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44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309篇
基础理论   46篇
污染及防治   6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以1株对三苯基锡(triphenyltin,TPT)有高耐受性的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os spheroids)X-5为对象,进行TPT的微生物降解实验,研究了R.spheroids对TPT降解特性.结果表明,R.spheroids对TPT有良好降解效果.30℃是其最佳生长温度,对TPT的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312.
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马小云  万金泉 《环境科学》2011,32(5):1402-1406
通过改变苯酚的浓度,研究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比活性(SMA)、胞外多聚物(EPS)产生量和组分多糖、蛋白质以及辅酶F420的变化情况,以明确苯酚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毒性作用影响,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浓度苯酚作用对EPS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酚浓度<100 mg/L时,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影响很小,污泥的产甲烷活性、辅...  相似文献   
313.
胞外聚合物EPS在废水生物除磷中的作用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对EPS在废水生物除磷中的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和完善生物除磷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除磷系统中,EPS贮存了部分磷,在生物除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厌氧.好氧交替过程中.EPS中磷含量呈厌氧减少、好氧增加的周期性变化;污泥中的磷有82%左右被聚磷菌吸收,另外18%左右的磷聚集在EPS中;一个运行周期中基质所减少的磷84.3%被聚磷菌过量吸收,15.7%被贮存于EPS中;EPS对磷的去除能力与EPS的含量正相关.此外,泥龄对EPS影响较大,对EPS在生物除磷中的作用影响显著,泥龄越长,EPS含量越高,EPS中所贮存的磷含量越高.而磷负荷对EPS除磷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14.
S-TE污泥溶解过程中主要固形物质的变化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筛选出一株能分泌胞外酶、促进污泥溶解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p.AT06-2,将AT06-2培养液接种入不同浓度(TSS约为7、14和21 g·L-1)的剩余污泥,于60℃进行嗜热菌溶解试验,并与未接种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接种后TSS和VSS溶解率都得到提高60h后接种试验VSS溶解率分别达到58.76%、50.17%和39.38%,而未接种试验VSS溶解率仅为34.00%、28.63%和25.22%.在固形物质溶解机理方面,VSS的溶解主要受酶催化效应和热水解效应的影响,TSS的溶解减量取决于VSS和FSS的组成比例.VSS溶解在初始阶段(t=3d)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接种后溶解速率常数Kd显著提高,分别从未接种的0.14 d-1,0.10 d-1、0.10 d-1相应提高到接种条件下的0.30 d-1、0.23 d-1和0.16 d-1.  相似文献   
315.
一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的降解性能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庆油田筛选到一株聚丙烯酰胺降解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褐栗芽孢杆菌(Bacillus badius),命名为JHW-1.将降解菌扩培后,接种至以聚合物为唯一有机营养源的培养基,在4l℃、pH=7.2条件下培养7d,聚合物粘度较无菌对照降低48.5%.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少量FeSO4和MnSO4、酵母粉、葡萄糖后,聚合物粘度较对照降低了57.4%、72.5%、86.2%.降解菌在同时添加了FeSO4、MnSO4和葡萄糖的聚合物培养基中培养7d后,聚合物降粘率达到91.4%,相对分子量由106~107降至103~106,且聚合物质量减少约8%.降解菌能够利用分泌到培养液中的胞外酶水解聚合物的酰胺基团,使其变为羧酸;同时,降解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会释放非蛋白还原性物质,它们同胞外酶共同作用使碳链断裂.  相似文献   
316.
以高含水率混合收集生活垃圾为处理对象,研究了接种和不接种(对照)情况下,水解/好氧复合生物预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复合生物预处理过程中,产物接种加剧了水解阶嚣的酸化抑制效应(水解阶段结束时.接种组和对照组的pH分别为5.2和5.9),减少了细菌数量和降低了相关水解酶活性;产物接种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繁殖,提高CMC酶、滤纸纤维素酶的活性,从而有利于难降解生物质的分解;接种组和对照组总水分去除率分别为63.7%和77.7%,产物接种并没有提高复合生物预处理过程的水分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317.
A pilot-scale 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MBR) was used to treat the bathing wastewater for more than 90 d. Several factors affecting membrane fouling were studied, including the variation in 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 changes in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 (EPS), and distribution of membrane resistance (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 and EPS concentration were found to be R = 0.00008(EPSS)2.915 in the mixed liquor (EPSS) and R = 0.2853(EPSm) - 0.824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EPSm). The constant...  相似文献   
318.
Biosorption can be an effective process for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aqueous solutions. The adsorption of Cu(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 the extracellular polymers (EPS) from Bacillus sp. (named MBFF19) with respect to pH, incubation time,concentration of initial Cu(Ⅱ), and biosorbent dose was studied. Biosorption of Cu(Ⅱ) is highly pH dependent. The maximum uptake of Cu(Ⅱ) (89.62 mg/g) was obtained at pH 4.8. Biosorption equilibrium was established in approximately 10 min.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more than 0.90 turned out that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Cu(Ⅱ) on MBFF19 was in accordance with both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isotherms. The pseudo-first and second order models were applied to examine the kinetics of the adsorption, whereas the latter was found to be in harmony with the kinetic data better. Because of the outstanding uptake capacity of Cu(Ⅱ), MBFF19 produced by Bacillus sp. was proved to be an excellent biosorbent for removing Cu(Ⅱ) from aqueous solutions.  相似文献   
319.
固氮蓝藻Nostoc commune和Anabaena azotica Ley耐盐性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察了两种固氮蓝藻Nostoc commune(地木耳)和Anabaena azotica Ley(固氮鱼腥藻)在不同浓度Na2CO3(0.2×10^-4~1.8×10^-4g/m l)的BG110培养基中的耐盐性。分别测定了两种固氮蓝藻在不同培养阶段的叶绿素a含量、胞外多糖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固氮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固氮蓝藻都能在Na2CO3盐胁迫条件下生长,且随着Na2CO3盐胁迫性增加,两种蓝藻的叶绿素a含量、胞外多糖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固氮酶活性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两种藻类叶绿素a的变化曲线与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很相似,胞外多糖和氨基酸的增长和叶绿素a的增长是同步的,其中,Anabaena azotica Ley的固氮酶活性在培养到21天时达到最大值,Nostoc commune的固氮酶活性在培养到28天时达到最大值;比较而言Anabaena azotica Ley的耐盐性好于Nostoc commune的耐盐性,固氮能力也高于Nostoc commune。  相似文献   
320.
污泥龄对膜生物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景丽  曹占平  张宏伟 《环境科学》2008,29(10):2788-2793
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污泥龄对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污泥特性、污泥颗粒粒径分布及膜过滤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龄(SRT)为30 d时混合液中胞外聚合物(EPS)和膜面上的EPS含量分别约为90 mg/g、0.8 g/m2,随污泥龄的延长二者同步增加,EPS在膜面上几乎没有积累;混合液EPS含量的增加改变了细菌表面电荷且增大了细菌表面亲水基和疏水基的比例,使细菌存在状态由不稳定型(R型)向稳定型(S型)转变.造成污泥的沉降困难;在长污泥龄运行中.混合液中污泥颗粒呈现双峰分布,泥龄30 d时在O.5 μm和16 μm处有2个峰且平均粒径约14μm,污泥龄延长双峰分布向颗粒小的方向移动;混合液中微细颗粒含量及粒径分布对膜污染起决定性作用.综合考虑膜污染和污泥特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龄应控制在优势菌最小世代时间(运行温度下的最大比增长速度)的120倍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