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95篇
安全科学   1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0篇
综合类   216篇
基础理论   95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Implementing Participatory Decision Making in Forest Planning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rest policy decisions are often a source of debate, conflict, and tension in many countries. The debate over forest land-use decisions often hinges on disagreements about societal values related to forest resource use. Disagreements on social value positions are fought out repeatedly at local, regional,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at an enormous social cost. Forest policy problems have som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make them more difficult to deal with. On the one hand, forest policy decisions involve uncertainty, long time scales, and complex natural systems and processes. On the other hand, such decisions encompass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ystems that are evolving in response to forces such as globalization. Until recently, forest policy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various economic models of optimal resource use. However, grow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acceptance of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models in policy formulation have forced the public authorities to introduce new participatory mechanisms to manage forest resources. Most often, the efforts to include the public in policy formulation can be described using the lower rungs of Arnstein’s public participation typ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pproach that incorporates stakeholder preferences into forest land-use policy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 illustrative case of regional forest-policy formulation in Australia is used to demonstrate the approach. It is contended that applying the AHP in the policy process could considerably enhance the transparency of participatory process and public acceptance of policy decisions.  相似文献   
542.
小流域水环境管理——以宜兴湖滏镇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行小流域水环境管理研究,使用SWAT模型对以面源输出为主的宜兴市湖滏流域进行研究.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出发,耦合土地演化模型和水环境模拟模型并提出管理建议.首先,使用实测数据对SWAT模型进行了验证,确定其有效性;其后,计算了区内污染物输出水平及各污染源的贡献,并依据模拟结果提出了具体管理建议;再后,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使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土地覆被的演化进行模拟;最后,耦合两大模型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预测了可能的污染物输出,并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3.
黄土丘陵区土壤抗水蚀能力变化的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动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938~2000年间研究区域的土壤抗水蚀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引入土壤相对抗水蚀能力指标,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相关概念,研究了流域土壤抗水蚀能力偏离理想状态程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健康状态变化、恢复力和可恢复程度;通过与土地利用结构状态变化过程与恢复特性的比较,揭示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对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指出了响应曲线中的滞后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所得的结果吻合较好,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土壤抗水蚀能力,也可为水土保持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544.
基于RS与GIS的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思全  武建军 《灾害学》2005,20(4):51-56
土地利用是土地沙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与土地沙漠化之间的时空关系,是查明土地沙漠化成因机理及发展驱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毛乌素沙地为例,基于TM遥感影像,应用RS与GIS技术,在对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反演的基础上,从时空耦合的角度,对毛乌素沙地土地沙漠化演变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耦合关联分析,并建立了土地沙漠化转化等级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之间的关联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毛乌素土地沙漠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而且这种关联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545.
矿冶区周边水稻对不同来源重金属污染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有色金属开采与冶炼可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查明重金属污染来源对于矿冶周边重金属污染管理与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利用矿冶周边水稻对As、Cd、Pb、Zn和Cu的富集与水稻体内元素的含量平衡特征指示重金属污染来源的可行性,选择了我国著名的水口山Pb-Zn矿山开采与冶炼周边区,根据重金属污染排放和迁移扩散特征,结合当地气象和地貌条件,确定了3个典型采样区,其中两个采样区分别邻近冶炼厂和尾砂库,另一处为位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区.采用蛇形采样法在稻田内采集33个成熟水稻及土壤样品,分析水稻不同部位(包括根、茎叶、籽粒)及土壤中As、Cd、Pb、Zn、Cu5种重金属和其他16种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3个采样区之间土壤中的As、Cd、Pb、Zn和Cu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各采样区水稻中除根际和籽粒中Cd含量外,各部位重金属含量也均有显著差异.靠近冶炼厂的水稻茎叶中As、Pb含量高于离冶炼厂较远的采样区水稻茎叶.尽管As、Pb在靠近尾砂库采样区土壤中含量最高,但在该区水稻茎叶中的含量却最低;在除As、Cd、Pb、Zn、Cu5种重金属以外的其他16种元素中,水稻根部仅有5种元素含量在各采样区之间存在差异,指示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壤母质条件;而在茎叶和籽粒中则分别有多达11和10种元素含量出现采样区差异,指示重金属污染来源影响水稻茎叶及籽粒中元素的含量平衡.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个采样区水稻茎叶中元素含量平衡存在显著的分异,显示出明显的采样区属性.结合采样区域空间位置、污染物来源、水稻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运特征分析,3个采样区重金属主要污染特征可分别确定为水-气混合来源型、大气来源型和尾砂来源型.论文结果证明利用水稻茎叶指示矿冶周边重金属污染来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46.
为探究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文章基于2003—2017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产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采用时间-空间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不同程度的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与差异。结果表明:(1)从时空特征上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稳步提升趋势,东部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2)从全国维度的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建设用地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改进作用,有利于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3)从不同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分群回归结果来看,高集聚城市(东部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利用效率也不断提高;间接效应中,建设用地集聚度的提高对周边城市的利用效率产生先带动后抑制的"倒U"形作用。低集聚城市(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示,随着城市建设用地集聚的提高,其利用效率存在"先降后升"的"U"形曲线特征。可见,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建设用地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差异化影响。因此,中国城市发展应立足当前发展阶段特征,制定差别化的供地政策,促进城市建设用地集聚,针对性地提升区域要素利用效率,支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47.
CBERS-2B数据提取平原区细小地物系数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andsat TM等中等分辨率影像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监测与评价时,由于影像分辨率的局限性,仍有许多地物无法解译出来,如农田中的道路、水渠等,文章主要研究了利用图像融合增强和人机交互式解译等技术方法,对CBERS-2B的CCD影像和HR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平原区农田中道路面积比系数,从而将农田中未解译的地物扣除。结果表明,CCD影像与HR影像经过融合增强处理后,可以进行平原地区村级及以上道路的提取。  相似文献   
548.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产业结构专门化水平和乡村性指数的定量测度,对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及差异化城乡形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县域分别占12%、16%、12%和60%;弱乡村性县域呈分散组团分布,中等乡村性县域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呈东西轴向延伸,强乡村性县域边缘性特征明显。据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支撑、生态绿色创新、"三产"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549.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兴化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作分析。以2005年和2012年的影像图为数据源,经过图像预处理,通过解译与分类,得到该市2个时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作对比,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突出。分别计算2个时期的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并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