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0篇
  免费   441篇
  国内免费   1569篇
安全科学   226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655篇
综合类   2993篇
基础理论   278篇
污染及防治   242篇
评价与监测   382篇
社会与环境   102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259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282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233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点源大气污染扩散模型出发,借助GIS的栅格与数据库运算功能,结合自已设计的推算流程,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物SO2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经检验,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反映出兰州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较应用实测值进行插值的方法简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缓冲带在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论述了缓冲带防治非点源污染的机理和效果,分析了影响缓冲带功能的各个因素。缓冲带能有效地控制土壤与土壤养分的流失,其建设与管理在整个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缓冲带对径流中营养物质氮和磷的吸收上,对较大区域环境水质影响的研究不曾多见。为达到防治非点源污染的更好效果,应对缓冲带的设计及各种缓冲带合理配置与布局作更深入的研究,并要与水土保持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993.
Simultaneous sorption of lead and chlorobenzene by organobentonite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ee JJ  Choi J  Park JW 《Chemosphere》2002,49(10):1309-1315
Clays or organoclays have been used as a barrier to prevent the transport of hazardous contaminants in landfills. However, clays are known to effectively sorb mostly inorganic contaminants, while organoclays are mainly used for organic contaminants. Since the organoclays are basically clay particles modified with cationic surfactants, there might exist an optimal coverage of cationic surfactant on the clay particles to sorb both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mass of cationic surfactants on the bentonites, sodium bentonites were treated with various ratios of hexadecyltrimethylammonium (HDTMA) to bentonites. Chlorobenzene and lead were selected as representative contaminants. When either chlorobenzene or lead exists as a single contaminant, chlorobenzene sorp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DTMA to bentonite ratios, and lead sorptio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HDTMA to bentonite ratios. Sorption of chlorobenzene was a function of HDTMA coverage on the bentonites, while lead sorption was much more influenced by the initial lead concentration rather than the mass of HDTMA added to the bentonites.  相似文献   
994.
室内霉菌污染原因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建筑墙体内湿气迁移过程的研究,详细分析了霉菌污染产生的原因。通过夏、冬两季平均气候条件下沿墙厚度温度、相对湿度分布和湿积累量的具体计算,得出墙内的相对湿度将达到或超过70%,有时甚至处于饱和状态,从而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对于室内霉菌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995.
东深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挂膜启动约需 2 5d ,比优化试验增加 10d左右 ,本文介绍了挂膜启动过程氨氮、CODMn去除效果和填料上生物膜变化的特点。由氨氮去除率 (≥ 5 0 .0 % )、生物膜形状、生物膜上动物种类和数量可判断挂膜启动过程是否完成 ,气温低是该工程挂膜启动过程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某市南郊水源地土壤四氯化碳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四氯化碳废水在排放的过程中沿排污渠侧壁和底部的渗漏对土壤造成污染.在对某市南郊受四氯化碳污染的水源地进行钻孔检测的过程中发现,土壤四氯化碳污染的特征:靠近排污沟的钻孔均检测出四氯化碳,而远离排污沟的钻孔则未检出;四氯化碳的垂向分布存在不连续性,且受降雨影响较大;大部分钻孔浅层土壤中基本未检测到四氯化碳,而在3 m以下的土层和基岩中检测到四氯化碳;抽水井的抽水行为导致抽水井附近土壤中四氯化碳明显高于其他钻孔点位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997.
大气颗粒物上多环芳烃的识别和源解析的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对当前大气颗粒物上PAHs的识别和源解析的定量及定性和半定量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定性及半定量方法简便易行,但误差大;化学质量平衡法结果较准确具体,但PAHs会发生化学反应而降解,并且没有各种燃烧源较完整的PAHs成份谱,这已成为CMB广泛推行的障碍;多元统计方法不考虑PAHs的降解,但要求数据量大,国内外的科学工作者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使PAHs来源的识别和源解析工作有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室内环境多环芳烃污染与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选择了天津市4类典型室内环境和2处室外对照点,共19个采样点。现场采样测定了10种PAHs组成含量。结果显示,室内燃煤和室内吸烟是室内环境中多环芳烃排放的主要污染源。同作为对照的室外大气中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对比,研究了室内环境不同污染源排放多环芳烃组成和含量的特征性。提出了室内燃煤污染同燃煤型室外大气源排放多环芳烃具有相似组成含量特征,而室内烟草烟雾污染源的多环芳烃组成含量特征则与室外  相似文献   
999.
成都市大气颗粒污染物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4年成都市API指数及API>100日数百分数的再分析,探讨了大气颗粒物污染季节分布、区域分布状况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尝试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了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大气污染的季节分布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API>100时数百分数的季节变化状况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区域分布为城西北>城东>城北>城中心>城东南>城西>城南。城市发展对风向的改变比较明显,对风速的改变不明显。大气颗粒污染物年际变化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表明,PM10浓度与SO2、NOX、湿度、气压呈正相关,与风速、蒸发量、温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空气颗粒物中烃类物质的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综述了利用奇偶优势指标、最高峰碳数指标以及色谱峰型特征来判识正构烷烃的来源和利用浓度比值法、化合物的轮廓图特征法、多元统计方法和化学质量平衡法判识多环芳烃的来源,并指出这些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