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0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255篇
废物处理   31篇
环保管理   149篇
综合类   411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35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灾害及防治   4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91.
长江源多年冻土区土壤水热传输过程机理与模拟,是广泛关系到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区域水文过程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以GEOtop模型为研究平台,以长江源不同植被盖度下(裸地、30%、65%和92%)高寒草甸的观测数据为基础,检验模型对土壤水热迁移过程的描述与模拟精度。总体而言,GEOtop模型需要率定的参数较少,从而减少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提高了模拟精度。对不同植被盖度下土壤温度、水分和实际蒸散发模拟的NSE 系数基本达到08,表明模型能准确模拟高寒生态系统土壤的水热传输过程,可以作为长江源区土壤水热过程的有效模拟工具  相似文献   
92.
轰燃后火焰的辐射热通量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轰燃后火焰的热辐射危害,是目前确定建筑物间安全距离的主要依据之一。该文提出了轰燃后火焰在室外一定距离处辐射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并在喷出火焰不受室外风影响的情况下,利用小规模试验的结果对这一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3.
基于碳中和背景及污水处理可持续、低碳运行理念,分析了我国污水处理厂不同水质、工艺类型、规模等条件下的能源消耗及能源回收特点,提出了以“碳改向技术+低耗高效复合脱氮技术+污泥厌氧共消化技术+污水热能回收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的污水处理新模式是实现我国能源自给型污水处理厂的关键,并提出我国污水处理厂实现碳中和应分为“完全能源自给”及“能源供应工厂”两个目标.此外,对基于此背景下建设的北京某再生水厂的理论能源自给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节能降耗、引入外源有机物、污水源热泵回收等措施,北京某再生水厂能源自给率由12.2%分别提高至17.1%、21.6%、84.7%.  相似文献   
94.
污水处理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物理及化学反应过程.污水水温直接影响到污染物生物处理效果,并对污水处理运行能耗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污水中也蕴含着相当热能,是潜在可以回收的低品位能源,加以利用则有望实现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然而,现有研究很少涉及 污水处理厂污水进、出水水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工程中也只强调冬季保温,并无法从微观角度认识处理过程水温变化规律.为此,研究尝试构建污水处理过程水温变化热量衡算模型,涵盖污水生化反应、机械传热、环境热传递和水蒸发热损失等4个主要涉热过程.与此同时,收集北京某污水处理厂实际水温、气温数据,借助热量平衡图来模拟污水处理过程中水温变化,并对理论模型参数进行校验和修正.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可以评价不同参数对水温热量的影响程度.基于这些工作,一个污水温度变化模型被构建成功,可用于指导实际污水处理厂水温控制或余温热能回收过程,可助力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甚至实现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95.
为探究热工艺过程产生的热气流作用下颗粒的迁移规律,基于气固两相离散粒子模型(DPM)对多源浮射流伴生的高温颗粒的扩散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两相流运动过程中热气流与颗粒群的温度和速度的瞬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于473K£T0£673K的高温颗粒群,温度衰减趋势类似,颗粒群温度分布呈中心对称;当5μm£dp£20μm时,颗粒与气流之间的跟随性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热羽流随时间经历了独立发展和相互合并的过程,羽流之间涡旋结构的消失导致中心位污染源散发的dp=10μm的颗粒更容易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获取异种金属焊接接头母材和热影响区局部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方法 对压水堆机组蒸汽发生器接管安全端异种金属焊接接头(20MND 5-INCONEL 52-Z2 CND 18.12控氮)进行研究,通过金相检验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DMWJ母材、热影响区、焊缝熔合线位置的金相组织和维氏硬度分布。采用等直圆棒拉伸试验获得DMWJ低合金钢(20MND 5)母材的应力-应变关系,采用基于能量等效理论的平面压入技术获得DMWJ低合金钢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局部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结果 DMWJ材料组织、力学性能不均匀,等直圆棒拉伸试验得到的低合金钢母材拉伸应力-应变关系与平面压入技术测得结果较为吻合。结论 基于能量等效理论的平面压入技术可精确测得DMWJ低合金钢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局部材料应力-应变关系,对压水堆核电站DMWJ在役检测及结构完整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在高低温低气压试验中,由于空气稀薄,其温度均匀性试验已经无法用空气对流来实现了,只能通过的辐射和传导来实现和达到试验温度的均匀。在这种试验状况下,往往试验所得的温度、湿度的均匀性偏差很大。要实现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十分困难。我们将高真空领域中的热沉技术即辐射换热方式,运用到高(低)温低气压试验箱中,通过多个几何平面的辐射和传导,达到较为理想的试验参数。  相似文献   
98.
采用“假设密闭绝热空间法”,计算工业厂房的自然通风排热量。实践证明,此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
PM2.5在线监测技术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PM2.5颗粒物监测技术和PM2.5的监测网络的建设,重点介绍了美国多年来对PM2.5的监测状况,以及采用的Beta射线法、Beta射线光浊度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监测技术的方法和原理;指出综合国内外多年的监测经验,PM2.5的在线监测需要经过大量手工经典方法数据作为比对和校验,才能给出有效而高质量的PM2.5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0.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Daphnia magna Straus is a trait depending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The group effect is expressed in D. magna as both a decrease in thermal resistance and a marked individual differenti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rmal resistance. Two typ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 D. magna have been found: (1) the release of an unidentified factor decreasing thermal resistance (without noticeably changing the phenotypic variability of this trait) into the medium and (2) a decrease in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individuals poorly adapted to heat stress, with the thermal resistance of well-adapted individuals (determined by the dependence of thermal resistance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remaining the same or even slightly increasing.Translated from Ekologiya, No. 2, 2005, pp. 126–131.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Kalinnikova, Krasnoperova, T. Gainutdinov, Sadykova, M. Gainutdi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