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137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哈尔滨站径流、输沙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沙多时间尺度变化的复杂结构分析可为短期及中长期水沙预测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松花江哈尔滨控制站1955-2005年年均面降雨量、年均径流和输沙量数据,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分析哈尔滨站主要水文要素的周期及其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站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主周期基本一致且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三要素的第一主周期为24.0~26.0 a,第二主周期为17.0~18.0 a,第三主周期为6.0~7.0 a。在7 a时间尺度上,20世纪50-60年代,降雨、径流和输沙量序列的曲线变化基本同步。20世纪70年代,由于大规模人口迁入以及为解决粮食问题的水土资源开发导致了三条曲线发生紊乱,20世纪80年代后黑土地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使得三条曲线重新趋于一致。在17 a和26 a时间尺度上,受引水工程、兴建水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条曲线间的变化出现不同步现象。水沙丰枯变化及奇异点判断与时间尺度有密切关系,离开时间尺度的变化趋势是毫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2.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和积分基本原理,将单巷单机掘进通风系统的总阻力划分为风筒阻力、掘进头阻力和均匀流巷道阻力三部分,并用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这三部分的阻力:掘进头阻力用数值模拟计算,风筒阻力和均匀流巷道阻力用积分求解,从而形成计算单巷单机掘进通风系统总阻力的数值积分法,以此来计算某矿的掘进通风系统阻力,且与常规方法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比较发现:常规方法计算单巷单机掘进通风系统的总阻力不够准确,在于其忽略了掘进头阻力和均匀流巷道的阻力,而这两者阻力之和对掘进系统总阻力影响较大,不容忽视;用数值积分法计算则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3.
NO的脱除效率已成为微生物净化燃煤烟气NOx双塔流程的瓶颈。为了提高微生物净化烟气中NO、NOx的效率,分别研究了脱硫塔添加Fe SO4·7H2O、脱氮塔添加Na NO2对微生物净化模拟烟气中NO、NOx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脱硫塔添加0.23 g/L Fe SO4·7H2O,其NO平均脱除率为61.04%,比空白试验的35.31%提高明显;脱硫塔NOx平均脱除率为62.16%,比空白试验的31.10%提高约1倍;双塔NOx平均总脱除率从空白试验的61.8%增至86.9%。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0.23 g/L Fe SO4·7H2O是脱硫塔内较为合适的添加浓度。脱氮塔添加0.50 g/L Na NO2后,脱氮塔NO平均脱除率从空白试验的39.92%提高到52.11%;脱氮塔NOx平均脱除率从空白试验的47.67%增至58.90%;双塔NOx平均总脱除率从空白试验的70.75%增至79.32%。反复多次验证试验均证明:Fe SO4·7H2O和Na NO2的分别添加的确大幅度地强化了烟气中NO、NOx的微生物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4.
采用活性焦吸附—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对煤气化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在活性焦投加量2 g/L、吸附时间2 h、BAF生化停留时间4 h的条件下,总COD去除率为85.4%,最终出水平均COD为45.2 mg/L,满足后续双膜法回用工艺要求(COD≤50 mg/L)。活性焦对致色的大分子有机物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吸附后废水的色度从300倍降至60倍,同时耗氧速率加快,可生化性提高。活性焦的吸附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出水没有急性毒性。三维荧光光谱显示:各单元对于酚类的去除均有贡献,小分子组分中的酚类几乎全被去除。  相似文献   
105.
对几种大气环境预测方法的评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程水源 《环境科学》1991,12(3):85-88
本文根据石家庄市的常规气象资料和混合层高度,用不同的计算模式和计算方法对本市特征污染因子SO_4的长期平均浓度进行计算,把计算结果与实测浓度比较并进行误差分析,对每种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最后讨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特点及在城市大气环境预测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6.
稀土元素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藻类生长潜力测试方法,在太湖五里湖区水样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轻,中、重3种稀土元素、Gd(Ⅲ)、Y(Ⅲ)与3种稀土混合物,研究稀土元素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COD浓度和进水流量比对一体化工艺脱氮除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保持进水总流量不变,以一定流量比同时从缺氧区和厌氧区进水,探讨了不同进水流量比(R=Q/Q)和进水COD浓度对中心岛式一体化OCO工艺脱氮除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水COD浓度和进水流量比Rs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出水COD浓度一直稳定在50 mg/L以下,去除率在92%以上;进水COD浓度和进水流量比Rs共同决定着系统TN的去除效果,进水COD浓度为100 mg/L、200 mg/L时,TN去除率随着进水流量比Rs的减小呈增加的趋势;当进水COD浓度为 300 mg/L时,TN去除率随着进水流量比Rs的减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进水流量比Rs为3∶1时TN去除率最高,达到87%。  相似文献   
108.
浑河野生鲫鱼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浑河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分析测定了浑河野生鲫鱼体内重金属的残留水平以及肝和鳃组织中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对鱼体各组织中Cr、Cd、Pb、Cu和Zn含量的分析结果显示,各组织重金属含量的排序为肠>肝>鳃>肌肉,且Zn含量最高(17.49~ 176.01 mg·kg-1,以湿体质量计算),Cd含量最低(N.D.~...  相似文献   
109.
The goal of this paper was to statistically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performance of remotely sensed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ETa) datasets and a remotely sensed ensemble in a region that lacks observed data. The remotely sensed datasets were further compared with ETa results from a physically based hydrologic model (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s and determine the level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 ETa datasets and the model outputs. ETa datasets were compared on temporal (i.e., monthly and seasonal basis) and spatial (i.e., landuse) scales at both watershed and subbasin levels. The results showed a lack of consiste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e datasets when evaluating the monthly ETa variations; however, the seasonal aggregated data presented more consisten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summer compared to the fall and winter. Meanwhile,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datasets showed the MOD16A2 500 m ETa product was the most versatile of the tested datasets, being able to differentiate between landuses during all seasons. Furthermore, the use of an averaging ensemble was able to improve overall ETa performance in the study area.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remotely sensed ETa products are not similar throughout the year, but the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periods for different ETa products were identified. Finally, spatial variabilities of the ETa products are more in tune with landuse and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10.
当前,气候变化备受全球关注.从人口角度研究气候变化可正确判断和把握影响气候的人口因素,对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安市近60年来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可知,西安市气温与全球气候变化一样,有变暖的趋势,且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通过二次项拟合分析西安市气温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得出总人口数量与气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利用西安市1991-2010年的年平均气温、就业人数、第二产业人数、家庭户数以及反映人口消费结构的恩格尔系数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第二产业人数与气温的关联度最高,为0.8163;总家庭户数与气温的关联度次之,为0.7289.灰色关联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人口结构与气候变化之间是否存在机理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