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91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451篇
基础理论   292篇
污染及防治   9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固定化多环芳烃降解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俊  张干  李军  屈伟月 《环境化学》2006,25(5):576-579
以自制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谷胱甘肽S-转移酶,研究了交联剂浓度、酶用量、pH值、温度及时间等因素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戊二醛浓度0.5%,pH7.0,温度20℃,时间12h以及液态酶与壳聚糖凝胶1:1配比是谷胱甘肽S-转移酶最佳固定化条件,固定化酶催化菲降解的最佳反应时间是9h.另外,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相比,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都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02.
固定化酶酸化/UASB两相厌氧有机酸代谢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宏兵  吴睿  段宁  林学钰  黄涛 《环境科学》2006,27(3):483-487
以固定化酶酸化相和UASB产甲烷相为两相厌氧系统进行连续流实验,研究了酸化相和产甲烷相中的有机酸和乙醇的变化特征、变化速率,挥发性有机酸组成,发酵类型以及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相的酸化率为28.2%,水解产物组成中乙醇>乙酸>丁酸>丙酸,其中乙醇占44.8%,乙酸占38.4%,丙酸为6.9%,丁酸为9.8%,为乙醇型发酵类型.在产甲烷相中乙醇被去除99.8%,乙酸为92.0%,丙酸为59.1%,丁酸为46.2%,呈乙醇>乙酸>丙酸>丁酸;比较有机酸和乙醇的去除速率呈乙醇>乙酸>丁酸>丙酸,其中乙醇在产甲烷相中去除速率最快为0.21h-1.系统运行稳定,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其中对COD去除贡献率顺序为乙醇>乙酸>丁酸>丙酸,  相似文献   
903.
汽油降解菌的分离及降解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从泄漏污染的加油站土壤中筛选出对汽油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菌株,研究该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条件,探讨紫外线诱导及投加表面活性剂等强化手段对该菌株降解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通过富集培养的方法分离得到的菌株Q18,经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初步确定其为红球菌(Rhodococcus sp.).②菌株Q18在培养液中适宜生长的温度,pH和底物质量浓度分别为35 ℃,6.0和1 000 mg/L.③通过紫外线照射诱变后的菌株降解能力强于原始菌株,且15 W紫外灯对菌株的诱变效果优于30 W;氯化锂单独诱变效果不明显;经紫外灯照射和氯化锂复合诱变的菌株QY4对汽油的降解率达到了52.2%,在所有诱变菌中最高,效果最显著. ④表面活性剂能增强汽油的生物可利用性,强化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但阴离子和非离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SDS+TX-100和SDS+TW-80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更能有效提高菌株Q18对汽油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904.
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酶底物法检测地表水粪便污染的适用性,采用酶底物法与多管发酵法同步检测了长江南京段、秦淮河、玄武湖等水中大肠菌群。结果显示:在多数情况下,酶底物法检测结果略低于多管发酵法,两种方法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多管发酵法相比,酶底物法检测粪便污染特异性强、时间周期短、二次污染小、简便快速,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