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4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64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为探索低浓度生化尾水生物深度处理的快速挂膜方法,采用4种方法(投加壳聚糖法、投加铁离子法、接种排泥法和自然挂膜法)进行挂膜,考察其对生物膜主要特性(生物膜量MLSS、胞外聚合物(EPS))和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挂膜期间,投加壳聚糖法有利于生物膜量、EPS迅速增加,两者平均含量达到4种方法中的最大值,分别为(9.26 ±3.30) mg/cm3和(42.51 ±33.49) mg/(gSS),但其生物膜活性f值最低,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是最佳;投加铁离子成膜时,生物膜特性稳定,活性高,污染物去除效果最佳,CODCr、NH4+-N、TP去除率分别较快稳定在(66.13 ±2.30)%、(92.03 ±7.72)%和(62.75 ±4.41)%;接种排泥法的生物膜量、EPS均含量、污染物去除效果比投加壳聚糖、铁离子法稍低;自然挂膜法前期对污染物去除率低,稳定时间较长,除TP外,CODCr、NH4+-N去除率在挂膜后期与投加壳聚糖法、接种排泥法相差不大.综合地看,投加铁离子法,虽然生物膜量、EPS含量略低于投加壳聚糖法,但生物膜活性高、污染去除效果好,是低浓度尾水挂膜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52.
有机底物对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城市污水中常见的具有不同特性的有机底物(蛋白胨、葡萄糖、乙酸钠,以及乙酸钠和葡萄糖的混合物)分别在四个相同的反应器中所培养的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量和组成.结果表明:有机底物的特性影响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和量,在乙酸钠为底物的污泥中,胞外多糖占大部分(糖类/蛋白质的比值为1.7—8.6,质量比),而以蛋白胨为底物时,胞外蛋白质占主要成分(糖类/蛋白质的比值为0.2-0.5);以乙酸钠为底物形成的胞外聚合物的总量较多,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对活性污泥进行观测,确证了胞外聚合物的存在及其形式,并得到了胞外聚合物层的大致尺寸.  相似文献   
353.
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阐明研究胞外多聚物的重要性入手,从它的性质,来源,在污水和污泥处理中各方面的影响作用,以及胞多聚物的分离提取方法几方面,综述了活性污泥胞外多聚物的研究发展和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可供进一步的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4.
微塑料(MPs)和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是共存于污水处理厂中的典型新污染物.MPs已被证明能够改变污泥中ARGs的分布模式,但其对污水中胞外ARGs(feARGs)的影响及机制仍不清楚.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探究了典型MPs(聚苯乙烯PS)暴露60 d后污水中feARGs(包括tetCtetOsul1sul2)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机制.结果表明,四环素类feARGs绝对丰度在nm级和mm级PS暴露下分别降低了28.4 %~76.0 %和35.2 %~96.2 %,在μm级PS暴露下变化了-55.4 %~122.4 %.PS对磺胺类sul1的促进效果呈nm级 > μm级 > mm级趋势,且ρ(PS)为50 mg·L-1sul1丰度扰动幅度更大.磺胺类sul2的相对丰度在μm级和mm级PS暴露后分别削减了25.4 %~42.6 %和46.1 %~90.3 %,在nm级PS暴露后增加了1.9~3.9倍;ρ(PS)为50 mg·L-1sul2的削减作用高于ρ(PS)为0.5 mg·L-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S暴露下feARGs相对丰度与细胞膜通透性和典型可移动遗传元件(intI1)丰度成正相关,与活性氧水平成负相关.研究结果阐明了PS对污水中feARGs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污水中MPs与ARGs复合污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5.
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4种方法(蒸气法、EDTA法、NaOH法和搅拌法)对3种活性污泥(可乐厌氧活性污泥、可乐好氧活性污泥和市政污水污泥)胞外聚合物的提取效率,对比分析了各提取方法对不同样品提取所得胞外聚合物的组成影响,结果表明,EDTA法提取多糖的效率最高,提取市政污水污泥、可乐好氧活性污泥和可乐厌氧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糖分别在8.3、16.7和9.7 mg/g VSS左右;NaOH提取蛋白质的效率最高,提取市政污水污泥、可乐好氧活性污泥和可乐厌氧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蛋白质分别为:3.15、0.55和5.57 mg/g VSS.对于3种不同种类污泥,EDTA法提取EPS总量效率最高,分别为市政污水污泥10.7 mg/g VSS、可乐好氧活性污泥16.8 mg/g VSS和可乐厌氧活性污泥9.97 mg/g VSS,分别比效率最低的搅拌法高出5倍、5倍和3倍.  相似文献   
356.
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对污泥沉降具有重要作用.以一体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为对象,针对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通过停止投加乙酸钠、调整SRT和曝停比等措施控制了污泥膨胀,并考察整个过程中胞外聚合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阶段I~II(0~77 d),SVI升至215.86 mL?g-1,TN去除率仍稳定在60.88%;阶段III(78~109 d),SVI维持在210.16 mL?g-1,TN去除率下降至32.19%; 阶段IV(110~140 d),SVI下降至107.53 mL?g-1,TN去除率也恢复至54.55%,AOB、NOB和ANAMMOX活性分别恢复至0.42、0.06、0.20 g?g-1?d-1.污泥膨胀得到控制以后,溶解性EPS (Solubility EPS, S-EPS)、溶解性蛋白(Solubility PN, S-PN)从243.15、213.25 mg?g-1分别下降至110.97、49.52 mg?g-1.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投加乙酸钠PN含量呈上升趋势,PS含量下降.PICRUSt2对蛋白质(PN)、多糖(PS)代谢分析也表明,停止投加乙酸钠以后,氨基酸代谢基因丰度降低,疏水性增强,PS更多地转为内源性有机物供微生物利用.  相似文献   
357.
采用白腐菌和纳米零价铁(nZVI)联合体系强化去除水中Cd (II),并考察pH值、Cd (II)初始浓度、温度、nZVI投加量对Cd (II)去除的影响,分析nZVI对白腐菌胞内外富集镉的影响特性,同时结合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联合体系对Cd (II)的强化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pH=6,Cd (II)初始浓度为50mg/L,温度为30℃,nZVI投加量为0.1g/L的条件下反应180min后,Cd (II)的去除率可达到99.5%以上.联合体系对Cd (II)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主要去除机制为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络合吸附,添加nZVI能促进白腐菌对Cd (II)的胞外吸附,FTIR和XPS分析表明,羟基、羧基和氨基参与了Cd (II)的吸附,白腐菌胞外聚合物(EPS)能与铁发生内层配位形成P-O-Fe键,加速富含羟基官能团的纤铁矿、磁铁矿等铁矿物形成,从而促进对溶液中Cd (II)的吸附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