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7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297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48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强化混凝去除微污染原水胶体颗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勤  肖锦  黄耀熊 《环境化学》2001,20(4):374-377
对珠江水系统进行了强化混凝处理,燕利用准弹性激光散射技术(PCS)对常规混凝和强化混凝前后水中胶体颗粒(小于0.45um)的大小与分布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搅拌条件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氢氧化镁混凝过程絮体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浊度高岭土水样为研究对象,运用激光光散射法对氢氧化镁混凝剂絮体开始形成时间和氯化镁最小投加量进行测定,探讨了氯化镁投加量对沉后出水浊度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1)氢氧化镁混凝剂絮体开始形成时间随着氯化镁投加量的增大而缩短;pH增大及浊度增大时,絮体开始形成时间总体缩短,pH=11.5、氯化镁投加量为25...  相似文献   
63.
针对某水厂以超滤为核心的短流程水处理工艺,在通过聚氯乙烯(PVC)超滤膜之前选择不同投加量(5、10、15和20 mg/L)的高效聚合氯化铝(HPAC)对长江下游原水进行混凝处理。通过跨膜压差(TMP)增长趋势、CODMn的去除率以及混凝后的水质,可知HPAC的最优投加量为15 mg/L。在此投加量下,运用体积排阻色谱法分析原水、膜前水、膜后水中各相对分子质量有机物的变化,可以发现混凝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要优于超滤截留的。继而将HPAC与另外4种常用混凝剂:硫酸铝(分析纯)、氯化铁(化学纯)、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它们各自最优投加量下,HPAC能够更有效地减缓超滤膜TMP的增长率,从而降低膜污染。因此,认为HPAC是与PVC超滤合金膜契合效果最佳的混凝剂。  相似文献   
64.
根据大港油田12井综合废水的污染特征,提出了"混凝-内电解-H2O2氧化"三步处理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三步法处理后可以使原水的CODcr从4930mg/L降低到128mg/L,去除率达到97%。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65.
66.
混凝工艺去除重金属-腐殖酸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查了混凝剂对腐殖酸(HA)和重金属镉的络合体的去除效果。通过与混凝剂分别对腐殖酸和镉的单一去除比较发现:混凝剂对络合体的去除提高了HA和镉的去除率。通过调节不同环境因素发现:增加混凝剂用量,HA的去除率会在达到峰值后不再增加,而镉的去除率会在达到峰值后有所下降;提高p H值会加快HA的去除达到峰值且提高镉的去除率;腐殖酸溶液初始浓度越高,腐殖酸和镉的最终去除率越高;离子强度越高,HA和镉的最终去除率越低。  相似文献   
67.
水质安全的动态超声波强化混凝除藻水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波辐射能够破坏蓝藻气囊,在水处理工艺中达到强化蓝藻混凝沉淀的效果.然而不适当的超声处理会进一步破坏蓝藻细胞,导致胞内毒素大量释放,加重水质污染负荷.本研究为获得水质安全的超声波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方法,采用频率40~120 k Hz的超声波辐射蓝藻水,考察处理后蓝藻混凝沉淀去除效果及藻毒素释放情况.结果表明,频率68~120 k Hz、能量密度59.1~186.4 W·L-1的静态超声波作用10~15 s后进行混凝沉淀,藻类去除率达98%以上,且频率越高效果越好;然而各频率静态超声波作用5 s以上均会导致藻细胞内藻毒素释放.采用内衬吸声棉及动态超声方式,频率120 k Hz、能量密度38.5~196.6 W·L-1超声波作用7.5~30 s后,可避免胞内藻毒素释放,且能去除水中溶解性藻毒素18.7%~30.7%,混凝沉淀后藻类去除率97.0%以上,其它有机物也降低.  相似文献   
68.
In recent years,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as a new group of contaminants emerging in natural water, have been given more atten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s in the conventional water treatment process, three kinds of nanoparticle suspensions, namely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humic acid (MWCNT-HA),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N,N-dimethylformamide (MWCNT-DMF) and nanoTiO2-humic acid (TiO2-HA)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ir coagulation removal efficiencies with varying aluminum chloride (AlCl3) concentrations. Results showed that nanoparticle removal rate curves had a reverse “U” shape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aluminum ion (Al3 +). More than 90% of nanoparticles could be effectively removed by an appropriate Al3 + concentration. At higher Al3 + concentration, nanoparticles would be restabilized. The hydrodynamic particle size of nanoparticles was found to be the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the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range (ECR) of Al3 + for nanoparticle removal. The ECR of Al3 + followed the order MWCNT-DMF > MWCNT-HA > TiO2-HA, which is the reverse of the nanoparticle size trend. At a given concentration, smaller nanoparticles carry more surface charges, and thus consume more coagulants for neutralization. Therefore, over-saturation occurred at relatively higher Al3 + concentration and a wider ECR was obtained. The ECR became broader with increasing pH because of the smaller hydrodynamic particle size of nanoparticles at higher pH values. A high ionic strength of NaCl can also widen the ECR due to its strong potential to compress the electric double layer. It was conclud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adjust the dose of Al3 + in the ECR for nanoparticle removal in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69.
采用超滤膜(UF)为核心,以混凝作为预处理措施,对混凝-超滤工艺处理径流雨水的特性和膜通量变化与污染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对聚合硫酸铁(PFS)单独混凝、UF、PFS-UF组合工艺进行了对比;在优化混凝基础上,考察了混凝-UF对常规水质指标及总磷、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等生物稳定性指标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混凝可有效去除TOC、UV254和总磷,混凝剂投加量与污染物去除近似呈线性关系.各混凝剂除浊效能均良好.综合考虑混凝处理效率与经济性,实验采用混凝方案为10 mg·L-1的PFS.PFS、UF、PFS-UF工艺除浊率均在95%以上,PFS和UF对TOC和UV254的去除较为接近,采用PFS-UF可提高去除率13%—15%;PFS-UF处理后雨水的AOC、BDOC分别降低至61.8μg·L-1、0.19 mg·L-1,残余总磷可降至3.8μg·L-1,雨水生物稳定性明显提高.PFS、UF和PFS-UF对颗粒物的去除率分别达80.5%、99.6%和99.9%.膜通量的变化和SEM图分析表明,混凝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UF膜污染;形成的凝胶层具有一定整体强度,水力清洗时易于清除,膜通量恢复较好;但同时凝胶层的产生也增大了透膜阻力,PFS-UF工艺的周期内膜通量衰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利用过滤试验与粒径分布试验分析了钢铁工业达标外排废水的各类污染物特征,结合正交试验对混凝处理效果及混凝工艺中各主要影响因素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颗粒物主要以粗分散胶体和悬浮态物质为主,PAC/PAM联用对钢铁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可有效降低主要影响废水回用的铁锰类污染物,还去除了大部分的有机物及磷类等污染物,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所规定的循环冷却水回用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