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2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609篇
安全科学   407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291篇
综合类   1107篇
基础理论   331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129篇
社会与环境   120篇
灾害及防治   95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21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951.
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的遗传毒性与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浙江省101个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MC)的健康风险度进行评价,提示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采集MC污染相对严重的A、B 2饮用水源,一部分利用树脂对其中的MC进行浓集,另一部分加入稀释的纯毒素MC-LR模拟水源水中MC释放的情况,同时制备相同浓度的纯毒素序列,利用Ames试验检测藻毒素浓集物、水样中藻毒素和纯毒素对细菌的致突变性,彗星试验检测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可能产生的DNA损伤,微核试验检测鲤鱼红细胞微核的诱发效应.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藻毒素浓集物、纯毒素和藻毒素稀释水样均可引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不同程度损伤(P <0.01),损伤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重,高剂量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A和纯毒素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在本实验条件下尚未观察到藻毒素浓集物、藻毒素稀释水样及纯毒素在Ames试验中具有显著的致突变作用.利用树脂浓集水源水中MC和向水源水中加入稀释的MC-LR模拟MC释放2种方法切实可行,饮用水源水中MC可诱导鲤鱼红细胞微核率上升和淋巴细胞DNA损伤,具有遗传毒性,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的远期危害.  相似文献   
952.
河流健康状况诊断指标和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反映河流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健康内涵,构建了河流健康状况诊断指标体系,包括河流形态结构、河流社会经济功能、河流生态功能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选用多目标多层次模糊模型诊断河流健康状况,提出了河流健康诊断指标的标准特征值,给出了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东江为例,确定指标权重和指标值,诊断河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东江健康状况处于良好的下缘,形态结构改变是影响其健康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流修复建议。  相似文献   
953.
成都市PM2.5中有毒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在成都市城区采集PM2.5样品.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分析20种元素,并重点分析As、Cd、Cr、Mn、Ni、Pb和Sb 7种有毒重金属元素.采用富集因子法、地累积指数法、相关性分析法和美国环保局暴露模型分别讨论了有毒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成都市PM2.5中有毒重金属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分别是:As(40.5±30.3),Cd(9.5±13.2),Cr(17.9±10.5)、Mn(137.6±84.3),Ni(5.1±4.1),Pb(320.5±186.0)和Sb(11.0±16.0)ng/m3.As严重超标,Cd和Pb也有超标现象.多数元素均在冬季达到最大值,夏季达到最小值.Cr、Mn、Ni污染程度较低,属于轻微污染,As、Cd、Pb、Sb的污染程度极高.PM2.5中有毒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土壤尘及其扬尘,机动车排放和煤燃烧,冶金及机械制造和刹车磨损.Mn对儿童、成人均产生较严重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分别为6.01、2.59、2.46,As、Cd、Cr、Ni、Pb、Sb的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健康影响较小.As、Cr对人体有致癌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954.
景观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生态系统健康研究不断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的景观生态学概念,旨在探讨景观尺度下生态健康的问题。论文针对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构建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景观功能分类体系,建立景观结构健康和水环境健康的评价模型,并在分析两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景观健康进行综合评价,探讨西溪湿地公园景观健康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公园景观总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景观健康程度由公园内部向周边呈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湿地公园作为“湿岛”,受到周边环境的强烈影响。其中,景观疾病的区域占公园总面积的20.42%;景观不健康的区域占整个公园的20.97%;景观亚健康的区域占整个公园的34.98%;景观健康和很健康的区域占整个公园的23.63%。研究结果有利于西溪湿地公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且为其他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5.
环境健康调查实施机制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大型区域环境健康调查的执行效率和最终结果.鉴于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涉及内容多学科、执行流程多环节、实施过程有交叉的复杂特点,围绕环境健康传导链特征解析的调查实质,就如何高效组织区域环境健康调查的参与人员和技术力量等实施机制问题进行了探索.在总结我国大型环境健康调查工作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环境健康问题调查人员分属作用分明的“四大功能”角色定位,以及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的“九步运行”技术流程等相关论断.相关研究结果直接支持了若干大型环境与健康调查工作,为进一步丰富区域环境健康问题调查理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6.
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中恶臭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现场采样检测,研究了生活垃圾收运链中氨、硫化物、萜烯化合物、芳香烃、醇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酸、醛酮类化合物等7类恶臭物质的组成特征;分析了收运链不同环节中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操作方式对其影响;依据恶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评估了生活垃圾转运场所职业暴露人员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并对结果进行了不确定分析.结果表明,收运过程中,末端垃圾码头的恶臭污染物比前端的垃圾箱房高1个数量级以上,与生活垃圾在收运过程中降解程度逐渐提高相对应;不同类别恶臭污染物中,醇类化合物随收运链的延伸而稳定上升,挥发性有机酸(VFAs)和芳香烃化合物则呈阶跃增加,分别在集装箱码头和散装码头处达到峰值(分别为131, 711μg/m3).收运链前端,垃圾箱房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醛酮类化合物;收运链末端,垃圾码头的主要致臭化合物为硫化物和挥发性有机酸.生活垃圾散装运输操作方式,对作业人员和周边人群可能造成较大健康影响.散装码头处恶臭污染导致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最高,致癌风险值LCR总为2.64×10-5,超过生活垃圾收运链中的其它作业点,存在较大的健康风险;非致癌风险值HI总为3.01,集装箱码头处的HI总为1.22,超过了USEPA推荐的可接受范围,其余作业点的非致癌风险值HI总<1,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57.
谷雨  刘昕  邓红兵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1):1573-1578
在界定城乡结合部概念的基础上,针对其特征和存在问题,综合考虑社会人居、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等因素,构建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状态为目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并选取重庆市大渡口区进行了案例研究.现状评价显示:相较于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结构与功能耦合不够优化,生态潜力有待发掘;城乡结合部的活力优于城市,而组织结构、恢复力和环境质量均逊于城市;其中经济产业结构、市政设施、社会人口组成、道路噪声、空气质量是城乡结合部与城市差距最大的方面.这些因素均值得在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中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958.
张有贤  苗东阳 《环境工程》2010,28(4):102-104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选取苯、甲苯、硝基苯及二硝基甲苯作为评级因子,运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计算出在其接触浓度限值下的致癌风险值和非致癌风险指数,根据计算结果评价职业接触限值的合理性。评价结果表明:GBZ2.1-2007中的苯、甲苯、硝基苯及二硝基甲苯的接触限值是不合理的,长期暴露于该浓度限值下将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59.
分析了二维流场点源瞬时排放模型,并借鉴美国环保局推荐使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建立了一种危险废物事故排放时水环境对人体健康风险的预测方法。以电镀污泥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需要参数少且计算简单;电镀污泥中目标污染物(Cr、Cu、Ni、Pb、Zn)所引起的湖泊水环境非致癌风险(3.49×10-4)和致癌风险(3.21×10-11)分别小于美国标准中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0和1.00×10-6),风险不明显。  相似文献   
960.
基于RS和GIS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明德  李静  彭静  钮键  曹露 《生态环境》2010,19(8):1809-1814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可以认识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识别生态环境问题,为制定科学的生态保护对策提供依据,对提高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由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建立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RS和GIS技术及统计学分析法,形成程序化、系统化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并以高平市为案例,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其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级研究,通过对压力、状态、响应评价结果及健康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结合高平市生态系统健康的自然条件状况与人类活动影响,探讨了影响区域健康的因素,为高平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技术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