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06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01.
本文分析了当前染料废水微生物降解优势菌的降解效果及降解机制等,介绍了三种染料降解酶的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阐明了某些降解菌中的质粒可以控制不同结构染料的脱色。最终指出了提高菌株应用价值的两种途径:一是筛选或构建出具有多功能性的超级菌;二是在不改变染料性质的前提下,向其分子结构中引入特定取代基团,以提高其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02.
双酚A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理  曾光明  张长  余健  徐建明 《环境科学》2006,27(10):2095-2099
从好氧堆肥反应器的渗滤液中分离到1株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细菌B-16.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通过摇瓶实验考察了生长条件对双酚A降解的影响,得出该菌株降解双酚A的最佳条件是接种量为0.6%,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30℃.在该条件下,对菌株B-16对不同初始浓度双酚A的降解反应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该降解反应在低浓度(3、5、10mg/L)时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而在较高底物浓度(20 mg/L5、0 mg/L)下不能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描述,双酚A的降解率在初始浓度为10 mg/L时达到最大值46.93%.  相似文献   
103.
嗜铁细菌CAS17的分离鉴定及其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定向培育法,从获得的几株嗜铁细菌菌株中经过驯化筛选,获得1株对毒死蜱有较高降解作用的细菌CAS17.结合其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耐盐短杆菌(Brevibacterium halotolerans).生长特性和毒死蜱降解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毒死蜱有较高的耐受性,在毒死蜱浓度达到800 mg·L-1时仍可生长.最适毒死蜱降解浓度为≤100 mg·L-1,降解率可达67%左右,浓度继续升高时降解效果明显降低;最适降解温度为30℃,对高温敏感;对pH值有着较强的适应范围,pH值在5~9之间的降解率波动不大;最适降解时间为48 h,振荡速率为150 r·min-1,接种量为4%;适合其降解的最佳外加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最佳无机盐为CaCl2.  相似文献   
104.
钦州湾秋季营养盐分布特征及营养状态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0年9月对钦州湾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钦州湾表层海水中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及其富营养化。结果表明:该湾亚硝酸盐(N02-N),硝酸盐(NO,-N),铵盐(NH4-N),磷酸盐(PO4-P)和活性硅(SiO3-Si)平均含量及范围分别为0.032(0.006-0.059)mg/L,0.262(0.018-0.663)mg/L,0.076(0.032-0.120)mg/L,0.009(0.001~0.02)mg/L和1.213(0.191-4.078)mg/L。在空间分布上,各营养盐含量均呈现出湾内高,湾外低的分布趋势,体现出秋季陆地径流的主导控制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秋季营养盐的补充均以陆源输入供应为主,对整个海湾的营养水平起到了主导控制作用。根据营养状态指数评价模式计算结果显示,秋季钦州湾调查海区总体表现为中度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05.
研究土壤环境中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是当今国际环境修复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重要课题.从降解农药的微生物种类、降解农药的途径及机理、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微生物降解农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有待进一步解决的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6.
为定量描述地铁站内行人交通特性,进而解决行人交通局部拥堵问题。借鉴机动车交通流性质,分析典型性行人通道的交通流特性。对广州地铁站特定行人通道及下行自动扶梯人流高峰时段进行拍摄,处理相关数据,分析通道与扶梯连接处的流线,建立二者的行人交通基本特性图,并分析其各自最大通行能力。结果表明:人行通道的通行能力小于与其相连接的自动扶梯的通行能力,高峰时瓶颈将会产生在通道处。  相似文献   
107.
贾夏  周春娟  董岁明 《生态环境》2011,20(12):1927-1933
采用盆栽试验法探讨了Cd^2+、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II类土壤环境基准值300mg-kg^-1干土时的Pb^2+与Cd^2+复合处理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及与根微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生化特征关系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Cd^2+对冬小麦幼苗根微域土壤转化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显著抑制效应;而低浓度Pb^2+主要表现为协同Cd抖污染抑制根微域土壤水解酶活性效应;(2)Cd^2+处理下,磷酸酶活性与微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3)Pb^2+/cd^2+处理下,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微生物量碳表现为显著正相关;转化酶活性与全氮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机质为极显著负相关,总体来讲,Cd^2+/Pb2+与Cd^2+处理之间酶活性与生化特征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同时Pb^2+/Cd^2+处理下磷酸酶、转化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特点与Cd^2+处理下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8.
以洞庭湖区1950-2009年的灾情?雨情和水情等资料为依据,运用灾害系统理论与方法,分析了湖区农业水旱灾害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水旱灾害时间序列中,其演变特征表现为:⑴具有明显的频发性,不同等级的旱灾在1950-1999年间为间歇发生,但2000年以来为连年发生,不同等级的水灾年年发生;⑵水旱承灾体受灾率?成灾率异常指数的演变具有高位波动性,其中以水灾波动幅度最大;⑶水旱灾害损失演变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水灾损失减少,旱灾损失稍有增加;⑷三峡水库运行以来,毁灭性的洪溃决堤灾害得到有效控制,但涝渍灾害仍然频发,夏秋连旱灾害年年发生。水旱灾害的这些演变特征即是洞庭湖流域降水量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河?湖?库蓄水量年际年内变化大,以及湖区各个阶段对防洪?排涝?抗旱等水利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为了探寻西安雾霾气溶胶典型生消扩散特征,对2019年最后一场雾霾(简称末场雾霾)开展了高分辨WRF-Chem(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to Chemistry)模拟,并结合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特殊观测数据(西安理工大学气象站、粒谱仪、太阳光度计观测等),对末场雾霾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与气溶胶条件进行了综合诊断,研究结果如下:①通过与观测数据对比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雾霾生命史(发生于12月20—25日,于23日上午发展为重度霾).②四川北部是此次雾霾的发源地,在雾霾形成初期,沿着低矮地势存在一条输送通道(青川县-康县-徽县-两当县-秦岭西部低矮地形与青藏高原东部山脉之间的豁口-宝鸡-西安).③特殊的地形使得西安易于滋养雾霾,而较大尺度的秦岭山脉并不能完全阻挡西安雾霾的形成与扩散.④通过对比2019年首、末两场雾霾,揭示了两场雾霾气溶胶的共性特征:雾霾天气背景下,PM2.5的组份以有机碳为主(接近或突破40 μg·kg-1);偏北风是西安雾霾消散的关键因子(底层持续6 m·s-1以上的平均风速,即可以吹散雾霾),雾霾消散时先从底层开始消散.  相似文献   
110.
气候变化对白洋淀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的敏感性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华北地区气候以暖干为主,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华北地区的水危机。特定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形成与维持的驱动因子,因此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以华北地区内陆湖泊白洋淀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白洋淀过去40年气候、水文与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过程及湿地生态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确定湿地退化的主导生态因子,探寻湿地退化的驱动机制。从而得出以下结论:1960年以来,白洋淀湿地水位降低,水量减少,面积萎缩,干淀频繁,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在白洋淀湿地退化中起决定作用,其中降水对湿地的影响最大。气候变化主要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特征,减少湿地水源补给,增加水分消耗,使湿地退化萎缩。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