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77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371篇
基础理论   59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细菌粘膜对船体表面污损生物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粘膜是一个复杂而又可以控制的生态系,它对海中设施有影响,也和大型污损生物的附着有关。本文研究了防污漆表面细菌粘膜的组成,并利用筛选得到的菌株制成人工细菌粘膜验证其对污损生物的附着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得到具有抑制作用和促进作用的菌体。  相似文献   
102.
错流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污泥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错流式动态膜-生物反应器(CDMBR)对己内酰胺废水进行了180d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测定反应器的膜出水和上清液的水质,并对污泥进行了耗氧呼吸速率测定。结果表明,上清液COD一直保持在100mg/L以下,而膜出水的则保持在50mg/L以下,膜对上清液的COD去除率达50%,而对氮的去除没有贡献。可溶性细胞产物(SMP)在反应器内容易积累,停留足够的时间后能被生物降解。通过投加抑制剂测定耗氧呼吸速率,发现异养菌、硝化细菌和亚硝化细菌的活性由于F/M的降低和SMP积累受到一定的抑制,但不影响系统的处理效率。跨膜压力、膜面流速越大,通量衰减得也就越快。  相似文献   
103.
滇池底泥微生物菌群对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滇池水华蓝藻中提取提纯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和氮源,从长期暴露于蓝藻水华的滇池底泥中,通过从含低浓度到高浓度MCs的逐步培养驯化,获得了高效降解MCs的微生物混合菌群,在初始MC-RR和LR浓度大约分别为50mg/L和30mg/L下,3d内可将MCs全部降解。进一步活性研究显示,不同含碳和含氮化合物虽然能够促进混合微生物菌群的生长,但对降解MCs却无明显的促进作用,说明MCs既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碳源,又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的氮源,在富含有机物的天然水体中并不一定能够促进微生物对MCs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04.
大气微生物的研究——Ⅰ.京津地区大气细菌区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京津地区1108个点研究大气细菌污染;选择位于京津地区纵轴线上的7个点,研究大气的细菌区系;选择位于北京市生态环境十分不同的12个点,挑取不同培养特征以及优势菌的细菌菌落进行鉴定。共鉴定383株菌,分别属于8个属,2个菌群。部分菌鉴定到种。京津地区大气细菌的优势菌是微球菌、葡萄球菌、芽孢杆菌等。  相似文献   
105.
ERIC-PCR群落指纹图谱监测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曝气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与污染负荷和主要污染物降解效果变化的关系,在每3d1次,连续8个时间点的监测中,待处理废水中苯酚负荷在35.53mg/L和132.82mg/L之间波动,氰化物负荷从0.96mg/L变化到34.75mg/L,CODcr最低为1044.10mg/L,最高时为7930.90mg/L,第4监测期间高浓度矿物油冲击使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和对CODcr的降解效率显著降低,但对苯酚和氰化物的降解能力造成的影响较小.监测期间2个曝气池微生物群落的ERIC-PCR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性系数(Cs)分别为94.1%和96.6%,多样性指数在177—2.34和1.60—2.16之间,表明用ERIC-PCR检测出的该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这部分微生物种群的结构比较稳定,可能构成了苯酚和氰化物去除效率在监测期间相对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刘和  李光伟  云娇  陈坚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9):1445-1450
应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在毒性化合物五氯酚(PCP)影响下的废水处理性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PCP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COD去除率为38%、77%,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56%和15%.另外,PCP浓度为20 mg·L-1时,去除率为13%和58%,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86%和40%,说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对颗粒污泥的影响大于对活性污泥的影响.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好氧颗粒污泥的变化程度大于活性污泥;PCP浓度为30 mg·L-1时,好氧颗粒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明显下降,TRFs片段数从26下降到14,但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污泥中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污泥的水处理性能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7.
高效细菌挂膜处理菊酯类、杂环类农药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拟除虫菊酯类、杂环类农药废水作为唯一能源和碳源 ,从被农药废水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降解能力较强的细菌W1、W2、Y3。 3株菌混合后在废水体系继续培养一定时间获得性状稳定的活性菌液ALMO ,用半软性填料进行挂膜 ,处理菊酯类、杂环类综合农药废水。当进水CODCr为 6 810mg L、3130mg L、1890mg L时 ,经过 2 4h的作用 ,细菌膜对CODCr的降解率分别达到 2 4 8%、4 3 5 %、5 3 4 %。而相同条件下 ,经过长期驯化的活性污泥 ,污泥含量 30 % ,处理进水CODCr浓度为 374 0mg L的废水 ,2 4h后 ,CODCr的降解率仅为 5 6 7%。试验结果表明 ,分离得到的降解菌的活性是相当高的 ,细菌挂膜作为该类废水的第一阶段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8.
深井曝气法处理制药厂废水的优势菌株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霞  李波 《环境保护科学》2000,26(6):10-11,14
通过驯化培养 ,从制药厂废水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降解硝基苯能力最强的几株菌 ,并鉴别到属。该菌对硝基苯具有较强的忍受能力 ,通过活性污泥和优势菌株不同量的配比实验 ,得到在优势菌株和活性污泥在 1∶ 9及 3∶ 7的配比中 ,降解硝基苯的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使这一成果更适合在实际生长中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9.
为弄清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过程中细菌群落的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以我国南方某市一常规处理工艺水厂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和冬季原水、沉后水、滤后水、出厂水和滤砂生物膜等细菌群落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出厂水pH值、浊度、CODMn、菌落总数等指标均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夏季细菌多样性明显高于冬季,混凝沉淀和消毒是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的主要工艺单元.细菌群落组成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变化,水样中优势菌门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在滤砂生物膜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亦占绝对优势.在属水平上,检测到的条件致病菌属包括弧形菌属(Vibrio)、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细菌群落的主要水质参数.  相似文献   
110.
袁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18年8月采集袁河上游至下游的16个采样点表层水样,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下河流浮游细菌群落特征并对比土地利用与水化学指标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①袁河优势浮游细菌群落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5.17%),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33.99%)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7.59%),其中Bacteroidetes丰度随流向显著降低;②受农田和建设用地增加的影响,袁河上、下游河段细菌群落多样性均随流向呈升高趋势;中游河段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由于湖库滞留作用明显下降;③水域和林地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佳组合因子,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浮游细菌群落,两者相关系数为0.4797,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方差解释量为31.3%;④土地利用方式对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大小与水化学指标相近,同时存在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化学的交叉影响(方差解释量为10.9%),表明在袁河浮游细菌群落的形成中,质量效应与物种分选机制并存.本研究表明,在河流浮游细菌研究中要重视流域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外源细菌输入差异,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输入的不同水化学成分对浮游细菌的分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