOC和氨氮浓度达到30g/L和1g/L.热水解污泥厌氧消化性能提高,9%污泥的产气量在170℃、5min和10min比未处理污泥增加27%和30.8%.热水解时间对提高消化性能影响不大,热水解由5 min到10min,120℃、150℃和170℃的产气量分别增加4%、3.6%和5.7%.  相似文献   
957.
为克服难降解废水厌氧微生物反应器启动初期生物易流失和启动过程缓慢的缺点,将厌氧絮状污泥进行固定化包埋作为厌氧反应器的接种污泥处理有毒难降解的PTA废水,同时考察固定化细菌在厌氧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经过136 d的运行,反应器在COD有机负荷为3 kg.(m3.d)-1,水力停留时间为3~4 d的运行条件下,PTA废水的COD去除率可以达到75%~85%,且系统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量保持能力.另一方面,胞外聚合物(EPS)的变化、产甲烷菌DNA特异性扩增和包埋颗粒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虽然包埋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质速度,但包埋颗粒中的厌氧微生物在微生物相和数量上都仍有显著的变化和增长.  相似文献   
958.
十二烷基磺酸钠(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为改性剂制备了有机蒙脱石,研究其对Cu2+、Cd2+的吸附行为,并用XRD、FTIR、SEM、XPS对有机蒙脱石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基本上在20min内达到平衡,并随pH增大(1.0~7.0),吸附量增加,最佳pH约为6.0.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等温线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SDS改性蒙脱石对Cu2+、Cd2+的最大吸附量较纯蒙脱石分别增加15.7%、15.5%.XRD、FTIR、SEM、XPS及碳含量分析结果显示,SDS主要分布在蒙脱石表面且相对稳定,少量嵌入层间,有机蒙脱石对Cu2+、Cd2+的吸附机制为配位吸附和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959.
污泥处理过程中厌氧再释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试验装置和T型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的释磷总量进行了研究.同时,利用实验室和污水厂SBR装置考察了富磷污泥中的硝酸盐浓度、碳源种类、初沉池污泥投配比等因素对富磷污泥厌氧再释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日通过泥线释磷返回水线的磷约占日处理磷量的10%~16%;不同有机基质诱导的污泥释磷速率不同,乙酸钠等低级脂肪酸能快速诱导污泥再释磷;硝酸盐的存在对污泥再释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h后当NO3--N浓度降低到0.2mg·L-1以下时磷将快速释放;初沉污泥的投加会使释磷时间提前4h,随着初沉污泥投配比的提高,释磷速率会相应提高,但释放总量不变.试验结果可以为SBR污水厂污泥处置过程中控制富磷污泥磷的再释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0.
高压静电场水处理技术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当今水处理领域中的一门高新技术。在此介绍了国内外高压静电场水处理机理和应用研究现状,并对今后高压静电场水处理技术研究提出几点展望。随着对高压静电场水处理机理研究的不断加强和完善。以及对高压静电水处理技术与其它水处理技术的联合水处理工艺研究的突破。高压静电场水处理技术有望成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高效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