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4篇
  免费   154篇
  国内免费   442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786篇
综合类   1686篇
基础理论   584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64篇
评价与监测   122篇
社会与环境   743篇
灾害及防治   7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00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59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72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9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新邵县工矿破坏土地的生态重建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邵县现有的因工程建设、矿产开发而形成的破坏土地进行调查、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工程、林学措施,试图重建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912.
Abstract:  Road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isturbances in otherwise continuous forested habitat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 Despite their obvious presence on the landscape, there is limited data on the ecological effects along a road edge or the size of the "road-effect zone." We sampled salamanders at current and abandoned road sites within the Nantahala National Forest, North Carolina (U.S.A.) to determine the road-effect zone for an assemblage of woodland salamanders. Salamander abundance near the road was reduced significantly, and salamanders along the edges were predominantly large individual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oad-effect zone for these salamanders extended 35 m on either side of the relatively narrow, low-use forest roads along which we sampled. Furthermore, salamander abundanc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on old, abandoned logging roads compared with the adjacent upslope site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forest roads and abandoned logging roads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forest-dependent species such as plethodontid salamanders. Our results may apply to other protected forests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s and may exemplify a problem created by current and past land use activities in all forested regions, especially those related to road building for natural-resource extraction.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roads reached well beyond their boundary and that abandonment or the decommissioning of roads did not reverse detrimental ecological effects; rather,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management decisions have significant repercussions for generations to come. Furthermore, the quantity of suitable forested habitat in the protected areas we studied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etween 28.6% and 36.9% of the area was affected by roads. Management and policy decisions must use current and historical data on land use to understand cumulative impacts on forest-dependent species and to fully protect biodiversity on national lands  相似文献   
913.
借鉴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的有关理论和数学模型,以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为例,选取生物多样性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土保持效益指数、土壤改良指数、涵养水源指数、拦截径流指数和湿度指数7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建立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对该区域1996和2005年2个时期综合生态效益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表明,该区域综合生态效益值分别为7.85和7.95,2005年比1996年略为升高;基于GIS的图层叠置、分割等分析功能,就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其内部生态效益造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该区域可被划分为生态效益显著增强区、增强区、保持区、减弱区和显著减弱区5个等级.  相似文献   
914.
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文颖  王启基  王刚 《生态环境》2006,15(2):362-366
针对我国青藏高原草地大面积退化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从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原生高寒嵩草草甸封育系统作为对照,研究了土地退化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检验了不同人工重建措施(3个人工种植处理:混播、松耙单播、翻耕单播和1个自然恢复处理)对土壤碳含量的相对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如下:原生植被封育处理每平方米土壤平均碳、氮含量分别为7.47kg和0.647kg,而重度退化地碳、氮含量分别为3.67和0.448kg·m-2,可以推算,由于土地退化而造成的土壤(0~20cm层)碳氮丢失量分别为3.80kg·m-2和0.199kg·m-2,即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导致0~20cm土壤层中50.87%的有机碳和30.75%的氮流失,可以看出高寒草甸土壤退化后流失的碳比氮多;混播处理、松耙单播处理、翻耕单播处理和自然恢复处理土壤单位面积有机碳含量分别是原生植被土壤有机碳的70.5%,69.0%,49.0%和80%,单位面积氮含量分别是原生植被土壤全氮的86.9%,88.7%,71.1%和91.7%。但是,与重度退化地相比,除翻耕单播处理外,其它恢复重建措施均能部分恢复系统的碳氮含量,因此,将重度退化地进行自然恢复或松耙混播重建多年生植被可以作为系统固定碳(碳汇)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915.
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为例,利用1999年上海水资源普查数据及2000年初成像的上海市1∶50 000彩红外航空像片,采用G IS空间分析技术、灰色关联分析技术,划分土地利用样带,设计水质改善指数,探讨平原河网地区水环境质量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响应,以及水源水质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响应。结果表明,黄浦江上游水环境质量受到土地利用格局及上游来水的综合影响,各样带工业用地比例与水质改善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松浦大桥取水口水质与上游来水水质以及水源地当地的工业发展、人口密度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具有很好的关联性。建议在开展平原河网地区水源保护工作中,应在关注上游来水状况的同时,从土地利用及其社会经济驱动两方面控制水文敏感区域土地开发强度,构筑水源地圈层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916.
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硫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分析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硫、有效硫含量的变化,探明土壤硫含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湿地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高于开垦后的农田土壤,开垦导致土壤硫含量下降,且随着耕种年限的增加,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弃耕7 a后土壤总硫和有效硫含量有所增加,但增加量相对较小,表明土壤硫库耗竭易、恢复难。土壤硫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湿地开垦后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可能是引起土壤硫肥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有利于维持和提高农田土壤硫肥力。  相似文献   
917.
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过程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中下游湖群区,历来是人类最活跃的场所,但由于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湖泊湿地变化与湖泊营养盐状况关系的分析是制定湖泊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的重要科学依据。长江中游湖泊——龙感湖的湖中心钻孔沉积物中硅藻组合和总磷变化记录了近百年来龙感湖富营养化过程。沉积物中湿地花粉与人湖营养盐关系以及磁化率的分析表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湖周滩地的改造,破坏了湿地植被,助长了人湖物质的增加,湖泊营养相对富集,而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918.
919.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920.
中国森林资源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少林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四五”清查以前,中国只掌握一些局部性的调查数据。在1978—1981年间又进行了以省为总体的宏观抽样调查,即“五五”清查。两次清查结果很接近,但都表明中国森林太少,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有代表性的国家。 古代中国的林区远比现在为大。森林面积则比现在大若干倍。中国缺林少材的现状是几千年来农业社会发展进程中火烧、滥伐、滥垦、滥牧的结果。其中,置森林于万劫不复的是滥垦和滥牧。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停止。 根据中国的自然条件和宜林地资源的状况,有条件大幅度扩大森林面积和增加森林蓄积量。经过努力,森林面积可达到2.53×108ha,蓄积量可达到210×108m3以上。都是现在的2倍多。但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向国民经济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来说,仍然不能完全满足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