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1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基于相关系数优化法的河流突发污染源项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媛华  王鹏  姜继平  郭亮 《中国环境科学》2011,31(11):1802-1807
基于相关系数优化法,结合地表水环境特征和污染物水质过程特征,推导出一维河道中单点源瞬时排放的源项反演算法,得到了污染源排放特征与河流环境特征参数的反演公式.采用假想算例进行数值试验,综合分析了流速信息、污染物衰减、监测距离、监测数据误差及中间参数?T选取等因素对反演结果的影响,确定了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最优条件的寻找方式.间隔10min进行两次监测采样,若监测误差小于5%,反演结果的相关系数达到-0.97,污染源位置和排放量反演结果的相对误差均小于4%,综合相对误差在2%以内.并且方法具有监测布点简单高效,数据需求低,编程简单等优点,值得在环境应急管理中进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2.
舒锋敏  罗森波  罗秋红  罗聪  张维 《环境化学》2012,31(8):1157-1164
以广州市环境监测站2007年1月—2009年12月监测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以及SO2、NO2、PM10等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广州市空气污染的变化规律;并分析它们与常规观测的地面气象资料之间的关系;建立了API指数以及SO2、NO2、PM10等污染物的预报方程;为了弥补单纯基于数学模型预报的不足,分析和确定了造成广州严重空气污染的典型天气类型和相关指标,以便在具体的业务预报中可以根据天气形势和相关指标做进一步的订正;该预报方法于2010年10月起应用于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作为2010年16届亚运会广州空气质量预报预警服务的重要工具之一,运行服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3.
以六家矿WⅡN16-7综放工作面为试验地点,研究采空区氧化带漏风情况。根据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标准和防火注氮技术原理,通过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实验室试验确定注氮防火基本参数。首先,利用热重试验方法确定采空区惰化防火指标。根据惰化防火指标,通过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确定采空区在注氮和不注氮情况下自燃"三带"分布。然后,根据自燃"三带"分布范围,构建氧含量分布数学模型,计算出采空区氧化带混合气体中氧含量的平均值。最后,基于以上参数,通过反演计算得到采空区氧化带漏风量。计算结果表明,采空区氧化带内漏风量为15.12 m3/min,约占总供风量的2.1%。  相似文献   
94.
用TM影像进行湖泊水色反演研究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进行了湖泊水色遥感的反演研究,在同步实验的基础上了构造了包含一个隐含层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TM卫星影像反演悬浮物、CODMn、溶解氧、总磷、总氮和叶绿素浓度反演精度较高,相对误差基本在25%以下,同时分析了该人工神经网络反演模型的误差来源,改进措施以及应用前景.研究表明,在进行小规模的同步监测的基础上,此模型可用于湖泊水质调查、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5.
综采工作面的粉尘防治一直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点和难题之一。结合双鸭山矿区新安矿综采工作面的实际状况,采用现场煤层高压注水实验方法,研究了高压注水条件下煤体增湿的规律;运用注水实验数据进行反演数值试验,优化煤层高压注水数学模型内部参数,利用注水数值模拟试验确定了综采工作面煤层高压注水减尘技术的最优参数;运用了高压喷雾降尘效率模型数值模拟方法,分析确定了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外置高压喷雾降尘的最优参数,研发了孔径为1.2 mm的7孔高压集成喷嘴。新安二矿、三矿煤层高压注水联合高压喷雾二级防尘技术应用效果表明:通过二级联合防尘措施,工作面全尘去除率高达96%,呼吸性粉尘去除率高达94%。  相似文献   
96.
地震波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波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跟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一样,是地球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其进展对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地球内部的细节及物性具有重大意义,对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对地震波非线性反演问题理论研究的进展作了评述;在简单回顾非线性反演方法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常见的非线性反演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对非线性反演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同时指出了目前非线性反演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的方向作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97.
基于TM影像植被指数的耕地地力状况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基于TM遥感影像植被指数的耕地地力反演模型,为区域耕地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耕地地力相似的山东郯城县和东平县,利用耕地地力实地调查分析和TM遥感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筛选对郯城耕地地力有较好反映的植被指数,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耕地地力-植被指数模型,以郯城县数据建模,东平县数据进行反演和验证.结果显示,增强型植被指数(EVI)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有最显著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82.以EVI 为自变量建立的二次方程式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决定性系数达到0.69.采用决定性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精密度和准确度4 个指标对模型的反演结果和原始评价结果之间的符合度进行统计检验,EVI 的二次方程式模型准确度最高,为95.84%,RMSE和精密度最小,分别为5.21 和0.04,为耕地地力最佳反演模型.对比分析东平县耕地地力反演图和常规耕地地力评价图,模型反演的各耕地地力等级与实际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将耕地地力归并为高、中和低3 个等级,高中低等级面积比例差异均在3.3%以内,符合研究区实际,反演效果较好.研究证明了基于定量遥感手段进行耕地地力估测的可行性,为耕地资源的监测利用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8.
2014年10月北京市4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对2014年10月北京市4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的大气环境背景、气象条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稳定的气象条件是形成空气重污染的主要原因,4次重污染过程大气条件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表现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层逆温(平均逆温强度为2.26 ℃/100 m)明显,风速(平均值为1.52 m/s)小,相对湿度(平均值为80.75%)大. 在4次重污染过程中8—11日污染最重,ρ(PM2.5)日均值平均为264 μg/m3,并且区域输送对北京贡献率最大,平均值为63.75%;24—25日污染程度次之,逆温最强,逆温强度达5.94 ℃/100 m;18—20日重污染中北京ρ(PM2.5)高值(>200 μg/m3)区主要集中在该市西北部地区;30—31日污染相对较轻,ρ(PM2.5)日均值最高只有154 μg/m3. 数值模拟表明,在4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中,来自南方(包括河北、河南和山西西部等地)的外来污染物输送对北京PM2.5贡献较大,外来贡献率分别在42.36%~69.12%之间,同时北京本地也存在较强的二次无机盐及有机物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99.
Since ground level ozo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basin on one day before the occurrence of unusually high air temperature with nocturnal thermal high showed a typical urban type of a maximum ozone concentration at 1300 LST and a minimum at night. However, a maximum ozone concentration under extremely high air temperature of 39.2 °C was detected at 1700 LST or 1800 LST at tw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ites, which was 4 or 5 hr delayed from the typical occurrence time, 1300 LST. Its maximum value showed about 50 or 70%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more than the typical maximum value and its concentration gradually decreased until 2100 LST. After 1200 LST until 1800 LST, air temperature was maintained over 35 °C and the high temperature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e of O3 for several hours. The deviated occurrence time of a maximum ozone concentrati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meteorological and topographic effects – shifted occurrence time of maximum air temperature, shrunken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epth and wind. While daytime O3 concentration due to photochemical production of O3 from NO2 increased, NO2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with their reverse respondent patterns each night. A secondary maximum concentration of O3 at 2300 LST or 2400 LST is due to a much shallower depth of nocturnal surface inversion layer with daytime producing more O3 than that of the daytim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ozone concentration, though the reduction of ozone occurred under the reversal process of O3 into NO2.  相似文献   
100.
对大气中的PM10随季节、时间、及气象条件的变化规律做以总结,呈现“冬重夏轻”的特点,日变化为双峰结构,在北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