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23篇
安全科学   182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11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49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大掺量煤矸石水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彬  张天石  邓国柱  吕淑珍 《环境科学》1997,18(6):61-62,65
采用激发剂技术,研制成功了煤矸石掺量达60%,强度标号达49.6MPa的大掺量煤矸石水泥,研究表明,这种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等物理性能符合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水泥石孔隙率为0.0413cm^3·g^-1,结构致密;7d水经热为235kJ·kg^-1,属低热水泥。  相似文献   
962.
研究在鼓风炉铁泥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和助溶剂HS,在90℃温度下搅拌浸取2.5h后,制得集物理吸附和化学混凝为一体的混凝剂.这种混凝剂与PSA絮凝剂配合用于制革和纺织印染废水的处理,与传统混凝剂相比,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均提高30%左右.其显著特点是混凝沉降速度快,污泥体积小,处理废水费用低,并结合显微照片探讨了混凝剂对废水的混凝沉降机理.  相似文献   
963.
从产权角度分析了我国资源环境被过度开发利用的原因,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为了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就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产权问题做了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964.
目的 评估长期贮存ZL205A铝合金的微观缺陷对性能的影响。方法 利用X射线无损检测研究平贮合金的缺陷等级分布,并进一步研究合金室温拉伸、高温拉伸、室温疲劳和室温冲击性能。结果 经过平贮12 a后的ZL205A铝合金,其微观缺陷即针孔等级位于1~6级,仅发现少量的伴生带状偏析。室温拉伸时,1~3级针孔样品的抗拉强度为380MPa,而5级针孔样品的抗拉强度大幅下降到340.5 MPa,表明室温下4级及以上针孔对于拉伸强度有着重要影响。高温拉伸时,仅在100℃表现为样品缺陷等级越高,抗拉强度越高的趋势。常温疲劳试验表明,在107周的寿命下,合金的疲劳极限为99.2 MPa。常温冲击试验发现,1级针孔样品的平均冲击吸收能量为3.19J,明显优于其他针孔等级样品。结论 室温拉伸和室温冲击时,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缺陷等级密切相关。高温拉伸时,温度上升导致材料强度下降的作用超过了缺陷自身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目的 提出以反映结构材料疲劳性能的DFR为表征参量,研究建立2024-T3铝合金结构在大气自然环境预腐蚀与实验室加速试验预腐蚀后的DFR关系,为腐蚀环境下飞机铝合金结构的疲劳寿命设计提供方法。方法 以2024-T3铝合金试验件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典型海洋大气环境自然暴露腐蚀后的DFR试验以及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后的DFR试验,以DFR相等为条件,建立上述2种不同预腐蚀条件之间的DFR当量加速关系。结果 2024-T3铝合金在自然暴露预腐蚀环境与实验室加速预腐蚀后的DFR值随腐蚀时间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万宁和青岛的DFR当量加速值分别为0.642 1、0.701 2 a/d。结论 基于DFR的当量加速关系综合反映了预腐蚀对结构材料疲劳性能退化的影响,而DFR是飞机结构疲劳设计的基本参量,文中建立的当量加速关系可用于指导腐蚀环境下铝合金的疲劳寿命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分析得出轴向弹性触碰式连接器内导体失效的主要原因。方法 以某机载电子模块的连接器在功能振动试验后出现的故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目测检查、随机振动仿真分析和受力分析,定位故障原因,随后结合应力应变关系公式、高斯区间法和Miner累积损伤定律,推导内导体的疲劳寿命计算公式。结果计算得到内导体自身的振动响应应力仅为0.26 MPa,不足以产生疲劳破坏,但在振动激励下,连接器随模块的振动位移较大,超出了连接器的间隙容差范围,致使受压的内导体端面出现较大的往复动摩擦力,而摩擦力引起内导体根部的应力(250.13 MPa)超过了材料的疲劳极限,内导体有疲劳断裂的风险。进一步计算出内导体的振动疲劳寿命为0.67 h,小于功能振动试验时间,证实是振动位移引起的摩擦导致了内导体的疲劳断裂。结论 轴向弹性触碰式连接器必须要重视摩擦力的危害,提高模块的安装刚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连接器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7.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断裂力学理论提出了适用于桥梁结构钢的低温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利用室温环境下的疲劳性能参数和低温环境的基本力学性能参数对低温环境下的疲劳极限、疲劳裂纹扩展门槛值等进行预测,建立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模型,应用等效初始裂纹法估算低温环境下桥梁钢的疲劳寿命,并通过塑性区裂纹尺寸修正进行低周疲劳寿命预测。通过算例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Q345qD钢试件的拉伸疲劳寿命,从而避免了成本高昂的低温疲劳试验,为钢结构桥梁的低温疲劳分析提供简便而实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8.
为全面了解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方法在混合物燃爆特性预测中的研究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综述其在混合物闪点、爆炸极限与自燃温度预测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预测目标参数的选择、数据收集、描述符计算和筛选以及模型建立和验证等方面的不足与研究方向。结果表明:QSPR在混合物燃爆特性预测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研究的首要限制是混合物燃爆特性参数实验数据样本不足,关键点及难点是混合物结构的准确表征,未来研究应关注的重点是大量数据源统一的数据样本的获取方法、非加和性混合物分子描述符的计算方法以及机器学习等非线性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69.
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人类迫切需要开发出新的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问题。基于纳米银制备而成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在兼顾纳米银抗菌性能的同时不仅能够克服单一纳米银释放速度快、不稳定等缺点,还能缓解细菌耐药的问题,因此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菌剂。已有研究表明,单一纳米银与某些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可以达到协同抗菌效果,但目前尚缺乏对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及机制的研究。本文首先制备出3种不同结构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包括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SiO_2-PD-AgNPs)、纳米银@二氧化硅复合材料(AgNPs@SiO_2)和纳米银@二氧化硅-聚多巴胺-纳米银复合材料(AgNPs@SiO_2-PD-AgNPs)。随后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 subtilis)的单一毒性效应。结果显示,AgNPs@SiO_2-PD-AgNPs复合材料对2种菌的单一毒性均大于其余2种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笔者以AgNPs@SiO_2-PD-AgNPs作为代表,测定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硫酸卡那霉素(kanamycin sulfate, KS)/盐酸土霉素(oxy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OH)的二元联合抗菌性能,发现AgNPs@SiO_2-PD-AgNPs与KS联合可以对E. coli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gNPs@SiO_2-PD-AgNPs释放出的纳米银会和KS发生键合反应生成KS-纳米银复合物,导致纳米银释放出大量的Ag+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使得进入细菌内的Ag~+和KS比单独作用时进入胞内的抗菌剂增多,产生更强的抗菌性能,从而表现出协同抗菌效应。本研究基于新型纳米银复合材料与抗生素的联合抗菌性能实验探究了纳米银复合材料与特定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最佳组合和相关机制,为今后开发新型抗菌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相关联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0.
This meta‐analytic study examines th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four recovery experiences: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relaxation, mastery, and control. Using 299 effect sizes from 54 independent samples (N = 26,592), we extend theory by integrating recovery experiences into the challenge–hindrance framework, creat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ow both after‐work recovery and work characteristics collectively relate to well‐being.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tic path estimates indicate that challenge demands have stronger negative relationships with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relaxation, and control recovery experiences than hindrance demands, and job resources have positive relationships with relaxation, mastery, and control recovery experiences. Psychological detachment after work has a stronger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fatigue than relaxation or control experiences, whereas control experiences after work have a strong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vigor than detachment or relaxation experiences. Additionally, a temporally driven model with recovery experiences as a partial mediator explains up to 62% more variance in outcomes (ΔR2 = .12) beyond work characteristics models, implying that both 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after‐work recover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employee well‐be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