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213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319篇
基础理论   51篇
污染及防治   3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6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土岩爆破作业安全评价与事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打分法对城市土岩爆破作业的严重伤害可能性进行评价,并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其严重伤害可能性进行分析,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素及可采用的预防途径,为实际伤害事故的预防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2.
为合理、高效地治理朱家店煤矿巷道掘进和煤层开采过程中瓦斯浓度多次超限的技术阻力,本文针对该煤矿不同煤层上覆岩层瓦斯卸压范围及流动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其BP神经网络破坏高度的数学预测模型。通过合理地计算,本文确定了该矿开采煤层上覆岩层的走向及倾向卸压长度、卸压上限和卸压范围,最后提出了有效控制上覆岩层瓦斯大量流向工作面及采空区的技术策略,从而达到了遏制矿井瓦斯事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3.
为了提高矿山企业开采的生产效益及确保施工中设备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采用现场声波测试试验与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得出的力学参数,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在空区顶板-矿柱体系简化为弹性矩形薄板-H-K体流变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空区处理与残矿回采对围岩及地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矿区三中段充填回采过程中压应力最大值出现在Ⅲ-10开采之后,右帮壁形成了9. 8 MPa的压应力集中区;拉应力区域主要存在于充填体内,且大部分拉应力超过了充填体抗拉强度幅值0. 12 MPa;地表移动带范围内垂直方向位移保持在0~1 mm。实际施工中应采取加强充填体强度达0. 27 MPa以上或保留部分矿体支撑顶板等措施确保回采安全。  相似文献   
84.
为了研究巷道风流参数的影响因素、预测风流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合热湿交换理论,建立了风流与围岩壁面之间热湿交换的数学模型,以及贴体坐标系下围岩内部温度场的导热微分方程;利用数值方法,将围岩内部的导热问题与影响风流参数变化的热湿交换问题耦合起来,并以大柳塔煤矿52505综采工作面为例进行计算,得到了与实测参数较为一致的模拟结果,验证了该数值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风流温度受原始岩温、入风流温度、局部热源强度等因素的影响,风流相对湿度与入风流温、湿度以及井下湿源的数量和强度有关;巷道壁温作为将围岩温度场与风流参数之间关联起来的主要因素,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其数值取决于壁面与风流之间热湿交换以及围岩原始岩温。  相似文献   
85.
针对煤岩在屈服破坏过程中有微震和电荷信号产生这一特征,利用自行设计的微震和电荷感应信号监测试验系统,分析不同组合比例煤岩在变形破裂过程中微震和电荷信号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震和电荷信号是低频信号,信号频谱集中分布在0~80 Hz,应力突变与微震信号和电荷信号的产生及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随着“煤-岩”高度比的增加,试样的单轴抗压强度减小,试样屈服破裂时微震和电荷信号幅值增大,同步性增强,试件破坏的突发性增强;试件破坏过程中电荷比微震信号数更多,初次明显的电荷信号也早于初次明显的微震信号。  相似文献   
86.
为研究爆破动力荷载作用下隧道中隔岩稳定性评价标准,以福州地铁2号线为工程背景,结合强度折减动力分析法和数值模拟,同时考虑中隔岩塑性区贯通、位移超过规范值、计算不收敛3种判据,综合对隧道中隔岩进行动力安全系数分析,研究隧道不同净距、不同开挖进尺后行洞隧道爆破开挖对隧道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隔岩塑性区贯通时特征点位移和规范中位移限值较为接近,可共同作为评价中隔岩稳定性的最终评价标准;隧道净距越大、进尺越小,隧道整体安全系数越高;对围岩质量较差且净距小于1.6 m的双线隧道进行爆破开挖时,建议将爆破进尺控制在2 m以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本文对以稳定剂H_2O_2和Na_2CO_3与ClO_2制备的所谓"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的UV吸收光谱、纸层析特性、微观结构及离子色谱进行了分析,并与纯NaClO_2及ClO_2溶液做了对比.结果表明,“稳定性二氧化氯” 与NaClO_2在UV吸收光谱、层析比移值、微观结构、离子色谱这几方面都具有很好或极其相似的一致性 表明“稳定性二氧化氮’与NaClO_2溶液中氯氧化物存在型体的一致性.因此,认为“稳定性二氧化氯“溶液中ClO_2是以亚氯酸盐ClO_2~-的型体存在的.  相似文献   
88.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是岩溶地区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成土速率较慢,土壤剖面和空间分布受地貌演化阶段和岩溶双层空间结构的控制。在碳酸盐岩的差异侵蚀和土壤丧失的作用下,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逐渐向裂隙和低洼部位退缩,形成景观中的土壤资源斑块,成为岩溶生态系统的养分库、水库和种子库,这种自然演替形成的小尺度上的土壤斑块和生境异质性对于维持岩溶景观的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从岩溶表层生态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把握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的动态特征和相互间的反馈关系。  相似文献   
89.
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常张高速公路岩石边坡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的施工工艺、新型的生态防护技术与传统的边坡防护相比较,具有投资省、见效快,且能稳定表层边坡,综合造价仅为客土喷播植草的50%~60%,能在短期内使边坡整体环境景观效果与周边协调一致,尤其适宜于对客土喷播植草难以成活的极陡边坡(坡率大于1∶0.75)的生态防护,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且成本低、效果好的新的生态防护模式.仿原生态植被恢复技术是常张高速公路生态防护措施的典型代表,对今后我省山区高速公路生态防护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0.
The compostability of starch–CaCO3 disposable packaging was examined in a source-separated municipal solid waste (MSW) composting facility located in East Hampton, NY. Source-separated MSW:starch–CaCO3 container mixtures of 0 (control), 5, and 20% (by volume) were prepared as feedstock for composting. Compost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eekly or biweekly during the composting process and examined for fragments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Changes in compost quality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tarch–CaCO3 containers were assessed by measuring the nutrient and metal content of the three resultant MSW:starch–CaCO3 composts. Finally, plant growth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composts for possible plant growth inhibition due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Results showed that portions of the starch–CaCO3 containers were not identified in any of the 5 and 20% sieved and characterized compost fractions > 1.3 cm following 1–3 weeks of composting. Mechanical agitation of the waste along with optimum composting conditions were sufficient to initiate the rapid degradation of the starch–CaCO3 composites. Degradation of starch–CaCO3 containers did not affect compost nutrient and trace element content. Grass biomas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once weekly over 28 days for grass grown in control (0%), 5%, and 20% starch–CaCO3-containing compost:soil mixtur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rass biomass for these compost:soil mixtures were measured only for the 0 and 20% starch–CaCO3-containing compost:soil mixtures at 28 days (9.07 vs 11.05 g, respectively; P = 0.0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