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00篇
安全科学   345篇
废物处理   38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692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94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Regular additions of NH4NO3 (35–140 kg N ha−1 yr−1) and (NH4)2SO4 (140 kg N ha−1 yr−1) to a calcareous grassland in northern England over a period of 12 years have resulted in a decline in the frequency of the indigenous bryophyte spec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on-indigenous calcifuge species,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is calcareous bryophyte community. The lowest NH4NO3 additions of 35 kg N ha−1 yr−1 produced significant declines in frequency of Hypnum cupressiforme, Campylium chrysophyllum, and Calliergon cuspidatum.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frequency at higher NH4NO3 application rates were recorded for Pseudoscleropodium purum, Ctenidum molluscum, and Dicranum scoparium. The highest NH4NO3 and (NH4)2SO4 additions provided conditions conduciv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wo typical calcifuges – Polytrichum spp. and Campylopus introflexus, respectively. Substrate-surface pH measurements showed a dose-related reduction in pH with increasing NH4NO3 deposition rates of 1.6 pH units between the control and highest deposition rate, and a further significant fall in pH, of >1 pH unit, between the NH4NO3 and (NH4)2SO4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genous bryophyte composition may be at risk from nitrogen deposition rates of 35 kg N ha−1 yr−1 or less. These effects are of particular concern for rare or endangered species of low frequency.  相似文献   
102.
黑龙江省森林火灾年际变化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分析是一种新的时一频分析工具,广泛适用于非线性科学领域。选用Daubechies小波系对黑龙江省森林火灾的特征进行了分解和重构,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53—2002年受害森林面积有近15~20a的周期波动性,森林火灾次数则有近30a的周期波动性。未来几年内,该省森林火灾受害面积和火灾次数会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但森林火灾可能要比2000年严重。  相似文献   
103.
根据实践,介绍控制图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将控制图法应用于安全风险指标的统计分析可以对风险指标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评价系统安全状态是否有明显好转或恶化,检验安全管理及技术措施是否有效。以样本矿井为例,分别以月平均受伤人数、月平均计划外瓦斯超限次数为风险评价指标进行控制图分析。应用伤亡事故控制图进行安全管理,其主要优点是能够明确伤亡事故管理目标,掌握事故发展规律与趋势,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动态中进行安全管理。控制图分析法在煤矿安全管理中有着简便、实用、动态、预测等多种优点,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调研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研国内外近60年来,有代表性的33起公路隧道火灾事故,对公路隧道火灾事故起因、特点及危害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国外公路隧道火灾安全措施以及防火安全评估经验,提出几点降低公路隧道火灾事故风险,减少事故危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公路隧道规划、设计以及建设运营等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一氯二乙基铝装置为甲类火灾危险装置。通过对一氯二乙基铝装置工艺流程及各单元工艺特点的详细分析,危险源的辨识从物料危险性、工艺过程危险性、工艺操作危险性等角度展开,从而确定出该装置的重大风险因素。在对一氯二乙基铝装置危险源辨识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各工艺单元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分析国内外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差异,以汽油和液化石油气为例,分别选择池火灾和沸腾液体扩展蒸气云爆炸模型计算事故后果,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安全管理状况,说明了修改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物质临界量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7.
工艺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化工企业工艺过程的特殊性,笔者建议其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可以在直观经验分析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HAZOP)的思想来进行辨识。笔者尝试性地给出了相关术语的说明、介绍辨识方法和操作程序,并分别从生产过程(包括化学反应、化工操作单元和物料输送)和工艺设备、装置角度,对其中的所包含的具体内容进行剖析,最后以电解过程举例说明,该方法可用于化工企业进行危险性因素辨识。  相似文献   
108.
煤矿危险源辨识与多层评价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煤炭系统生产的复杂特点,提出了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煤炭生产进行系统的单元划分,采用安全系统科学辨识的方法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动态评判的方法对危险源进行初次分级,根据危险源的耦合特性,提出二次动态分级的方法,对初次分级进行调整,确定危险源科学、合理的级别,并提出了进一步现实性评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9.
提出运用高压变频技术实现电弧炉除尘风机变频调速的工艺.在70 t ABB电弧炉烟气治理运用中,以温度为调速系统主要控制参数,设计工频和变频两套系统,实现除尘风机的转速按工艺要求调节,其功率因数从0.83提高到0.97,除尘系统节电60%,冶炼工况同时也得到改善.表明该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0.
Illinois has been operating an ambient water quality network of almost 600 stations for several years. In 1977 changes in program emphasis toward intensive monitoring, the need for improved procedures and quality control in monitoring operations, and the desire to create a single data base of all Illinois State monitoring data, resulted in a redesign of the ambient monitoring program.A unique cooperative program between the Illino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and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provides for their monitoring a portion of the network. The Survey provides flow data at most network stations as well as extensive manpower training, equipment, data processing, and program quality control. Informal agreements with other agencies have permitted a great reduction in the monitoring effort required by the Illinoi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