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安全科学   260篇
废物处理   26篇
环保管理   90篇
综合类   515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24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介绍了钦崇高速某顺层边坡滑坡治理工程中已查明的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滑动面、滑动带的位置,通过对现场工程地质条件的系统调查,分析评价了该滑坡体的成因及稳定性现状;根据钻孔资料提供的岩土体和滑面的参数,并结合参数的反算,得到了滑面的c、值,最后计算得到非正常工况下(暴雨)的滑坡稳定安全系数为0.91,说明当遇到长时间暴雨时,滑坡会进一步发展,需要及时治理。根据对该边坡的地质模型分析和对其进行的定量力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治理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992.
某桥头边坡属顺层岩质坡,在桥墩加载及下游水库蓄水的影响下,边坡初始应力状态将发生改变,极有可能导致边坡失稳。通过对库岸边坡破坏模式的分析,建立了该边坡地质概化模型,确定了岩体及控制性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并基于FLAC 3D软件对该边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条件下边坡整体趋于稳定,但桥墩加载会导致边坡稳定性一定程度的降低,水库蓄水会导致边坡稳定性显著降低。最后为进一步探讨边坡加固方案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湖北省三峡库区秭归县头道河Ⅱ号滑坡现状条件下的明显变形迹象,本文对该滑坡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和研究,详细介绍了该滑坡的地质背景及滑坡特征。采用剩余推理法,对滑坡体在各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作了科学分析,并对滑坡体在三峡水库蓄水以后的稳定性作了合理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在目前状态下基本稳定,三峡水库蓄水以后,将对滑坡体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极有可能导致滑坡体失稳,据此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994.
管网水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C、N、P等饮用水中的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微生物再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是管网中细菌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饮用水最适合细菌生长的最佳C∶P为100∶5。另外,对于管网微生物而言,乙酸碳等易降解有机物是一种更容易被利用的有机物。因此,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去除原水中磷,使出厂水TP控制在5μg/L以下,同时要防止饮用水被一些有机物特别是小分子易降解有机物污染,以确保饮用水安全。  相似文献   
995.
气态膜吸收分离二甲胺水溶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制的高效中空纤维膜组件,通过气态膜吸收法分离二甲胺水溶液.在本实验范围内,把总传质系数和二甲胺脱除率作为评价因素,对影响传质效果的3个因素进行了正交实验.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进口温度升高使得总传质系数与脱除率增大,流速增大使得脱出率下降而总传质系数增大,初始进口浓度对总传质系数与脱除率影响不大.单因素实验得出传质效果最佳的条件为:二甲胺溶液进口温度为45℃,二甲胺溶液流速为0.08m·s-1,二甲胺溶液初始进口浓度为3000×10-6.结果表明二甲胺溶液进口温度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二甲胺溶液流量的影响次之,二甲胺溶液初始进口浓度影响不显著.通过膜组件稳定性实验,了解到膜组件运行550h性能依然很高.  相似文献   
996.
基于新型反应器的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华  杨帆  李胜  谢磊  王晓昌 《环境科学》2012,33(6):1907-1912
为避免好氧颗粒污泥随着粒径和密度的变化屡次出现其稳定性失去控制,导致好氧颗粒污泥系统运行失败的状况发生,开发了一种新型反应器能够很好地控制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和密度.新反应器结合旋流器的使用提供了2种排泥方式,其一是短的沉淀时间,将大粒径和高密度的颗粒污泥存留在反应器中;其二是一种专有的污泥排除工艺,选择出反应器内潜在的可能存在进一步粒径增长和密度扩大从而破坏反应器运行稳定的大粒径和高密度的颗粒,并将其排除.以上2种方式保证了反应器内颗粒污泥的粒径长期维持在300~1 000μm,进而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对新型反应器生成的颗粒污泥进行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该工艺所形成颗粒的能量维持系数为0.08~0.10,就新陈代谢活动的代谢途径而言,相比传统颗粒污泥系统发生较大改变,维持新陈代谢活动所消耗COD较传统工艺偏高.另外,出水水质COD的降解率平均达到92%,氨氮降解率平均达到60%.  相似文献   
997.
磷石膏理化特性对磷石膏库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磷石膏理化特性和晶体结构测试,揭示了磷石膏具有在纯水和盐水中溶解度不一、并随着盐溶液浓度的变化其溶解度不断变化的特征,磷石膏晶体结构也具有这种特性,为磷石膏稳定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全地下式泵站深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深基坑支护技术及常用的支护结构类型,着重从深基坑支护的整体抗滑稳定性、抗倾覆稳定性、基底抗隆起稳定性和抗管涌特性分析了全地下式泵站深基坑支护的安全稳定性,并通过实例验算了地下连续墙作为全地下式泵站的基坑支护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9.
位于重庆市北碚区,龙凤溪河南岸的毛背沱滑坡,体积约73.5×104 m3.目前滑坡体正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尚未形成连续滑动面.本文在深入分析滑坡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特征、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稳定性进行评价和预测.研究表明,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与其变形现象是一致的,近年来在雨季变形不断加剧,在库水位涨落和暴雨的共同作用下,可能发生整体滑移.最后,根据滑坡的成因机制与影响因素,对滑坡的治理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To clarify the e ects of molecular weight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on the toxicit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opper (Cu) to plants, DOM extracted from chicken manure was ultra-filtered into four frac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molecular weights by means of sequential-stage ultrafiltration technique. Lettuce seeds were germinated by being exposed to the solutions containing Cu2+ with or without di erent fractions of DOM. The concentration of copper in roots, leaves, sprouts and the length of roo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ot all fractions of DOM could improve copper availability or toxicity. The fraction of DOM with larger molecular weight more than 1 kDa had higher complexation stability with Cu2+ and caused lower concentration of free Cu2+ ion in the solution of copper plus the fraction, resulting in lower 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of copper to lettuce, but the fraction with molecular weight less than 1 kDa had the opposite function. Therefore,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1 kDa may be the division point to determine DOM to increase or decrease copper availability and tox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