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341篇
安全科学   115篇
废物处理   43篇
环保管理   146篇
综合类   633篇
基础理论   181篇
污染及防治   16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99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介绍了火灾下有匀质防火层保护的钢构件温度计算的一维传热模型。给出了求解该模型的相关边界条件和假定,并给出求解该一维传热模型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解。通过分析三种典型防火材料保护下、截面系数不同的三种截面的升温,比较了由我国规范CECS200、欧洲规范、欧钢协标准、美国规范及其他学者推荐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并对照有限元结果,考察了不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CECS200与国外规范给出的结果符合良好且略微偏高。通过计算典型截面在不同耐火极限要求下的最小保护层厚度,比较了各国规范的设计结果。结果显示,由不同规范推荐的公式计算得到的最小保护层厚度相差不大。CECS200计算的最小保护层厚度与国外规范一致,与欧洲规范得到的结果基本相同。研究表明,在标准火灾环境中我国规范给出的方法合理有效且形式简单便于工程运用。  相似文献   
92.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a car to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a car's engine is the radiator. To increase the heat ab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oolant/fluid used in the radiator with minimum pumping power, innovative fluids called nanofluids have become the main area of research these days. Theref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ies in the field of “nano-materials” and “nano-fluid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coolant/fluid can be improved which in turn improves the radiator and engine efficiency, and reduces radiator weight and size. In this article, the heat transfer by forced convection in nanofluids based on Al2O3 and SiC wa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base fluid in an automotive radiator. The nanofluid is mixed with ethylene glycol and the fluid is prepared by the sonication method. The nanofluids were prepared by varying the nanomaterials and the amounts of nanomaterials in the base fluid and their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in the radiator was analyzed using ANSYS FLUENT software. Approximately 15% and 12% increase in radiator efficiency by using Al2O3 mixed nanofluid and SiC mixed nanoflui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3.
为适时、有效地控制炼化过程系统风险,以模糊Petri网(FPN)为基础,针对炼化系统动态退化性和系统中保护层对风险转移的干预性,建立考虑保护层响应的炼化过程系统风险动态转移模型。描述基于FPN的保护层作用动态机制,分析炼化系统在保护层干预下,从非正常干扰触发开始至炼化系统退化过程的风险变化趋势。最后通过正己烷缓冲罐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结果表明:正己烷缓冲罐在开始运行的30 000 h内,系统风险等级呈阶段性变化,在工作的前16 800 h,风险为Ⅰ级;第16 800~27 600 h,风险为Ⅱ级;第27 600~30 000 h,风险为Ⅲ级。  相似文献   
94.
为研究松散煤体低温氧化及通风供氧下的渗流传热规律,研发了渗流传热试验装置。试验装置由气体加湿系统、气体加热系统、煤样反应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组成;本装置可实现自动加湿、控温、自动采集数据及处理数据。为解决装置使用和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设计了断电保护、有害气体检测等措施,保障试验装置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5.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14C-绿黄隆进行麦茬土壤残留及其对后茬水稻影响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于麦地的绿黄隆经过麦季(206d)后有25%~30%残留于土壤;经过麦-稻两季(326d)后仍有约15%的绿黄隆残留在土壤中;麦茬土壤中残留的绿黄隆严重影响后茬水稻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残留量和转移系数是根系>>茎叶>稻谷,在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96.
1 IntroductionAseveryoneknown ,chelatingresincontainingheteroatomsuchassulfur,nitrogen ,andoxygenpossessexcellentadsorptionandselectivitypropertiesformetalions,especiallyfornoblemetallicions.Therefore ,manyeffortshavebeendonetopreparetheabove mentionedre…  相似文献   
97.
污水土地处理磷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讨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以土柱试验为基础的“污水土地处理条件下磷的迁移转化模拟试验”,总结了污水中的磷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规律,提出了定量模拟这一规律的迁移转化联合模型。联合模型为研究磷在土壤中的运动提供了定量化依据,避免了已有研究中将迁移和转化割裂研究造成的误差,丰富并完善了不同形态磷的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98.
阐述了生物膜系统中与降解基因有关的水平基因转移的研究进展,表明生物膜中致密的群落结构增加了细菌间水平基因转移的效率.近年发展起来的研究策略和新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使人们能对自然和人工模拟状态下的水平基因转移进行更精细的分析,降解基因在环境中的水平传播促进了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尤其是携带降解基因的接合质粒向原位细菌种群中的转移在生物强化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参23  相似文献   
99.
水平基因转移加速了部分生物体基因组的进化和革新;但随着基因改造生物的大量运用,由水平基因转移引起的生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由于大量异生污染物的产生,污染地区成为细菌水平基因转移的一个"热点"区域.为了实现污染地区的生物修复及强化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效果,人为的制造和加快特定降解基因的水平转移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新思路.图2参57  相似文献   
100.
Social network theory has made major contribution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social organisation but has found relatively little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nimal behaviour. In this review, we identify several broad research areas where the networks approach could greatly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atterns and processes in animals. The network theory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framework that can be used to characterise social structure both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 population. These novel quantitative variables may provide a new tool in addressing key questions in behavioural ecology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organisation and the impact of social structure on evolutionary processes. For example, network measures could be used to compare social networks of different species or population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comparative approach. However, the networks approach can in principle go beyond identifying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also can help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es within animal populations such as disease transmission and information transfer. Finally,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 of interactions in the network (i.e. who is connected to whom) can als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evolution of behavioural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