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51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Abstract

Ceratophyllum demersum exposed to a constant 1 μg/rnl aminocarb exhibited a large capacity for the sorption of the pesticide, up to 400 μg/g fresh weight in the dark and 1000 μg/g fresh weight in the light. Smaller, actively growing sprigs sorbed 5 times more pesticide per gm fresh weight than larger, older sprigs, although total uptake per plant was greater in the larger plants. Membrane conformation and integrity appear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capacity of this aquatic plant for pesticide sorption.  相似文献   
72.
The frequency of micronuclei (MN) and chromosome aberrations in anaphase-telophase (CAAT) was determined in root tips of the wetland macrophyte Bidens laevis exposed to environmentally relevant concentrations of endosulfan (0.01, 0.02, 0.5 and 5microg/L) for 48h. MN frequency varied from 0 in negative controls and plants exposed to 0.01microg/L endosulfan to 0-3 in plants exposed to 5microg/L. Moreover, a significant concentration-dependent increase of CAAT was observed.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laggards and vagrand chromosomes observed at 5microg/L would indicate that endosulfan interacts with the spindle interrupting normal chromosome migration. Endosulfan resulted genotoxic to B. laevis, a species of potential value for bioassays and in situ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by pesticides.  相似文献   
73.
水生植物群落在湖泊生态修复过程中作用显著,但目前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弱,群落稳定性差,这就需要我们对人工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演替的生态学过程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受损群落的修复途径。于2003年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采用物理生态工程进行了水生植物群落的重建研究,对群落演替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持续3年的观测。结果表明:水生植物之间发生生态位重叠时,其结果往往是以一个物种取代另一个物种,随着生态位重叠程度下降,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趋于稳定;而当物种空间位置错开时,生长期相近的物种共存则变为可能,因此在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避免同时引入生态位重叠较高的物种,应注意植物间时间序列及空间结构的分离;此外还通过物种间的竞争表现,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构建的群落稳定性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4.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hange in the macrophyte community caused by dredging a small Wisconsin lake. In water depths up to 1.5 m, revegetation was rapid after dredging. The plant community changed from one dominated by large-leafed Potamogeton (pondweed), Megalodonta beckii (water marigold), and Elodea canadensis (waterweed) to one dominated by Chara (stonewort), Najas flexilis (naiad), and Myriophyllum (milfoil). Plant growth ended at the 4 m depth and growth recovered much more slowly in water depths between 1.5 and 4 m. The area between 1.5 m and 2.5 m in particular supported a monotypic milfoil stand after dredging.  相似文献   
75.
本文论述了于桥水库大型水生植物的现状、作用、管理和保护对策及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不要盲目地在库中投放大量草鱼; 6月份以前应对大型水生植物实施保护性措施; 8月初开始应尽量多地收割和捞出大型水生植物.同时应加强6~7月份库中大型水生植物管理方案的研究和大型水生植物二次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76.
黑藻与金鱼藻自然衰亡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在自然衰亡状态下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与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营养盐释放规律,采用人工模拟的方式,于黑藻和金鱼藻进入衰亡期时,采用塑料薄膜捆扎植物根部的方式,阻隔水和底泥界面之间的物质交换,避免底泥释放对水营养盐的影响;同时,监测水中环境因子和营养盐的动态变化,分析营养盐的释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黑藻和金鱼藻两种沉水植物在模拟自然状态下分解速率和生物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Olson指数的分解速率分别为0.011、0.010 d-1.②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峰值在试验的第40~50天.水中磷形态以DTP(溶解性总磷)和SRP(溶解性活性磷)为主,氮形态以DTN(溶解性总氮)和NO3--N为主.由于SRP、NO3--N分别是DTP、DTN的组分之一,因此黑藻和金鱼藻在衰亡期向水中释放的氮、磷形态主要为NO3--N和SRP.③环境因子pH、DO、ORP(氧化还原电位)均呈不同程度的先降后升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金鱼藻和黑藻环境因子主成分Fj和Fh、生物量剩余百分比分别与两植物组营养盐第一主成分之间二次曲线拟合效果较好,因此通过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可建立二者之间的函数方程.研究显示,黑藻和金鱼藻两种沉水植物自然分解速率基本一致,衰亡期间向水中主要释放NO3--N和SRP,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呈单峰变化,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建立环境因子和营养盐之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77.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沉水植物对鱼卵孵化和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水草覆盖度在50%以下时,鱼卵的孵化率与无水草组相比并无实际区别,而当水草覆盖度达到75%时,并没有提高鱼卵的孵化率.鱼卵的孵化与水温、溶解氧、水质等均有一定关系.沉水植物通过影响水质指标从而间接地影响鱼卵的孵化.在短时间内,无水草组各项水质条件与水草覆盖度为25%及50%组并无实质区别,而过多的沉水植物通过影响光照和pH而对鱼卵的孵化产生不利影响.当水草的覆盖度为25%和50%时,仔鱼的成活率高、畸形率低、平均体长和体重都较高.沉水植物表面存在着能为仔鱼所摄取的大量周丛生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间接地影响仔鱼的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  相似文献   
78.
中国湖泊水生植被退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秋瑾  金相灿  颜昌宙 《生态环境》2006,15(5):1126-1130
以中国东部湖区与云贵湖区的若干湖泊为例,论述了中国湖泊水生植被退化的现状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水生植被分布面积缩小,水生植物分布深度下降,总生物量下降,物种多样性下降,耐污性较强的植物发展迅速。区别于国内外其它研究主要是从水生植物自身的生理学角度阐述水生植被退化的原因,本文是从人口密度、人口压力、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社会因素方面深层次分析了中国水生植被退化的因素,并且提出了可能的恢复对策与恢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认为水生植被恢复,在截污的基础上,营造水生植被适宜生长的小生境至关重要。由于水生植被恢复与自然演替是一个同时存在的动态过程,以及水生植被恢复指标的不可确定等,所以水生植被生态恢复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是生态工程实施技术上都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之处。  相似文献   
79.
综合生物塘处理城镇污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一种新的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塘系统的中试研究结果。本生物塘系统分为三个功能区域,分别为污水净化区,水质修饰区和综合利用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呈带状分布于塘系统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不同搭配组合。较之传统氧化塘和一般的水生植物塘、综合生物塘的处理效果较好。COD、BOD、TSS、氮、磷等污染组分法除效率较高,细菌,病毒及诱变活性明显下降,在污水净化的同时,收获大量的水生植物及鱼,蚌等水产品,水质  相似文献   
80.
大型浅水湖泊沉积物的再悬浮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之一,也是影响湖泊内源负荷的主要因子之一。大型水生植物在抑制沉积物再悬浮方面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浮叶植物生长区内外的沉积物再悬浮速率、沉积物总氮含量和水中总氮浓度,探讨太湖湖滨带浮叶植物菱(Trapa quadrispinosa Roxb)对沉积物中氮素再悬浮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菱对沉积物的再悬浮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研究期间,菱生长区内的平均沉积物再悬浮速率为218.46 g dw m-2d-1,生长区外为658.13 g dw m-2d-1。随着沉积物的再悬浮,在生长区内平均每天每平方米有719.63 mg N(每年每平方米262.66 g)被带入水中,在生长区外相应的数字为1 536.14 mg(每年每平方米560.69 g)。另外在研究中发现上层沉积物总氮含量受风浪影响较大,与沉积物再悬浮速率呈负相关。恢复浮叶植物能有效控制湖泊沉积物再悬浮,降低湖水氮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