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828篇
安全科学   33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1060篇
基础理论   600篇
污染及防治   129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108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21.
镉胁迫下大豆中镉的分布状况及其籽粒品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溶液培养中0.5μmol·L-1镉胁迫浓度下,大豆表现出轻微受害症状,籽粒减产25 . 7%,而籽粒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镉在大豆中的积累分布状况为根>叶>籽>油,比例为32.100:1.690:1.000:0.003.大豆籽粒含镉4.89mg/kg,超过了国家环境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量.而大豆粗脂肪中含镉仅0.015mg/kg,远低于国家食品环境卫生标准.豆粕中含镉6.17mg/kg,表明大豆籽粒中的镉主要存在于粗蛋白和淀粉中.  相似文献   
22.
基于原代培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镉毒性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途径,并阐释其在评价水体Cd2+毒性效应上的潜力,本研究比较了不同酶分解方法(链霉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鳃细胞存活率差异,并分析了L-15培养基中不同血清浓度(10% FBS、20% FBS)对鳃细胞存活率的影响,细胞置于20℃生化培养箱中培养.进而根据Cd2+对鳃细胞的LC25值设定0.0625、0.125、0.25、0.5和1.0 mg·L-1 5个Cd2+理论浓度梯度,对原代培养的鳃细胞进行24 h暴露,分析了细胞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025%链霉蛋白酶在4℃分解16 h的鳃细胞存活率为98.2%±0.2%,显著高于0.25%胰蛋白酶在26℃分解30 min的89.4%±3.5%鳃细胞存活率(p<0.05);L15培养基加入10% FBS的细胞存活率总体显著高于添加20% FBS的细胞存活率(p<0.05).在上述较佳的分解和血清浓度组合条件下,细胞培养120 h后,其存活率仍高达90.1%±4.7%.鳃细胞活力随着Cd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两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随着Cd2+浓度的增加,SOD和AcP含量总体增加,而CAT含量呈现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较为适宜的背角无齿蚌鳃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揭示了其原代培养鳃细胞的细胞活力及SOD、CAT、AcP水平,具有作为评价水环境Cd2+毒性/污染的生物指标的潜力.  相似文献   
23.
镉对沉水植物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研究了重金属污染物镉对4种沉水植物(红线草,金鱼藻,黑藻和菹草)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分子毒理学效应。实验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镉能诱导沉水植物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抑制沉水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从而破坏其抗氧化防御系统。镉对沉水植物的毒害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建议以硝酸还原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作为沉水植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24.
假单胞杆菌抗镉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BR322为载体,将抗镉的假单胞杆菌R4染色体的抗镉基因克隆至大肠杆菌HB101,从5000个重组体中筛选出一株抗镉基因克隆株,命名为大肠杆菌HB101(pBC311)。重组质粒pBC311经PstⅠ酶解和琼脂糖凝胶电泳证实抗镉基因位于3.6kb长的PstⅠ片段上。克隆菌株可在含100μg/ml CdCl_2的L-肉汤中生长,其生长停滞期比受体大肠杆菌HB101短得多,说明克隆菌株含有抗镉基因。  相似文献   
25.
假单胞菌的氯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降解2,4-二氯酚(2,4-DCP)能力较强的细菌菌株GT241-1,克隆了该菌株的3,5-二氯儿茶酚1,2-双加氧酶基因(dcpB),采用的克隆策略为:用Southern杂交对dcpB进行定位后,构建重组质粒,再用斑点杂交从重组质粒中筛选目的转化子.经序列测定得知dcpB亚克隆片段全长4303bp,其中dcpB基因编码区765bp.核苷酸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dcpB与已在GenBank登记的相关基因有一定的差异.dcpB基因能够在大肠杆菌转化子中成功地表达有生物活性的酶.  相似文献   
26.
植物根系对镉毒害的防御及其代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植物根系生物量、根系内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变化和植物表观中毒症状作指标 ,研究了 Cd毒害对草坪植物的毒性作用、根系应激反应。结果表明 ,当土壤溶液中 Cd浓度达 1.5× 10 - 3mol· dm- 3时 ,植物体内活性氧代谢、生长状况将出现异常 ,甚至出现明显的表观中毒症状。 Cd对植物体内清除酶活性的毒性强度为 CAT>SOD>POD。匍匐翦股颖 (Agrostis stolonifera)根系对 Cd毒害的抵抗作用强于多年生黑麦草 (L olium perernne)。  相似文献   
27.
吸附剂吸附除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镉离子主要来源于电镀、电池、合金制造、颜料、采矿与选矿行业排放的工业废水。研究废水中去除镉离子的吸附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吸附技术角度出发,对去除镉的离子交换、壳聚糖吸附、利用藻类物质的吸附、利用甘蔗渣吸附、利用电解铝的红泥吸附的技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8.
土壤溶液中镉的化学形态及化学平衡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土壤溶液的实际情况建立简便的平衡模式,研究了红壤、黄棕壤、黄潮土三种典型土壤溶液中Cd的化学形态和化学平衡.结果表明,溶液中Cd的主要形态为Cd~(2+)、CdCl~+和CdSO_4~6.黄潮土还有一定量的CdHCO_3~+,其它形态Cd很少,其中游离Cd~(2+)占绝大部分.红壤最高,黄棕壤次之.红壤施石灰后游离Cd~(2+)下降,CdSO_4~6增加;添加氯化物后,溶液pH下降,大量Cd进入溶液中,CdCl~+比例明显升高.溶液中Cd的形态分布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有一定关系.此外,溶解度图证明,供试土壤中不可能有Cd的矿物生成.Cd在固液相间的平衡受吸附解吸反应控制.  相似文献   
29.
镉铅对小麦醇脱氢酶(ADH)基因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过镉,铅45h污染处理,运用Northein斑点杂分析和酶活性测定的方法探测萌发期小麦ADH酶基因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ADH基因表达在RNA和酶活性两个层次均有变化,并且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反映得金属的影响是来源于基因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30.
一株高效苯酚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龚斌  刘津  赵斌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12):2008-2012
从污泥中分离到1株高效苯酚降解细菌JF-10.在以1000mg·L-1苯酚作为唯一碳源并加有0.05%酵母粉的无机盐培养基中,JF-10能在24h内将苯酚完全降解.该菌被鉴定为假单胞菌,与P.citronellolis、P.nitroreducens、P.aeruginosa亲缘关系较近,但生理生化特征又有差异.JF-10与P.citronelloli gyrB基因的序列相似性只有75%,与P.aeruginosa也只有80%.该菌在pH值4.0~9.0时对苯酚的降解达80%以上,加入一定浓度Mn2 、Cu2 、M2 、Pb2 对苯酚降解有促进作用;200mg·L-1的α-萘酚、苯胺能显著抑制苯酚降解,但甲苯对苯酚的降解无影响,苯酚可以促进邻甲酚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