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0篇
  免费   415篇
  国内免费   1570篇
安全科学   287篇
废物处理   257篇
环保管理   477篇
综合类   2718篇
基础理论   61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00篇
评价与监测   75篇
社会与环境   238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25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368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57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91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采用室内模拟研究,以P-25纳米TiO2作为光催化剂进行了苯酚水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性能探讨,初步考察了溶液的pH、P-25纳米TiO2用量对光催化降解苯酚过程的影响,以获得P-25纳米TiO2光降解含酚废水的较好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溶液pH=8时,降解水体中苯酚效果最佳,强酸和强碱条件均不利于苯酚的降解;在pH 8的反应体系中,当光催化剂用量为0.4g/L时,催化水体中苯酚降解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42.
选取辽宁省1981-2009年经济与环境数据,通过计量模型探讨辽宁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演替轨迹.结果表明,1981-2009年辽宁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大体呈现“倒U形+U形+倒U形”特征,即“M形”,表明辽宁省的综合环境污染水平随经济增长呈现波动变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等单项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分别为“U形”曲线左侧部分、“U形+倒U形”和“U形”曲线右侧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辽宁省EKC特征与工业结构变化、环境保护投资等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43.
太阳光/电-Fenton法降解H-acid的表观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太阳光/电-Fenton法降解染料中间体H-acid模拟废水的表观动力学研究,通过对不同初始H-acid浓度和Fe2+浓度体系以及不同初始电压浓度体系反应的分析,确定该反应的表观动力学方程和动力学参数,为该技术降解H-acid废水优化反应条件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在固定初始pH值、支持电解质Na2SO4为0.10...  相似文献   
944.
以绢云母为载体,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出了绢云母负载纳米TiO2粉体(TiO2/M),以尿素为氮源,采用后掺杂法制得具有可见光响应的N掺杂TiO2/M.采用XRD,XPS,SEM,DUV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性能表征;并以日光色镝灯为光源,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检测其光催化活性.研究了N的掺杂对粉体中TiO2晶相结构,粒度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绢云母与TiO2通过桥氧相连形成包覆层,N的掺杂抑制了TiO2晶粒的长大,减缓锐钛矿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同时N的掺杂形成Ti—O—N键,形成新的能级结构,使样品对光的吸收边红移至440—550 nm,具有明显的可见光响应,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率与没有掺N的样品相比,最高可达1.6倍.  相似文献   
945.
The Amur tiger (Panthera tigris altaica) is a flagship species of the boreal forest ecosystem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Russia Far East.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the tiger population has declined sharply from more than 3000 to fewer than 600 individuals, and its habitat has become much smaller and greatly fragmented. Poaching, habitat degradation, habitat loss,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causes for the observed population decline. Using a population viability analysis tool (RAMAS/GIS), we simulated the effects of poaching, habitat degradation, habitat loss, and habitat fragmentation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xtinction risk of the Amur tiger, and then explored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three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volving improving habitat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movement corridors in China and Russia. A series of controlled simulation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based on the cur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habitat and field-observed vital rate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mur tiger population could be viable for the next 100 years if the current habitat area and quality were well-maintained, with poaching strictly prohibited of the tigers and their main prey species. Poaching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mainly prey scarcity) had the larges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tiger population persistence. While the effect of habitat loss was also substantial, habitat fragmentation per se had less influence on the long-term fate of the tiger population. However, to sustain the subpopulations in both Russia and China would take much greater conservation efforts. The viabilit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igers would rely heavily on its connectivity with the largest patch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border. Improving the habitat quality of small patches only or increasing habitat connectivity through movement corridors alone would not be enough to guarantee the long-term population persistence of the Amur tiger in both Russia and China. The only conservation strategy that allowed for long-term persistence of tigers in both countries required both the improvement of habitat qualit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ransnational reserve network. Our study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tapopulation dynamics and persistence of the Amur tiger, which should be useful in landscape and conservation planning for protecting the biggest cat specie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946.
通过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Stapf)、籽粒笕(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豇豆(Vigna sesquipedalis Wight)种子的发芽试验及其盆栽试验,考察了PBS在土壤浸提液中的生物降解性能,探讨了PBS高聚物、低聚物和合成单体对植物的发芽和生长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土壤浸提液中微生物对PBS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且在降解过程中,降解液的pH变化不明显;②PBS高聚物的降解产物对植物生长没有影响;③P BS低聚物在降解初期抑制部分植物的幼苗生长,后期对植物的生长没有影响;④当丁二酸的质量浓度低于200 mg.L^-1时,对植物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生长不会产生影响,当质量浓度高于500 mg.L^-1时,将抑制幼苗生长;当1,4-丁二醇的质量浓度低于2 000 mg.L-1时,对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47.
为评价二氯喹啉酸在水稻及其土壤中的安全性,建立其在水稻上的使用规范,于2008、2009年在杭州、济南和铁力三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二氯喹啉酸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建立了二氯喹啉酸在水稻、土壤和田水中残留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在添加水平5~100μg.kg-1范围内,二氯喹啉酸的平均回收率在81.6%~10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7.9%。残留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在植株、土壤和田水中消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6.4~18.6、16.6~21.9和15.4~16.9 d;二氯喹啉酸在植株、土壤、糙米和稻壳中最终残留量均未检出(〈5μg.kg-1)。若二氯喹啉酸在水稻中的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0.5 mg.kg-1,建议每年以有效成分25 g.mu-1的剂量,于水稻移栽后10 d喷施1次,用于防治水稻田中稗草。  相似文献   
948.
采用水热合成-浸渍法制备锌掺杂TiO2纳米管(Zn-TiO2纳米管),透射电镜照片显示Zn-TiO2纳米管为两端开口形貌均一的中空管状结构,管径约6~8 nm,壁厚约1 nm,长度约50~200 nm。研究了Zn-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适量锌提高了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0.4%Zn-TiO2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同时还探讨了Zn-TiO2纳米管用量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显示Zn-TiO2纳米管能有效地降解甲基橙。随着光催化反应进行,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可能是由于芳基和烷基降解速率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49.
研究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在河涌污水治理上构建有效的人工湿地植物处理系统提供依据。选择10种净化能力较强的挺水植物,组成6种不同配置的挺水植物组合,采用无土栽培的方式模拟人工湿地的环境进行静态培养试验,测定出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及在不同污水的停留时间(HRT)下对河涌污水污染物的去除率。6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组合在HRT为5 d时对NH4+-N、TN、TP、CODCr、BOD5的去除率(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2%、81.2%、91.3%、71.8%、79.4%)均较高;以组合1: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风车草Cyperus alternifolius+美人蕉Canna indica+菖蒲Acorus calamus+再力花Thalia dealbata的处理效果为最佳。不同水生植物系统对污水的净化效率取决于HRT,当HRT从1~5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均逐渐增加,当HRT从5~7 d时,NH4+-N、TN、TP去除率每天的增幅却均迅速下降;说明3种不同配置的水生植物系统对河涌污水NH4+-N、TN、TP的净化效率均以HRT为5 d时最高。  相似文献   
950.
选取35台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大型火电机组,进行了为期2年的监测。总结出大型火电机组二氧化硫排放规律,对大型火电机组燃煤含硫量、脱硫设施脱硫效率和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线性回归方程,进而对燃用不同含硫量燃煤的火电机组执行不同排放标准时,配套脱硫设施需要达到的脱硫效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