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73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51.
北京市分行业能源消耗及国内外贸易隐含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北京市国民经济分行业能源的直接、间接和完全消耗特征,以及国内外贸易中隐含能的净输入、输出特征.结果表明,以石油加工和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为主的资源开采和加工型行业能源消耗总量、以及单位产出的直接、间接和完全能耗均较大,应该作为北京市第二产业中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尽管建筑业、金属制品业以及各类设备、器材和机械制造业单位产出直接能耗小,但是生产过程中对各类中间投入的资源性产品消耗量大,使其单位产出间接和完全能耗较大,需要通过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资源型中间投入产品的集约和循环利用.2007年北京市净输入隐含能超过4437.70万t标准煤,通过大量调入和进口资源开采和加工型行业产品,出口服务业和设备制造业产品,显著降低了自身的能源和环境压力.从隐含能输入来源看,国内贸易净输入隐含能占隐含能净输入总量的90.47%,远大于国际贸易,在减轻北京市能源和环境压力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隐含能输入来源地区特别是周边省市同时也因此承受着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有必要通过贸易结构调整、产业技术转移和扩散等,提高国际贸易隐含能净输入量所占份额,减小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区域性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5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朱勤  彭希哲  吴开亚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2):2018-2029
论文建立测算与分析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投入产出模型,基于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表对中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992-2005年,我国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从33 876×104 t C增长至67 940×104 t C,增幅达1.0倍;其人均值从289.1 kg C增长至519.6 kg C,增幅为79.7%。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增幅远小于消费价值量增幅;居民消费碳排放占我国能源消费排放总量的比重波动下降。在排放结构方面,农业、 食品类消费品的排放比重大幅下降,居住、 交通、 信息等服务性消费的排放大幅上升。居民消费品载能碳排放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人均排放的城乡比从2.4增至4.0;在排放结构的变动上则表现出一定的趋同特征。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排放水平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1990年代的人均排放水平仅为美国的1/14,在欧洲国家的1/5至1/2之间。研究认为,通过优化消费结构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促进排放强度降低,未来我国有可能在持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同时,有效减缓消费排放。  相似文献   
153.
In recent decades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a major source of supplying the need and wants of b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Virtually everyone now consumes resource commodities and manufactured products imported from ‘elsewhere’. In effect, globalization and trade enable consuming populations to support themselves on the output of distant ecosystems half a world away. However, while economic integration implies greater ‘connectivity’ within the global village, the spatial separation of material production (including resource extraction) from consumption eliminates some of the signals i.e., the negative feedbacks coming from supporting eco-systems from reaching those who depend on these ecosystems for their sustainability. At present, despite increasing global connectedness, most 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models apply to a single spatial scale: local, national or global; analysing diverse pressures on human well-being and ecosystems integrity. This paper argues that bo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global ecological change should force us to add an interregional scale for quantifying and modelling sustainability. Such an approach recognizes that, in a globalizing world, the sustainability of any given region increasingly depend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many other regions. The following pages describe the interregional approach and illustrate some existing and emerging methods for quantifying, analysing and modelling interregional linkages. It then identifies some of what is still missing, and discusses some of the implications in a changing world.  相似文献   
154.
ABSTRACT: The proper use of input-output for estimating regional benefits and costs is described for instances where project outputs go to final or intermediate demand. How that estimation is affected by the method used to value the primary project benefits and by the sector content of the input-output model compared to the primary sector affected are discussed as are points of terminological confusion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相似文献   
155.
北京农业虚拟水结构变化及贸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瑞  王岩  王军红  董艳艳  韩兆兴 《环境科学》2007,28(12):2877-2884
通过依据典型区县实际灌溉定额调查成果并用全国作物需水量等值线图进行修正,确定出北京市主要农作物的需水量,对北京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农业用水及其GDP效益作了分析,进而对各类农作物历年的虚拟水含量及其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最后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北京农业虚拟水贸易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年来,北京地区粮食作物虚拟水总量持续减少,由1990年的18.32×108 m3减少到2004年的4.283×108 m3,经济作物虚拟水总量却呈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9.06×108 m3增加到2004年的14.92×108 m3,但总体上农作物虚拟水总量仍呈现下降趋势;②北京是一个农产品虚拟水净输入的地区,年平均虚拟水净输入量约为2.37×108 m3,这相当于北京市年产水资源总量的5.93%,间接地缓解了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6.
钟诗雨  张晓敏  吴佳  邬娜  封强  傅泽强 《环境科学》2023,44(8):4637-4646
合理界定碳排放责任,开展省域间碳补偿是促进区域协同减排的重要途径.基于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使用增加值贸易分解方法对各省市碳排放进行了分解,测算了省域间的隐含碳流动,并设计了基于减排成本的差异化碳补偿机制,为我国开展横向碳补偿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省内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53.56%、省外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占比32.49%,省域间隐含碳流动显著存在;(2)隐含碳总体呈现出从北部、中部地区向京津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显著流动特征;(3)生产者、消费者和责任共担视角下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相等,其中责任共担的分配思路体现了“受益原则”.(4)省域间碳减排成本存在差异,碳减排成本低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高,产业以重工业为主,碳减排成本高的地区直接碳排放量低,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主.(5)基于减碳成本各省市需支付(接受)的补偿金额不等,其中,广东需支付的补偿金额最高,内蒙古的受偿金额最高.  相似文献   
157.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中国投入产出表,从需求端分析中国重化工业资源消耗的隐含流在不同行业和不同最终需求中的分配情况,以及五大社会经济驱动力对中国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2012年中国重化工业生产过程所消耗的3种资源隐含在建筑业和其他制造业的最终产品中的比例均超过75%,隐含在形成资本最终产品中的比例均超过55%.2002~2012年期间,产业结构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和石灰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39%和+237%;资源强度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和石灰石消耗量减少的贡献度分别为-108%和-265%,对中国重化工业铁矿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为+152%;人均最终需求水平对中国重化工业化石能源、铁矿石和石灰石消耗量增加的贡献度分别为+247%,+460%和+291%.  相似文献   
158.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将城镇居民按照收入水平高低分为7个收入阶层,通过计算Suits指数值分析了我国能源资源税由从量征收向从价征收改革对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指出:单独实施煤炭资源税或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具有累退效应,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单独实施石油资源税改革则具有累进效应,有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在当前税率下同时实施3种能源资源税改革对收入分配公平基本没有影响;同时,需要关注能源资源税改革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针对能源资源税改革导致低收入群体消费支出增加的情况,应制定相应补贴政策,降低对其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9.
“双碳”目标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柏  秦广鹏  邬钦 《环境科学》2022,43(12):5840-5849
对各省域CO2排放量进行核算能够确定中国CO2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碳减排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以往的研究表明,核算视角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能源类型,量化中国由生产、需求和供给驱动的省级CO2排放量,构建能源-碳排放关系模型,对我国CO2排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由煤炭导致的CO2排放占比57.2%(生产视角)、60.7%(消费视角)和58.2%(收入视角).②各产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CO2排放占比49.1%(生产视角)、70.2%(消费视角)和14.2%(收入视角).③河北、内蒙古、河南和辽宁等高度工业化省份的碳减排政策应侧重生产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矿产资源丰富省份的政策应分别侧重需求侧和供给侧.④以往被忽略的第三产业在收入视角下贡献了大量的CO2排放.因此各省份及产业部门需要在生产、需求和供给侧制定差别化且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才能减少CO2的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60.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大气污染较为严重区域之一,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CO2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一个重要挑战。本研究基于2007年与2012年长三角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省市间贸易引致的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转移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运用产业关联系数法,从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双重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减缓CO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键行业。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的SO2、PM2.5排放总量表现为消费端大于生产端,CO2、NOx排放总量表现为生产端大于消费端。安徽省总体呈现为长三角地区贸易的SO2、NOx与PM2.5排放净调出地,而上海与浙江表现为多数污染物排放净调入地。CO2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前向减排的关键行业为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安徽省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可以通过生产端技术革新和能源结构优化来促进减排;CO2与大气污染物后向协同减排的关键行业为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建筑业等,对于这些行业,调整消费结构是有效的减排措施。为更好地制定长三角地区减排与污染防治政策,应当综合考虑行业减排、协同减排等,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达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