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7篇
  免费   227篇
  国内免费   556篇
安全科学   230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347篇
综合类   1363篇
基础理论   243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175篇
社会与环境   121篇
灾害及防治   6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8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7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识别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智勇  许模  刘国  程诚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9):2843-2852
基于现场调研和1991~2014年的相关报道,通过累计污染负荷比法对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物进行了识别;并通过内梅罗指数法和地下水质量评分法对其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以期为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的评价、修复和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地下水中已报道检出污染物共计99种,同时还有视觉污染指标2种,其他综合性污染指标6种.其中普遍性污染物主要包括: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COD、总硬度、氯化物、铁、锰、总大肠菌群、挥发酚等;局部性污染物主要包括:总磷、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硫酸盐、细菌总数、铬(六价)等;点源性污染物主要包括:三氯苯、镉、铅、汞、碘化物等,局部性和点源性污染物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附近地下水质量综合评分F值为7.85,属于极差级别,已受到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建立公路隧道水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从内因和外因的视角分析,同时将内因分为水害来源、通道、水量三个部分,采取隧道区降水量、地表水文情况、隧道区渗透系数、构造断裂带类型、围岩分级、岩土分类、单位涌水量、隧道区平均气温、隧道区植被覆盖率、隧道区地下水腐蚀性(酸性)、防排水措施情况、隧道施工分级、安全管理情况等共13项指标作为为确知测度模型的判别指标;根据相应的实测数据构建未确知测度函数,同时利用信息熵理论获得各判别指标的权重,依据置信度识别准则进行等级判定,最后得出公路隧道水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运用该方法对国内6条典型公路隧道的水害危险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公路隧道实际情况相吻合。因此,这种新方法能够应用到公路隧道水害的危险性评价中,并能解决公路隧道危险性评价的诸多因素不确定性问题,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93.
基于GIS的华北某市潜层地下水总硬度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潜层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研究以华北地区某重点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平台研究分析了该市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4个时间点的地下水总硬度时空变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在1980—2010年间潜水总硬度高浓度区域大幅增加,地下水水质变差趋势非常明显。老城区地下水总硬度经历了1980—1990年迅速上升和1990年后稳中有降两个阶段;拓展区潜水总硬度总体上呈现先缓后急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4.
王栋成  林国栋 《环境工程》2010,28(4):105-110
基于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有关规定,结合大气环评实践案例,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提出等级划分原则性技术要点,进一步探讨了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在环评中的理解和执行的具体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做好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5.
Fe0还原地下水中2,4-DNT影响因素及产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零价铁(Fe0)修复污染地下水中微量2,4-二硝基甲苯 (2,4-DNT)还原规律,采用序批试验,考察地下水中常见阴离子(Cl-,NO3-和PO43-)及重金属Cr(Ⅵ)对Fe0还原2,4-DNT能力的影响,并分析了Fe0还原2,4-DNT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结果表明:Cl-与NO3-均能显著提高2,4-DNT的还原降解率,当反应进行120 min时,溶液中c(Cl-)由0 mmol/L增加到1 mmol/L,Fe0对2,4-DNT的还原降解率由31.4%增加到97.2%;溶液中c(NO3-)由0 mmol/L增加到1 mmol/L,还原降解率由31.4%增加到78.9%;PO43-则表现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当反应进行120 min时,溶液中c(PO43-)由0 mmol/L增加到1 mmol/L,还原降解率由31.4%降至2.1%.Cr(Ⅵ)能与2,4-DNT竞争Fe0提供的活性电子,当ρ〔Cr(Ⅵ)〕为20 mg/L时,Cr(Ⅵ)对Fe0还原2,4-DNT能力的抑制作用显著.Fe0还原2,4-DNT的中间产物为4-氨基-2硝基甲苯(4A2NT)和2-氨基-4硝基甲苯(2A4NT),最终产物为2,4-二氨基甲苯(2,4-DAT).因此,在地下水硝基苯类污染物零价铁修复实践中,应考虑地下水中离子组分对反应过程的影响;2,4-DNT的还原最终产物为2,4-DAT,无法进一步降解,需后续处理.   相似文献   
996.
沈阳地区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及沿岸土壤中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沈阳地区主要地表水(浑河、细河、蒲河、沈抚灌渠)及其沿岸地下水和土壤中苯系物(BTEX)的污染特点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河和沈抚灌渠地表水中BTEX检出率较高(33%~67%),苯和甲苯是该区域的主要污染物,ρ(苯)和ρ(甲苯)分别为<0.30~24.90和<0.30~354.00 μg/L;地表水检出的BTEX均未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限值(1 510 μg/L). 细河两岸的浅层地下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BTEX的污染,苯和甲苯的检出率分别为25%~33%和13%~25%,二甲苯和乙苯检出率较低(0~20%). 彰驿镇19个监测井中有2个浅层地下水监测井中的ρ(苯)超过GB5749—2006限值(10 μg/L),夏季ρ(苯)最大值为236.00 μg/L. 沿岸附近土壤中5种BTEX全部被检出,检出率均高于相应的河水. 研究区包气带土壤层虽具有良好的防污性能,但也具有储存和阻碍BTEX挥发和降解的负面效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997.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水土中铅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研究区采集地表水样品5组、土壤样品32组、地下水样品16组进行分析,探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水土中铅的来源及含量.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已受到周围含铅工业废水的污染,地表水体的绝大部分铅被吸附在悬浮颗粒上,水溶性ρ(Pb)很低. 表层土壤(0~10 cm) w(Pb全量)为95.6~241.4 mg/kg,受污染的程度与表层土壤受污水灌溉强度密切相关,各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残渣态>氧化物结合态>弱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 底层土壤(30~40 cm) w(Pb全量)为77.0~119.8 mg/kg,受污染的程度与土壤的松散或密实程度密切相关,各形态铅质量分数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残渣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弱有机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 包气带中w(Pb)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少. 研究区地下水环境已受到铅污染,而地下水环境中的铅主要被吸附在含水介质和胶体等吸附物上,水溶性ρ(Pb)极低. 研究区地下水中ρ(Pb)与地下水中ρ(Fe),ρ(Al)以及ρ(CODCr)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98.
地下水中铵态氮的迁移转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铵态氮进入地下水的主要途径是土壤淋失,通过室内土柱淋滤实验研究铵态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测定不同时间和不同深度土壤中铵态氮及其转化物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变化,分析了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因素。实验表明:在土壤饱和、持续淋滤条件下,土柱中随采样深度的增加,铵态氮穿透时间延长,依次滞后;通过硝化能力分析,土柱上层发生了轻微的硝化反应,土柱底部发生了反硝化反应,导致硝态氮的浓度衰减。研究认为在铵态氮的迁移转化过程中,当入渗铵态氮浓度较低时,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显著因素是土壤对铵态氮的吸附;当入渗铵态氮浓度较大时,影响铵态氮迁移转化的显著因素是生物作用导致的铵态氮的硝化,以及土壤的渗透系数、弥散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999.
王婷  郭红岩  季荣 《生态环境》2010,19(5):1226-1231
近地面大气臭氧(O3)含量不断升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O3含量升高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及转化影响却少有研究。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将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显著改变。文章以典型土壤腐殖质单体化合物儿茶酚为代表,利用14C示踪技术,研究了O3含量比当前背景升高约0.15μmol·mol-1时对土壤中腐殖质苯酚类前体化合物的矿化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O3含量升高会对土壤中培育12d后儿茶酚的矿化及残留物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程度和规律同土壤有关。O3含量升高促进了黄棕壤中儿茶酚的矿化,增加了儿茶酚残留物在黄棕壤腐殖酸(HA)中的总量,并使残留物在HA中偏向于同大分子结合。O3含量升高对灰潮土中儿茶酚的矿化有抑制作用,但对儿茶酚残留在HA内总量及分布没有显著影响。O3含量升高对儿茶酚在土壤中的稳定性及归趋的影响可能是O3对于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和O3的直接氧化作用的共同结果。后续工作中应研究土壤腐殖质中其它组份的稳定性及转化对近地面大气O3含量升高的响应,以全面考察O3含量升高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化学反硝化去除硝酸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燕  陈英旭  陈光浩 《环境科学》2003,24(4):109-112
在间歇式完全混合反应器中,以Pd-Cu/γ-Al2O3为催化剂,对催化还原硝酸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负载型金属催化剂作用下,硝酸盐能有效地被还原生成N2,总氮的去除率达80%以上.催化剂的活性和对氮气的选择性受催化剂量、pH值、H2的流量和压力、初始硝酸盐浓度等反应条件的影响,适当增加催化剂量和提高H2的流量和压力都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活性;而对于选择性,前者提高,后者则会导致降低,即控制反应扩散性能有利于提高催化选择性.在试验的浓度范围内,其催化还原硝酸盐的反应为一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