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2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359篇
安全科学   30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612篇
基础理论   420篇
污染及防治   156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7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178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urpo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psychosocial working conditions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so far but som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nditions are more favorable in small enterprises. This could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workers’ mental health.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test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erprise size and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Methods. Data from the 2010 SUMER – Surveillance Médicale des Expositions aux Risques professionnels (French periodical cross-sectional survey) were analyzed; N?=?31,420 for the present study.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were measured with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and the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were psychological demand, decision latitude and social support as assessed with Karasek's 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The indirect effect was tested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proposed by Preacher and Hayes. Results. In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isk of anxious or depressive episodes was found to be lower in micro enterprises (2–9 employees). Formal tests pointed to a significant indirect effect of enterprise size on mental health through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with a larger effect for psychological demand. Conclusion. This study highlights perceived working conditions as an explanation of the effects of enterprise size.  相似文献   
992.
The rate constant for the gas-phase reaction of O_3 and Lewisite was studied in air using the smog chamber technique.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conditions with [O_3] [Lewisite]. The observed rate constant of O_3 with Lewisite was(7.83 ± 0.38) × 10~(-19)cm~3/(molecule·sec) at 298 ± 2 K. Lewisite was discussed in terms of reactivity with O_3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ionization potentia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te constant for the gas-phase reaction of O_3 with Lewisite is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rate constants of O_3 with haloalkenes.  相似文献   
993.
为了研究平顶山东部矿区地应力场特征,以及地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利用地应力实测资料,运用理论分析和数理统计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东部矿区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并且进行了地应力区块划分,揭示了东部矿区地应力在突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东部矿区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SWW向,最大水平主应力百米梯度为5.4 MPa左右,该区域内集聚了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应力场类型为大地动力场;2)依据最大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应力梯度线,将东部矿区划分为应力升高区和应力梯度区;3)应力升高区由于地应力集中,提供了突出的动力,构造煤的发育则减少了突出阻力,造成了该区域频繁发生突出事故,突出的主导因素为地应力。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分析某系列飞机中央翼第三墙外置机匣接耳应力腐蚀裂纹的成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对发生裂纹的接耳进行端口检测,并对应力腐蚀条件和腐蚀环境进行分析。结果7B04铝合金在Cl-、超过应力腐蚀门槛值的应力和锻件夹杂的共同作用下,在表面氧化膜破裂的酸性环境下发生应力腐蚀。结论应当改进飞机修理过程中的工艺方法,并对接耳设计进行适当的修改。  相似文献   
995.
某型胶粘剂加速贮存试验及寿命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某型胶粘剂的寿命。方法通过恒定应力试验方法对某胶粘剂进行三个不同应力量级的高温加速贮存试验。结果胶粘剂在100,80,60℃三种高温老化温度下的老化90 d后的剪切强度均明显大于初始剪切强度12.225 MPa。结论高温老化过程中,胶粘剂发生了明显的退化现象。温度越高,性能退化越快。由性能退化曲线拟合得到了胶粘剂高温老化的加速因子,评估了胶粘剂的常温贮存寿命至少为17.1年。  相似文献   
996.
以GDP-PM2.5达标为约束的东莞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市计划到2017年PM_(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5μg·m~(-3)),GDP年均增长率至少不低于7%.面对复合型为特征的PM_(2.5)大气污染,传统的环境容量和承载力计算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经济、气象、能源、环境等关键信息,利用系统动力学(SD)建立了GDPPM_(2.5)宏观动态统计模型.考虑到PM_(2.5)年均浓度等统计值本身就是污染物不断生成又不断扩散、沉降达到动态平衡的综合结果.因此,SD模型可不从理化角度去模拟复杂的大气传输和扩散过程,而是通过引入各污染物的比例系数μ,构建转化率η,建立GDP、PM_(2.5)年均浓度、五大污染物(VOCs、SO2、NOx、NH3、一次PM_(2.5))排放量等变量之间的逻辑联系,为分析和预测工作奠定基础.同时,本文梳理了大气环境压力、承载力和容量的定义,强调了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动态关系,建设性地提出了度量承载力的11项指标(5个显性、6个隐性).最后,利用模型模拟预测了"综合治理"模式下2012—2020年间以GDP-PM_(2.5)达标为约束的五大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压力、容量和承载力.结果表明,预计PM_(2.5)浓度达标约在2017年上半年,对应的SO_2、NO_x、VOCs、NH_3、一次PM_(2.5)容量分别为84987、138849、100875、7751、17402 t;承载力隐性部分各项阈值分别为GDP总量7074亿元、新增绿色GDP 737亿元、煤炭2120万t(以标煤计)、石油552万t(以标煤计)、天然气663万t(以标煤计)、新能源630万t(以标煤计);承载力显性部分各阈值(相对于2012年5年累积减排量)分别为SO264271 t、NOx128831 t、VOCs 108337 t、NH34070 t、一次PM_(2.5)35863 t.本研究为东莞市大气减排提供了具体目标和参考数值.  相似文献   
997.
朱健  王平  夹书珊  李猛  雷明婧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876-3886
耐性机理的系统解析对于旱柳在土壤Pb污染控制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旱柳对Pb的耐性机理,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旱柳对Pb的耐性、富集、转运特征,采用STEM、EDAX、FTIR分析了旱柳对Pb的胁迫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低含量(≤600 mg·kg-1)Pb对旱柳生长有促进作用,高含量(≥1000 mg·kg-1)Pb明显抑制旱柳的生长;旱柳对Pb具有很高的耐性,耐性指数TI(%)可达108.32,属Pb高耐性植物;旱柳对Pb的富集能力较强,富集系数均值可达7.5773,而对Pb的转运能力较弱,转运系数均小于1;低含量Pb胁迫不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也不会促生丙二醛(MDA),而高含量Pb胁迫明显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使MDA大量生成,导致严重的细胞膜脂过氧化和膜损伤;抗氧化酶(POD、CAT、SOD)及可溶性蛋白能够对低含量Pb胁迫做出积极有效的响应,但无法清除高含量Pb胁迫所产生的毒害;扫描透射电镜(STEM)分析表明,Pb胁迫使根系发黑、萎蔫,茎部破败、堵塞,叶片褶皱、卷曲,破坏气孔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Pb胁迫使导致膜脂过氧化和膜损伤的自由羟基增多,而使对Pb具有络合、螯合作用的连生羟基、巯基、羰基数量减少;能谱(EDAX)分析表明,Pb胁迫抑制了Ca、K的吸收,同时干扰其他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98.
为建立恒压氮气隔断连续流动分析法测定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分析方法,将连续流动分析法恒流空气隔断改为恒压氮气隔断,优化试剂配方和反应模块,结果表明:恒压氮气隔断法注入氮气的压力是0.06 MPa,仪器稳定时间是20~35 min,持续分析样品时间大于4 h,指标均优于恒流空气隔断法;标准曲线在2.5~40.0 mg/L范围内,相关系数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44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0.2%~2.6%,加标回收率在93.8%~103.8%之间,检出限优于恒流空气隔断法,精密度和正确度满足质量控制要求;实样和标样方法比对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结果精密度优于标准的手工法。恒压氮气隔断连续流动分析法适用于大批量低浓度水样化学需氧量的快速检测,对于密度大、黏度大液流恒压氮气隔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灵敏度和正确度。  相似文献   
999.
为探明伯克氏菌Y4(Burkholderia sp.Y4)对镉(Cd)胁迫下水稻幼苗的生长和Cd吸收积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水稻低Cd积累品种湘早籼24(X24)和高Cd积累品种T优705(T705)为材料,通过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试验,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和原子吸收等检测方法,研究外源施加伯克氏菌Y4对Cd胁迫下水稻生...  相似文献   
1000.
为深入了解盐胁迫下外源硅(Si)对水稻生长的作用,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外源Si对盐(NaCl)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和硅突变体水稻(不能正常吸收Si)营养元素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生物量.当NaCl的浓度为100mmol·L-1时,添加1.0mmol·L-1的Si可使野生型水稻茎叶和根系干重提高12.81%和15.25%,硅突变体水稻茎叶干重提高12.31%.2)外源Si可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茎叶和根系中营养元素含量,降低Na的含量.3)外源Si可显著降低盐胁迫下野生型水稻叶片MDA含量,但对突变体水稻叶片MDA含量影响不大.4)外源Si可显著提高盐胁迫下两种水稻的根系活力.盐胁迫下,与不加Si的对照相比,添加1.0mmol·L-1的Si可分别使野生型和突变体水稻根系活力指数提高60.47%和42.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