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2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316篇
安全科学   331篇
废物处理   103篇
环保管理   756篇
综合类   1237篇
基础理论   287篇
环境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144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432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99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297篇
  2012年   240篇
  2011年   298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991.
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曝气量在线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马勇  彭永臻  王淑莹 《环境科学》2008,29(9):2501-2506
曝气控制是生物脱氮工艺重要的控制变最,它决定着整个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和运行费用.应用Benchmark-BSM1平台模型对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几种典型的曝气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馈-反馈曝气量控制最优,其次为反馈控制、恒DO控制和恒曝气量控制.前馈-反馈控制和恒DO控制相比较,出水氨氮浓度大约降低24%,最大出水氨氮浓度降低18%,曝气能耗降低9%,获得了曝气量最优控制方法以及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应采用的曝气控制策略,为了实现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硝化反应的最优控制,应同时控制曝气量和好氧区体积.  相似文献   
992.
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是对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是对项目取得排污权前的一次“体检”。在阐述建设项目验收监测作用的基础上,指出了验收监测存在的缺陷,并从节能减排的高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3.
光合有效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4年9月~2006年10月,在华北地区的4个站点开展了太阳辐射、气象参数等的综合观测,得到了光合有效辐射PAR、总辐射Q等的变化特征.水汽和散射因子对于PAR/Q和PAR有明显的影响.基于能量观点,建立了实际天气PAR小时累计值(时累)的经验模式,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水汽因子对于PAR在大气中的传输有一定的作用,应给予重视.计算表明,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7.99W.m-2和4.24%,受散射因子衰减到达地面的PAR以及占地面PAR的比例分别为172.36W.m-2和95.76%.华北地区受水汽因子和散射因子影响损失于大气中PAR分别为15.33、309.30W.m-2,这一能量损失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差别.敏感性实验表明,地表PAR对于水汽因子、散射因子的变化有不同的响应,PAR对散射因子的变化比对水汽因子的变化更敏感.水汽因子与PAR之间的关系与水密切相关,水汽因子项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大气中的各种物质成分(气、液、固态)对于PAR的直接吸收和间接利用(通过化学和光化学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过程)的总和.利用PAR经验模式计算了大气顶的PAR,计算误差为-3.5%.在目前及未来研究中,应该重视和考虑消耗于大气中的且与水汽有关的这部分能量.基于能量观点分析实测资料并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力的角度定量测度人类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关注程度最高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具有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易与其他指标结合等优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结果较为悲观、难以真实反映人类消费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系统归纳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5项缺陷:①参数选取面临两难;②度量标准存在矛盾;③互斥假设有违事实;④研究内容涵盖不全;⑤评价结果部分失真。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认为前三项缺陷必须尽快修正,后两项缺陷需要逐步克服。还应通过学科交叉引入更多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这一系统性工程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95.
结构与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分析——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能源强度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准确计量影响能源强度变动的各因素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可为未来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供参考。论文采用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以1985—2007年为样本期,对影响北京市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进行了计量。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期内,效率和结构因素都对北京市的节能产生了正向作用,并且效率因素的节能效果大于结构因素。分阶段分析显示,2000年以后,结构节能效果表现出逐渐增强的趋势。由此可见,目前北京市的效率节能效果良好,结构节能效果有所发挥,但仍有潜力可挖,并且最大潜力在于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6.
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揭示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的空间变异性并分析引起其空间变异的原因,采用问卷调查和克里格插值法对个人生态足迹及其组分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徐州市主城区个人生态足迹分别是中国和全球个人生态足迹的1.48倍和1.18倍,其中商品服务足迹所占比例最大(51.1%),徐州市主城区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②经过实验半变异函数交叉验证,球状、指数和高斯模型可以较好模拟个人生态足迹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异,其中,个人生态足迹、住宅足迹和商品服务足迹的块基比均小于25%,表现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碳足迹和食物足迹处于25%至75%之间,表现出中等空间相关性;③个人生态足迹、碳足迹、食物足迹和商品服务足迹总体上呈南高北低趋势,以市中心为峰值逐渐向周围递减,住宅足迹呈多峰值分布,最高值位于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对个人生态足迹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空间相关分析,发现,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空间特征对个人生态足迹及其组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97.
基于IPAT模型的江苏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聂锐  张涛  王迪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9):1557-1564
利用环境负荷模型与"脱钩"理论,对江苏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环境政策,对三种情景下主要指标的参数和结果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研究表明,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低碳情景是江苏能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合适、也是最现实的方案;通过不同情景的比较,认为低碳情景的实现一定程度上是以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低碳情景下能源需求与CO2排放也将明显快速增加,与2007年相比,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增加1.431倍,碳排放总量将达到15 655×104t,未来20 a能源资源的有效供应与合理利用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最后给出了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从环境规划实际出发,以《龙海市燃气专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例,针对城市能源专项规划需要解决的现状问题,提出可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环保控制措施,确保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9.
低碳经济的消费行为研究述评与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倩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10):155-161
文章认为目前我国低碳经济推进过程中缺乏对作为市场主体的消费者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关键动因和决策机制的细致探索。本文在对国际上可持续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上研究对于支撑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蚌埠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为例,详细介绍工程中所应用的一体化技术、低溶氧技术、同时硝化/反硝化技术、微孔软管曝气技术、新型推流技术等低能耗污水处理技术,并从反应机理、处理效果、节能效果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比较,为相关技术人员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