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4篇
  免费   546篇
  国内免费   2000篇
安全科学   461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807篇
综合类   3790篇
基础理论   552篇
污染及防治   456篇
评价与监测   477篇
社会与环境   162篇
灾害及防治   6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37篇
  2019年   271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315篇
  2014年   358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425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99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建立有氧和厌氧水环境模拟反应器,利用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了猪源拟杆菌标记物、部分指示微生物和潜在致病菌在有氧及厌氧水环境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指示微生物 Streptococcaceae、Lactobacillaceae、Carnobacteriaceae、Ruminococcaceae、Lachnos...  相似文献   
992.
A procedure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a Permeable Adsorptive Barrier (PAB) for the remediation of a contaminated aquifer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 computer code, including different routines that describe the groundwater contaminant transport and the pollutant capture by adsorption in unsteady conditions over the barrier solid surface, has been developed. The complet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hemical–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adsorbing solids and the contaminated water, required by the computer code, has been obtained by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A case study in which the procedure developed has been applied to a tetrachloroethylene (PCE)-contaminated aquifer near a solid waste landfill, in the district of Napoli (Italy), is also presented and the main dimensions of the barrier (length and width) have been evaluated. Model results show that PAB is effective for the remediation of a PCE-contaminated aquifer, si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PCE flowing out of the barrier is everywhere always lower than the concentration limit provided for in the Italian regulations on ground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993.
不同碳源对两株真菌纤维素酶合成的诱导和调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定时测定B-6(Aspergillus sp.)、AS3.3711(Trichoderma sp.)在各类碳源中的纤维素酶活力,结果发现,酶的合成受培养基中碳源性质的调节控制。结构相对完整的纤维类物质(α-纤维素粉、微晶纤维素)诱导活性较高,电泳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系是协同表达的,但酶系各组分的百分比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却各不相同。在测定糖耗与酶活力的关系中发现纤维二糖直接诱导B-6纤维素酶的合成,对AS3.3711则起了间接诱导作用,其经菌体代谢后的某种转化产物才是AS3.3711纤维素酶合成的真正诱导源。图6表1参14  相似文献   
994.
超低排放改造后燃煤电厂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海口电厂"超低排放"燃煤机组在线监测数据和实测结果,研究颗粒物、SO2、NOx排放特征,分析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化学成分谱.结果显示,"超低排放"机组颗粒物、SO2、NOx排放浓度均值分别为(1.57±0.81)、(15.15±6.23)和(40.10±3.63)mg·m-3,均满足超低排放限值要求.TSP、PM10、PM2.5、PM1、SO2、NOx的排放因子均值分别为0.0099、0.0098、0.0092、0.0065、0.1131、0.2882 kg·t-1,排放因子集中在很窄的区间内,呈正态或偏正态分布,与未进行超低改造研究结果比较,排放因子减小了1~2个数量级.颗粒物数浓度分布呈双峰分布,数浓度峰值粒径为0.027 μm和0.641 μm;质量浓度呈单峰分布,峰值粒径为1.100 μm.PM10、PM2.5、PM1的成分谱差异很小,其主要化学组分为SO42-、Ca、NH4+、NO3-、OC,在PM10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41%±0.94%、12.09%±1.95%、9.49%±2.35%、6.96%±0.49%、4.93%±0.57%;在PM2.5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18%±1.58%、12.72%±1.77%、9.21%±2.01%、5.31%±0.13%、4.33%±0.72%;在PM1中质量占比分别为29.04%±3.15%、17.99%±3.61%、8.42%±1.50%、4.445±0.08%、5.075±0.07%.  相似文献   
995.
基于流域水质改善与水环境管理需求,结合目前流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采用SOA-B/S架构,运用MVC6和GIS与环境模型集成关键技术,构建流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清单估算系统,并系统梳理了地形数据、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等基础信息,采用基于输出系数法的非点源水污染负荷估算模型,实现了对全年及年内各分水期非点源水污染排放清单的处理分析和估算。系统通过数据库、GIS平台、模型集成和业务系统建设,实现了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不同地区的非点源水污染负荷估算,推进了流域非点源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科学化及可视化管理,为决策者制定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和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6.
通过高斯面源反演的计算方法对天津市扬尘污染源进行反演计算,建立开放源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源强数据库,系统分析了城市扬尘污染问题。数值试验模拟结果表明,扬尘控制措施与环境质量呈现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通过模拟2004年天津市建筑施工扬尘对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贡献,提出扬尘污染问题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97.
VOCs作为臭氧与二次有机气溶胶的关键前体物,其来源解析对臭氧和颗粒物的协同控制至关重要.但多数VOCs具有反应性,不能完全满足受体模式对污染源排放化学物质组成稳定的假设要求,导致受体模式解析结果不能精准反映实际源贡献.为解决因不同VOCs反应活性不同而导致的组分相对变化与模型假设不符的问题,引入VOCs老化程度来表征...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应变模态差的海洋平台构件的损伤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具有一定损伤的导管式海洋平台钢管梁来说,实验模态分析得到的位移模态和固有频率难以有效的反应结构损伤的实际状况,特别是对早期的轻微损伤。为了提高损伤识别的效率和效果,根据海洋平台钢管梁架的受力特点,由节点位移模态推到出节点应变模态。然后利用损伤前后的应变模态差作为损伤识别的指标。将这个指标用在海洋平台钢梁构件焊缝和跨中单元的损伤识别上。通过建立钢管梁焊缝损伤的ANSYS模型,进行数据模拟分析,该方法能够在低阶模态条件下,有效的识别早期的轻微损伤。  相似文献   
999.
为提高基于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的损伤敏感性和噪声鲁棒性,将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引入到苏通大桥主梁损伤定位方法中。基于D-S证据理论对模态柔度和模态应变能指标进行数据融合,并以苏通大桥扁平钢箱梁为分析对象,对融合后损伤定位指标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基于数据融合的损伤定位方法具有较强的损伤敏感性,只需要较少的低阶模态信息就能识别主梁的早期损伤;数据融合后,损伤定位指标可以在较强的噪声环境下准确地识别斜拉桥钢箱梁的损伤,具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解天津市采暖季细颗粒物组分对能见度的影响、明确消光组分来源,对天津市2017年采暖季大气PM2.5样品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连续采集,并测定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含量,通过修正IMPROVE方程研究了细颗粒物消光特性,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同时应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明确PM2.5质量浓度的潜在污染源区域。结果表明,OC、EC以及SNA(NO3?、NH4+、SO42?)的生成和积累对于能见度的下降具有重要影响,且能见度随SOR和NOR二次转化程度的升高而下降;2017年天津市采暖季日均消光系数为(294.56±262.89)Mm?1,其中OM(34.86%)、硝酸盐(22.84%)、硫酸盐(11.59%)和EC(11.54%)为主要消光组分,硝酸盐和硫酸盐的增加对于能见度的下降起主要影响作用;根据PCA分析结果可知,天津市采暖季PM2.5中的碳组分和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68%),受扬尘(22%)和海盐(8%)的影响较小;区域传输分析结果表明天津市采暖季PM2.5污染源潜在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中西部、河南北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部、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