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69篇
安全科学   187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556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61.
山地城市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山城重庆的暴雨径流污染特性,充实国内仍然薄弱的基础资料,对4种用地类型的4场暴雨进行了监测,测试指标包括TSS、COD、TP、TN和NH3-N。结果表明,对于坡度2.5%的交通干道和坡度30%的校园人行道,从污染物浓度降幅的角度考虑初期径流的控制量应分别为2~3 mm和1.8 mm。随降雨时间的延长,路面污染物浓度迅速降低,坡度越大,降低速率越快。对于平均浓度,校园屋顶和草坪的各污染物浓度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总氮和氨氮除外)。交通干道和校园人行道的总磷平均浓度也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但2种下垫面的COD、TN和氨氮平均浓度分别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的2~8倍、1.9~3.1倍和1.9~4.3倍。对于交通干道,场次降雨径流的总氮、总磷和氨氮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和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接近(分别为0.5~0.53和50%~55%)接近,而COD和TSS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和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相近(分别为0.35~0.37和78%~84%)。对于校园人行道,污染物浓度20 min降幅均达到90%以上(90%~96%),场次降雨径流的总氮、总磷、氨氮、COD和TSS的平均浓度与初期浓度的比值接近(0.3~0.4)。研究结果为山地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控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2.
抗铬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和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r3+、Cr6+,经过长时间驯化,从污染土壤中筛选出2株对Cr具有较高抗性的菌株(A和B),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了其最佳生长条件及对Cr3+的生物吸附规律。结果表明,菌株A和B分别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米根霉菌(Rhizopus oryzae)。菌株A和B的最适生长pH值均为7,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0℃,最佳装液量为80~100 mL(250 mL摇瓶)。在培养时间一定时,随着Cr3+浓度的增加,菌株对Cr3+的吸附率减少,而生物吸附量则逐渐增大;在Cr3+浓度一定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对Cr3+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这与生物吸附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Cr3+浓度为100 mg/L时,菌株A和B对Cr3+的吸附率达到最大,分别为51.47%和46.36%。  相似文献   
63.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4.
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特性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暴雨径流冲刷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已成为受纳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在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中污染物的赋存形态,总结了不同环境背景下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阐述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水质的影响因素,论述了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的控制对策,指出合理确定初期暴雨径流控制量、科学选取/设计控制技术、将暴雨径流控制措施与城市规划有机结合构建调控网络是城市道路暴雨径流污染控制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5.
介绍了活性碳纤维(ACF)的孔结构及表面官能团,综述了国内外ACF改性技术的研究现状.ACF的改性主要包括孔结构调控和表面化学改性,表面化学改性包括氧化还原法、表面负载法、浸渍法、热处理法、远程等离子体处理法、微波辐照法等,也可将多种方法结合来对ACF进行改性,以改善和提高ACF的吸附性能.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ACF改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6.
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其计算方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指出了目前用模糊评价法确定系统的安全等级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分别运用模糊随机变量理论和模糊集理论而提出了安全等级模糊随机特征量和安全等级模糊特征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安全等级变量,均为安全等级取值论域上的模糊子集,而并非是一个确定的点。还给出了安全等级的绝对可能性和相对可能性的计算方法。实例表明,笔者所提出的安全等级特征量及可能性的计算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67.
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型及其洪灾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长江荆江分流河的河道平面形态及其近百年来的演变特征、河道比降、河道沉积特征、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这些河道是一个统一的网状河流体系。对各主要河道的输水输沙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和洪水灾害特征进行了讨论,结合网状河流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洪灾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8.
从泥石流体流变特性的分析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蒋家沟泥石流阵性流的淤积和冲刷特征。其冲淤变化特征与泥石流体的浓度特性和规模大小的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关系。根据这些分析,可以将泥石流的危害划分为侵蚀和堆积两大类,并可能进一步完善泥石流危险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69.
近10多年来,随着人类居住环境的恶化,紫外线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利用潍坊市气象台2004~2006年逐日紫外线观测资料,分析了太阳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强度指数和等级,同时分析了这些量的年、月、日变化特征,研究了影响紫外线辐射的主要的几种因子。影响紫外线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是臭氧、地表反射率、大气气溶胶和云,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对太阳紫外线到达地面的辐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分析国内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讨论煤矿本质安全的内涵。探讨近年来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致因与根源,指出人的行为安全是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的主要特征。通过研究我国煤矿事故的控制管理,选择事故率作为我国煤矿本质安全判别的参考标准;分析我国煤矿生产的现状与差异,提出了对我国煤矿的本质安全性进行分类判别的思想;从深入开展煤矿安全管理理论研究、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立法、建立煤矿安全管理标准和有效组织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