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28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258篇
基础理论   80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62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川西亚高山白桦林小气候的时空动态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川西亚高山白桦林(海拔2 540 m)内太阳辐射、空气温湿度以及土壤5 cm和15 cm层温度等进行了连续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林冠下的太阳辐射日进程与林冠上的不同,但辐射强度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变化;林冠下太阳辐射日总量不仅受林冠上辐射日总量的影响,也受森林群落生长季节的影响;春、夏和秋季,林冠下平均辐射日总量分别占林冠上平均辐射日总量的53.1%、39.4%和55.8%.2)夏季,白天空气温度高于土壤温度,而夜间则相反;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的日极端温度出现的时间不同步,空气温度对太阳辐射强度的敏感性比土壤温度的敏感性高.3)春季,土壤表层>4℃的积温高于空气和土壤底层>4℃的积温;夏季,>4℃的积温由高到低的次序为:林冠下空气>土壤5 cm层>土壤15 cm层,而秋季的比较结果与之相反;空气日平均温度与土壤日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P<0.001).4)林冠下的空气相对湿度(RH)比林冠上的高,林冠下的空气RH日变幅和季节性变幅比林冠上的小.图7表1参19  相似文献   
72.
煤矸石复垦中的氮素积累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了煤矸石上种植接菌种草及加覆盖物种植牧草的盆栽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接菌种植可以显著提高植物的固氮酶活性和结瘤率,改善煤矸石的氮素贫瘠状况,促进牧草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和煤矸石的进一步风化;这些结果在施氮量中等区w(N)=15g/100kg更为明显。同时在煤矸石上加薄层覆盖物种植豆科植物,对其氮素的积累提高和生物性状的同样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以黄土覆盖效果更佳。这些结果为解决煤矸石复垦中氮素缺乏的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表3参4  相似文献   
73.
历山山地草甸的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运用12种多样性指数综合分析了历山舜王坪草甸的物种多样性.随着放牧强度渐弱,物种多样性升高,土壤环境因子影响多样性指数,且有机质、N和K对各多样性指数的影响都较大.各群落多样性指数有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且其随Cu,K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养分的增加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升高;而有机质和N增加群落多样性反而减少,这是因为人为干扰的影响超过了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该研究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因子有放牧强度和土壤环境因子等,其中放牧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图3表3参15  相似文献   
74.
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西南岩溶山区景观生态结构与功能以及景观生态过程的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基本特征,尝试从景观角度认识西南岩溶区生态空间特性与演化过程。受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景观基质脆弱、景观格局分异明显,具破碎化与景观结构粗粒化、景观动态变化范围大且速度快、整体退化明显的特点,以石漠化为特征的景观演化削弱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岩溶山区的景观生态建设须充分认识岩溶山区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适生植物资源,协调生态效应和水文效应,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持向高效利用发展,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工自然景观。今后应把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结合起来、与人文因子和地学背景结合起来,加强小尺度的景观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75.
湖南怀化地区96.7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湖南省怀化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该地区1996年7月发生了城市特大洪涝灾害,本文概述了该地区96.7城市洪涝灾情,并以区域灾害系统论为指导,从孕灾环境、致害因子、承灾能力和人类活动的不利影响等方面,对这次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成因是:(1)易洪涝的山丘区环境;(2)96.7降雨强度大、覆盖面广、持续时间长的异常雨情和高洪峰水位、流量的异常水情;(3)城市防洪标准低、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效益差和抗洪害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的城市防洪能力低;(4)砍伐森林、人为侵占河道和大型水库超常规蓄水等人类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6.
聚硫氯化铝絮凝效果及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俊梅 《化工环保》1998,18(1):7-10
采用聚硫氯化铝(PACS)为絮凝剂进行废水处理试验,对其絮凝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PACS的SO4^2-含量,碱化度,投加量和水的pH对絮凝效果有影响,当Al^3+/SO4^2-(摩尔比)为14 ̄16,碱化度为65% ̄70%,pH为6 ̄9、PACS投加量为2 ̄4mg/L时,絮凝效果最佳,试验结果还表明,PACS比聚氯化铝(PAC)的絮凝效果好。  相似文献   
77.
武当山盾叶薯蓣生态环境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调查,笔者基本摸清了武当山-带盾叶蓣的生态环境和分布规律。根据分析,叶薯预干片中皂甙配基含量为1.05-6.8%,平均含量为3.11%,由此证明武当山一带是我国盾叶薯蓣皂甙配基含量较高的产区。但株间和生态环境的差异与皂甙配基含量的高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8.
粤北岩溶区的石漠化及其治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分布有面积广泛的碳酸盐岩发育多种岩溶地貌。由于该地区的特殊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因子的影响,其岩溶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低,敏感度高,抗干扰能力弱。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易引发出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岩溶生态环境开始恶化,植被走向逆向演替等,最后出现大面积的石山,发生石演化观象。  相似文献   
79.
为摸清喀斯特山区阿哈水库底泥的养分情况和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底泥农业资源化利用潜力,根据水库地形地貌、入库河流和出库口分布等特点,采集0~100 cm深度的底泥样品12个,分析和评价了阿哈水库底泥的养分状况及重金属污染水平。结果表明:底泥的有机质、总氮、总磷和总钾平均质量比分别为92.25 g/kg、3.35 g/kg、0.76 g/kg和14.18 g/kg,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有关标准,有机质和总氮处于很高水平,总磷处于中上水平,而总钾处于中下水平,各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为25.49%~41.06%,空间差异较强;底泥Cr、Cd、Pb、As、Hg、Cu和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04.86 mg/kg、1.12 mg/kg、75.87 mg/kg、26.68 mg/kg、0.27 mg/kg、59.53 mg/kg和164.65mg/kg,均高于贵州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贵州表生沉积物背景值和全国水系沉积物平均值,各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为31.41%~132.34%,具有很强的空间变异性;以《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为评价标准,底泥重金属內梅罗综合污染水平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为中等,且Cd的贡献最大。综上,阿哈水库底泥养分丰富,但污染较严重,不适于耕地利用,可考虑用于园林绿地。  相似文献   
80.
对矸石土样及植被材料进行采样测定,研究分析矸石的供肥能力、微量有毒元素含量、矿区植物中微量有毒元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对Cu、As元素吸收能力大于其它植物;荠菜(Capsella bursapastrois)对Zn元素的吸收能力较其他植物强;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对Cr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依据矸石废弃地立地类型特点,矸石废弃地人工植被景观恢复过程中应选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作为先锋树种,宜优先选用刺槐×沙棘×荠菜(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Capsella)、刺槐×沙棘×狗尾草(Robinia pseudoacaci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viridis)、臭椿×沙棘×狗尾草(Ailanthusaltissima×Hippophae rhamnoides×Setaria viridis)群落与刺槐林、臭椿林配植模式。运用生态恢复的方法对矸石废弃地进行人工植被景观恢复与重建,恢复其受损伤的生态系统,这对矸石废弃地植被恢复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