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88篇
  国内免费   296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458篇
基础理论   169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抗生素恩诺沙星和重金属Cu是当今我国土壤中较常见的污染物。本研究考察了恩诺沙星与Cu复合污染对砖红壤中白菜和西红柿种子的根及芽伸长的影响,以评估恩诺沙星和Cu复合污染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加入不同浓度的Cu时,土壤中的恩诺沙星浓度与2种作物的根伸长和芽伸长的抑制率均显著相关(P0.05);白菜的敏感性均大于西红柿;白菜和西红柿的根伸长对复合污染的生态毒性的敏感性均较芽伸长更高;与单一恩诺沙星胁迫相比,在恩诺沙星与Cu(100 mg·kg~(-1))或Cu(300 mg·kg~(-1))复合污染下,二者对白菜和西红柿的根及芽伸长抑制效应均表现为协同作用。试验结果在揭示恩诺沙星与Cu复合污染的生态毒性效应的同时,也为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2.
芹菜根细胞壁对镉的吸附固定机制及其FTIR表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劼  保积庆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8):2605-2612
对芹菜根细胞壁Cd的吸附固定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芹菜根细胞壁Cd吸附的动力学实验研究表明,根细胞壁经酯化改性处理后其对Cd的累积吸附量相对降低了42.6%,经氨基甲基化改性处理后其对Cd的累积吸附量相对降低了21.0%,经果胶酶改性处理后其对Cd的累积吸附量相对降低了40.5%.同时,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技术表征了芹菜根细胞壁上Cd吸附位点的官能团信息.研究结果表明,Cd主要与细胞壁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中的羧基官能团发生结合作用,同时,根细胞壁上的蛋白质和果胶质也参与了Cd的结合.  相似文献   
773.
应用受体模型(CMB)对北京市大气PM_(2.5)来源的解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影响北京市大气环境PM2.5污染水平的主要来源,于2012年8月—2013年7月,依托北京市大气地面观测网络在10个监测点采集的491 d(次)大气PM2.5有效样本,对其化学组分进行了测试分析;从城市大气污染源组成出发,建立和完善了5类固定点源、2类流动源、4类无组织面源的PM2.5排放成分谱.应用受体模型(CMB)开展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显示:1观测期间大气环境PM2.5的来源主要包括:一次来源机动车(16%)、燃煤(15%)、土壤尘(6%)、二次硫酸铵和硝酸铵(36%),以及有机物(20%)和其他未识别来源(7%);与历史解析结果相比,燃煤源分担率有所下降,二次无机盐与有机物分担率上升,且二次硝酸盐有赶超二次硫酸盐之势;2从主要组分的来源看,观测期间环境大气PM2.5中近25%的硫酸盐来自于燃煤锅炉和电厂排放,17%的有机物来自机动车排放;3北京市PM2.5来源类型大致相同,但各点位PM2.5来源种类和分担率具有一定差异,对一些排放量较大的局地排放源有比较明确的响应.研究表明,开展区域性PM2.5治理、大力削减前体物、严格控制本地机动车、燃煤等PM2.5排放都是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74.
2013年6月在北京及华北平原大城市空气污染联合观测期间,使用大流量PM2.5采样仪分昼、夜采集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PM2.5样品,利用GC-MS技术对PM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与来源进行分析,并且结合后向轨迹分析了远距离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ρ(PM2.5)为29.73~275.30μgm3,PM2.5中ρ(总正构烷烃)为50.33~143.49 ngm3.PM2.5中正构烷烃质量浓度随碳数分布呈单峰-后峰型和双峰-后高型2种;Cmax(主峰碳数)为C29或C31;CPI(碳优势指数)为1.34~6.66;LMWHMW〔ρ(C14~C24正构烷烃)ρ(C25~C36正构烷烃)〕为0.10~0.31.观测期间PM2.5中正构烷烃主要来自高等植物蜡,并且主要来自温带植物;其次来自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观测期间来自北京市南向气团轨迹出现概率最高,影响最为突出,其次为来自东南沿海方向和内蒙古中西部方向的气团轨迹.  相似文献   
775.
李莉  安静宇  卢清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1):1653-1661
为了解长三角地区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区域PM2.5的改善效果,在建立2012年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上,依据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行动计划细则,对2013—2017年各省、直辖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减排量进行测算.利用WRF(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CMAQ(通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型)系统,模拟研究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后可能带来的区域PM2.5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涉及到的能源、工业、交通等六大领域减排任务,按照减排力度强、中、弱3种方案测算,预计长三角地区SO2减排总量分别为74.5×104、53.8×104和34.4×104t;NOx减排总量分别为108.7×104、83.9×104和61.1×104t;一次PM2.5减排总量分别为40.3×104、26.1×104和14.6×104t;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的减排总量分别为98.2×104、57.0×104和23.5×104t.模拟评估结果表明,在弱、中、强3种减排方案下,长三角地区国控点ρ(PM2.5)年均值预计比基准年(2013年)分别降低(4.4±1.1)、(8.1±2.4)和(12.5±3.9)μg/m3,降幅分别达到8.7%±2.2%、15.9%±4.7%和24.3%±7.7%.长三角地区须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指导下,控制新增量,并稳步严格推进前体物强力减排,才能实现2017年预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相似文献   
776.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了济南地区春季大气中细颗粒物显微形态及粒径分布状况,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绘制了细颗粒物粒径与数量分布状况关系曲线及相应的柱状图.每例样品的采样时间为24小时,连续十天采样,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中细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0 μm~1μm范围之间,其次为1μm~2μm之间,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大气中PM2.5及大气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实验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77.
陈菁  彭金龙  徐彦森 《环境科学》2021,42(9):4071-4082
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是我国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人群健康.北京市自2013年以来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分析2014~2020年北京市34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和O3浓度变化特征并评估大气污染防治的健康效应,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2.5年均值和4~9月平均O3日最大小时(O3_max)值分别为92.0 μg·m-3和81.9 nmol·mol-1.2014~2020年PM2.5平均每年降低7.5 μg·m-3,但是O3_max持续偏高.在季节尺度,冬季的12月和1月PM2.5浓度最高,夏季的8月浓度最低.相反地,O3_max在每年6月浓度最高.PM2.5浓度日变化规律为,夜间22:00至次日00:00最高,14:00~16:00最低.而O3浓度在07:00最低,随后逐步升高并在午后达到最高.在空间分布上,PM2.5在2014和2019年都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O3_max在全市范围内均较高,仅在道路区域偏低.大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与PM2.5相关的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人数分别为1580人和821人,与O3相关的呼吸道疾病超额死亡人数为2180人.2019年与PM2.5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仅为2014年的50%,而与O3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与2014年持平.北京市细颗粒物治理成效显著,但是O3污染问题凸显,O3已经成为危害北京市居民健康的首要大气污染物.未来需要加强PM2.5和O3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778.
葛岂序  刘岩  杨洪  郭恒亮 《环境科学》2022,43(4):1697-1705
PM2.5是雾-霾中的主要成分,河南省已成为PM2.5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之一.基于2015~2019年河南省PM2.5浓度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气象因素、空气质量因素和社会因素对PM2.5浓度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河南省2015~2019年PM2.5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高污染天数减少和低污染天数增加,高污染逐步向中污染转化;PM2.5浓度具备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先降后升,空间热点集中在豫北地区(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和焦作市),空间冷点集中在豫西地区(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空间重心转移呈现出北上的趋势;单因子探测显示,在9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解释力度为0.511,下同)、降水量(0.312)和NO2浓度(0.277)是影响PM2.5浓度最明显的因子,其余因子影响力排序为PM10浓度(0.255)、温度(0....  相似文献   
779.
为科学谋划赣州市“十四五”期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对赣州市“十三五”期间整体空气质量变化情况,以及影响赣州市优良天数的两个重要参数——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赣州市“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改善明显,优良天数整体增加。O3浓度和O3超标天数占总污染天数的比例整体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对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的贡献率逐年增加;高浓度O3污染通常发生在干燥、高温条件下,高发期主要集中在4—5月和7—11月,空间分布呈西高东低的特点,与2018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量分布情况较为一致。PM2.5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PM2.5污染天数在2016年同比增加26 d,而后逐年减少,其中2020年较2015年减少了12 d;PM2.5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整体呈现为冬季高、春秋次之、夏季低,空间分布特征与O3类似。建议赣州市在“十四五”期间以PM2.5和O3协同治理为主要思路,继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相似文献   
780.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olerance and enrichment capabilities by elucidating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cadmium impact on iron and potassium accumulation amounts of brassica rape hairy roots under different cadmium concentrations by using liquid suspension cultur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e following. (1) The growth of hairy roots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under low cadmium concentrations (below 100 μmol/L), whereas it was obviously inhibited under high cadmium concentrations (more than 100 μmol/L). Further, the maximum fresh weight of brassica rape hairy roots reached 4.34 g under 25 μmol/L cadmium stress after 7 days. (2) The content of ROS in brassica rape hairy roo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cadmium; th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of brassica rape hairy roots (SOD, POD, and CAT) decreased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dmium concentrations under 1-day stress, whereas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under 7-day stress. (3) PI staining and MDA content indicated that cellular damage was more serious with increasing cadmium concentrations. (4) With the increase of cadmium concentrations, cadmium content of hairy roots increased and reached maximum of 2.97 mg/g under 400 μmol/L cadmium stress after 7 days. The iron content also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maximal weight of 14.52 mg/g after 1-day cadmium stress, where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under 7-day cadmium stress. The potassium content under 7-day cadmium stress was 1.6 times of that after 1-day stress (15.73 mg/g).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Brassica rape hairy root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f cadmium stress. Moreover, cadmium stress caused metabolic disorders of iron and potassium in the hairy roots, but the hairy roots of Brassica rape had better enrichment effect on cadmium. © 2018 Science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