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135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110篇
综合类   789篇
基础理论   213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13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固体厌氧消化原料流变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厌氧消化原料的流变特性是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本文从研究对象、实验操作、研究内容和结果、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固体厌氧消化原料,特别是污泥的流变特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研究表明,污泥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属于非牛顿流体的范畴,其流变特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污泥的总悬浮固体(TSS)(或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和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研究采用层流剪切实验对物料的流变特性进行表征,研究对象范围有待于扩大。尚需针对流体本构方程的改进,共消化对于原料流变特性的影响,混合液固、液相指标与流变参数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为利用流变参数作为工艺控制参数提供理论依据,并解决工程放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92.
通过A-O工艺对印染废水的降解处理,研究了不同污泥活性下微生物疏水比率和COD去除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活性指标ATP浓度与微生物疏水性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对COD去除率产生一定的影响.缺氧污泥的活性指标ATP浓度在0.38~0.77 mg/L范围时,污泥微生物的疏水性最好且疏水比率最高值为84%,COD的去除率最高,为70.01%;好氧污泥的活性指标ATP浓度在0.86~2.17 mg/L范围时,污泥微生物的疏水性最好,疏水比率最高值为75%,COD的去除率最高为96.2%.  相似文献   
93.
不同粒径泥沙理化特性对磷吸附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大兴南海子湖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试分析了0.147~0.246 mm(细砂)、0.074~0.147 mm(极细砂)、0.0385~0.0740 mm(粉粒)和<0.0385 mm(粉粒粘粒混合物)4种粒径泥沙对磷的吸附行为,并采用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探讨不同粒径沉积物中有机质(OM)、Fe、Al、Ca、Mn和TP含量对磷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南海子不同粒径泥沙的吸附动力学及等温吸附过程(R2>0.90)。粒径对单位质量泥沙吸附磷量具有明显影响,粉粒粘粒混合物>粉粒>细砂>极细砂。总体上,泥沙有机质(OM)、TP、Fe、Al、Ca和Mn含量随粒径的减小而增大,且粘粒对其影响较大。不同粒径泥沙(OM)、Fe、Al、Ca和M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均对单位质量泥沙最大吸附量(Xm)和饱和吸附量(Cse)具有正效应,其中Al含量对该参数的影响更为显著。这说明泥沙对磷的吸附行为可能受到粒径和化学成分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94.
Three geomorphic considerations that underp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alistic and strategic river conserv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that work with the nature are outlined. First, the importance of appreciating the inherent diversity of river forms and processes is discussed. Second, river dynamics are appraised, framing the contemporary behavioral regime of a reach in relation to system evolution to explain changes to river character and behavior over time. Third, the trajectory of a reach is framed in relation to downstream patterns of river types, analyzing landscape connectivity at the catchment scale to interpret geomorphic river recovery potential.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is demonstrated using extensive catchment-scale analyses of geomorphic river responses to human disturbance in the Bega and Upper Hunter catchments in southeastern Australia. Differing implications for reach- and catchment-scale rehabilitation planning prompt the imperative that management practices work with nature rather than strive to ‘fight the site.’  相似文献   
95.
Wang, Jinxia, Jikun Huang, Lijuan Zhang, Qiuqiong Huang, and Scott Rozelle, 2010. Water Governance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 Five Principles of WUA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6(4): 665-685. DOI: 10.1111/j.1752-1688.2010.00439.x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attempted to reform water management by decentralizing water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The overall goal of our paper i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mergence of water user associations (WUAs) in China and assess if they are adhering to the practices spelled out by the Five Principles, a set of recommended practices that are supposed to lead to successful WUA operation. Using four se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villages to examine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we find that World Bank-supported WUA villages (“Bank villages”) can be thought of as operating mostly according to the Five Principles. For example, the Bank villages were endowed with a more reliable water supply; were set up and were operating with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farmer participation; and leaders were more consultative and the process more formal. When WUAs are run according to the Five Principals, we show that WUAs increase water use efficiency.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re is a perception in the Bank villages that water management is improving in general and that there is less conflict both within the village and among villages. Perhaps more importantly, we find that the Bank’s effort to promote WUAs extended beyond their own project villages. The openness, consultative nature, and transparency found in the Bank WUAs are also found (albeit at a somewhat lower level) in the non-Bank WUA villages.  相似文献   
96.
协调度理论已成为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在阐述其理论的基础上,选取了经济与环境方面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通过对辽宁省沿海经济带及其6市2000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的17项指标进行技术处理和分析,对经济带各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了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带及其6市10年间协调发展度在时间维度上呈现逐年上升,其类型由中度失调衰退型和濒临失调衰退型逐渐向中级协调发展型和高级协调发展型演变;经济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经济带的经济综合实力f(x)和环境承载力g(y)差距不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基本保持同步,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经济综合实力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97.
1949年以来中国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IPAT方程出发,发现了环境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或时间的演变依次遵循三个"倒U型"曲线规律,即环境影响强度的倒U型曲线、人均环境影响的倒U型曲线和环境影响总量的倒U型曲线。根据此规律,可以将该演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到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阶段、人均环境影响量高峰到环境影响总量高峰阶段以及环境影响总量稳定下降阶段。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主要驱动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前阶段,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增长更多地由资源或污染密集型技术进步驱动;在资源消耗或污染物强度高峰到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阶段,主要由经济增长驱动;而在人均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高峰到资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总量高峰阶段以及总量高峰以后的发展阶段,则主要由节约高效技术或污染减排技术进步来驱动。实证分析表明,中国目前环境与发展关系基本上处于经济增长主要驱动的环境影响强度高峰向人均环境影响高峰过渡阶段,这同时意味着中国要在短期内实现人均环境影响和环境影响总量高峰的跨越是异常困难的。  相似文献   
98.
思索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共性表象"违法、违章"背后的原因,提出"生产安全事故基因"概念。分析得出"去小概率性"、"社会责任缺失"和"非货币化产出分析能力短缺"3种生产安全事故基因,前两种基因是不可去基因,后一种是可去基因,三者会在不同的条件下以显性或隐性的形式呈现,并作用于生产过程;提出企业组织安全进化的常规对策——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创新对策——教育要为"安全"生产服务,强调学历教育系统在创新对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基因"分析及其对策,为安全生产培养安全管理人员和相关人才,推动安全生产,实现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9.
生物入侵中入侵种与土著种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冰  李玉瑛 《四川环境》2009,28(1):64-67
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入侵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并产生了生态问题和经济问题。本文阐述了生物入侵中入侵种自身的变化及对土著种的影响,并讨论了生物入侵过程中入侵种与土著种的快速进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0.
采用原位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对某区块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为期16个月的生物修复,考察了处置后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学特性以及石油烃组成的纵向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修复后各土层的石油烃去除率是表层土IN-3(50.42%)中层土IN-2(23.54%)底层土IN-1(10.51%);IN-1处于缺氧环境,存在硫酸盐还原和反硝化作用,使得土壤pH值从7.86±0.03降低至7.27±0.03,土壤总氮从2.53±0.13 g/kg降低至0.77±0.04 g/kg;厌氧菌的种群数量是IN-1(10.43±0.71×104CFU/g)IN-3(6.74±0.39×104CFU/g)IN-2(5.15±0.42×104CFU/g),放线菌数量与石油烃含量显著负相关(r=-0.989,p=0.0110.05);IN-3对饱和份和芳香份的降解率最高,分别达到了70.27%和54.52%,远高于IN-2和IN-1;模拟蒸馏结果表明,IN-3正构烷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去除,缺氧的IN-1对正构烷烃去除得较少;厌氧菌数量与胶质和沥青质去除率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污染源较为分散的污染区域,采用原位生物强化修复时可以考虑引入厌氧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