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2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583篇
安全科学   45篇
废物处理   76篇
环保管理   77篇
综合类   869篇
基础理论   378篇
污染及防治   234篇
评价与监测   90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6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EDTA对Pb、Cd及Pb-Cd处理下茼蒿中叶绿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Pb、Cd及Pb-Cd复合污染土壤添加EDTA(乙二胺四乙酸)对茼蒿中叶绿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的EDTA对茼蒿中叶绿素的含量影响大,致使叶绿素结构破坏、叶片失绿,甚至叶片全部枯萎.在Pb处理的土壤中,EDTA的添加水平为2.5 mmol/kg时,茼蒿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的含量比...  相似文献   
82.
福州城市边缘区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掌握福州城市边缘区森林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选取10个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森林土壤中Zn、Mn、Cr、Pb、Cu 5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Cr、Pb是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元素;Zn、Cu、Pb、Cr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Mn则相反;Zn...  相似文献   
83.
我国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十分严重,在所有的重金属污染中,Cd以其移动性大、毒性高成为最受关注的重金属污染之一。修复Cd污染的土壤,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传统环境修复技术相比,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成本低廉,土壤破坏力小,安全性高,是目前发展最快的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介绍了Cd污染现状、超积累植物的概念和特征、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4.
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晓勇  陶欢  阎秀兰  赵丹  林龙勇  李尤 《环境科学》2014,35(4):1576-1585
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污染场地修复决策支持系统是在场地勘察与风险评估基础上,筛选最佳的修复技术,以制定经济高效的场地污染治理方案.本文探讨与分析修复决策系统的框架、模型、方法等关键环节,评估与总结了国际上现有40多种修复决策软件的模块及功能.针对我国场地污染问题,综合国际前沿的思想与理念,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决策支持系统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85.
深圳市表层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及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章迪  曹善平  孙建林  曾辉 《环境科学》2014,35(2):711-718
以深圳为研究区域,选择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为目标物,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88个,调查样品中PAHs的赋存状态,以此为基础,分析土壤PAHs污染水平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并初步评估深圳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的28种PAHs(Σ28PAHs)、16种美国环保署优控PAHs(Σ16PAHs)和7种致癌PAHs(Σ7CarPAH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5~7 939 ng·g-1、2~6 745 ng·g-1和未检出~3 786 ng·g-1.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Σ16PAHs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交通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居住用地、城市绿地、果园和林地.来源分析表明,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样品Σ16PAHs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75.1%和68.2%.研究还发现高分子量PAHs浓度和城市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深圳市土壤中PAHs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86.
共存氯苯类同系物对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  刘辉  姜林  唐军 《环境科学》2014,35(4):1358-1365
微生物厌氧降解六氯苯已经成为国内外六氯苯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的前沿和热点.研究了在不同的初始pH值、反应温度及固液比等环境条件下,3种共存氯苯类同系物五氯苯、1,2,4,5-四氯苯、1,2,4-三氯苯对染料厂污染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降解过程中,共存氯苯类同系物的累积对六氯苯的厌氧降解产生了反馈抑制作用,影响了六氯苯的降解活性,且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累积规律不同,反馈抑制作用不同.反应的初始pH值较低时,五氯苯的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反应的初始pH值较高时,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常温下,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较高温度下,1,2,4-三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更突出;固液比越小,五氯苯的反馈抑制作用越突出.因此,针对性地采取提高低氯苯类同系物降解活性的措施,降低共存低氯苯类同系物在六氯苯厌氧降解过程中的累积,不失为提高污染土壤中六氯苯降解率的一种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87.
郭念  江韬  魏世强  闫金龙  梁俭  卢松  高洁 《环境科学》2014,35(12):4544-4552
为研究淹水条件下光照对土-水界面磷释放的影响,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自然光照试验,讨论了铁还原及有机质降解对磷释放的影响,分析光照对淹水土壤磷释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光照对淹水土壤磷释放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光照作用下淹水紫色潮土上覆水体中TP浓度范围为0.018~0.033 mg·L-1,避光处理为0.02~0.057mg·L-1,灰棕紫泥光照下TP浓度范围为0.028~0.045 mg·L-1,避光处理为0.04~0.084 mg·L-1.光照引起淹水土壤中铁氧化物的变化可能是光照抑制磷释放的重要原因.光照导致土壤中铁氧化物饱和程度降低,铁还原和无定形铁生成受阻进一步加深了光照对磷释放的抑制影响.CO2和CH4反映淹水土壤有机质分解情况,光照降低有机碳的转化效率,加速土壤中无机电子受体的消耗,解释了光照作用下铁氧化物的变化.由此可见,光照对淹水土壤磷释放的抑制与淹水土壤中铁还原和有机质分解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改性氢氧化镁制备及其去除地下水中Cr3+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氢氧化镁作为一种可缓慢释放OH-的碱,能使多数重金属离子转换为沉淀,而且不会引起太大的pH变化.但氢氧化镁难溶于水,在含水层中的迁移能力很差.若要用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对氢氧化镁进行改性.因此,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对氢氧化镁粉末进行改性,合成了氢氧化镁胶体,并对改性氢氧化镁的稳定性、粒度及其对Cr3+的稳定化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复配表面活性剂改性的氢氧化镁悬浮液稳定性好,粒径小,0.6~8.4μm的颗粒占82.41%.利用改性氢氧化镁对Cr3+污染地下水进行处理,其对Cr3+的去除机理主要为沉淀反应,氢氧化镁和Cr3+反应的质量比约为1.333∶1,氢氧化镁和初始Cr3+浓度对Cr3+的去除效果都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及形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EDTA为洗脱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超声波强化洗脱正交实验,并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了洗脱前后Cd、Cu、Pb、Zn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在EDTA浓度20 mmol·L-1、固液比1∶20、超声波作用时间16 min、超声波功率54%、洗脱次数4次的条件下,对4种重金属洗脱率最大,分别为:Cd 83.6%、Cu 58.8%、Pb 98.0%、Zn 43.0%.在实验所设浓度范围内,随着EDTA浓度的升高,重金属洗脱率均有降低.形态分析结果显示,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能显著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残渣态含量.除土壤中Zn残渣态去除率只有5.7%以外,超声波强化EDTA洗脱对土壤中Cd、Cu、Pb的残渣态去除率都很高,分别为81.6%、62.3%、93.8%.  相似文献   
90.
紫色丘陵区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环刀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不同碎石含量弃土弃渣下垫面的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性能随碎石含量的增加而差异显著,其中,碎石含量为40%的弃土弃渣下垫面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及平均入渗率分别是土质弃渣下垫面的1.30、1.13和1.54倍.不同下垫面初始入渗率和稳定入渗率与弃渣初始含水率、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下垫面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初始入渗率与初始含水率相关系数在-0.689~-0.912之间,稳定入渗率与容重相关系数为-0.745~-0.999,且稳定入渗率随非毛管孔隙度增加而显著提高.Horton模型对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率与时间拟合的可决系数在0.899以上,且Horton模型计算入渗率与实测入渗率的相对误差在0.07%~6.60%之间,是紫色丘陵区分析不同弃土弃渣下垫面入渗过程的适宜性模型.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弃土弃渣水土流失量预测和评价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