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8篇
  免费   662篇
  国内免费   830篇
安全科学   1202篇
废物处理   185篇
环保管理   724篇
综合类   3152篇
基础理论   44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81篇
评价与监测   570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31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226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90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513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349篇
  2009年   331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314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1 毫秒
991.
污泥填埋场气体产量的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利用污泥填埋场内产生的沼气,以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为例,对污泥填埋场中气体产生率及产生量进行了预测.应用元素的归一化摩尔化方法得到该污水处理厂污泥有机物的近似分子式为C28H52O16N4.用化学计量法和IPCC模型预测的甲烷气体产生潜能分别为60.6,61.7kg/t(以干重计).用动力学模型和IPCC模型预测的甲烷气体产生率分别为13.3,11.1kg/(t×a)(以干重计),2种方法计算的甲烷气体产生率的差别主要在于参数的取值不同,化学计量法和动力学模型法预测的气体产生量和产生率更能反映污泥填埋场实际的气体产生情况,应用IPCC模型更适合于从宏观角度估算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的填埋场产气量.  相似文献   
992.
喷水流量的控制对半干法脱硫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分析喷水调节阀的控制对吸收塔温度的影响,表明该阀流量特性选择的重要性,并提出喷水调节阀的选型及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93.
设计运行了整个蜡染印花废水处理工程,皂化脱蜡废水松香回收新工艺,即采用两步调pH法-周边自重力进水法,回收率可达98%以上;机械洗蜡废水分流后经双级气浮处理,蜡回收率和处理水回用率可达90%以上;洗蜡废水经蜡回收后出水与其他废水混合后经初级混凝沉淀-水解酸化-好氧生化(A/O工艺)-辐流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出水ρ(COD)均值约为130 mg/L,ρ(NH3-N)为3.36 mg/L,然后进入市政管网进行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994.
规划环评中景观非生态功能影响评价实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涛  王海  邱全毅  刘江  杨职优 《环境科学研究》2010,23(10):1320-1327
以景观概念作为融合自然与社会、科学与美学、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点,研究了景观非生态功能的内涵及其评价技术理论框架,从景观功能中提炼出景观非生态功能概念,初步完成景观非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技术体系设计突出环境影响评价中现状评价的客观性以及影响预测的科学性.以人感尺度下的评价对象——景观单元概念为创新点,该评价体系补充并完善了现有景观评价体系的技术链条,在保证评价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并规范了评价工作流程.该评价体系沿用现有环境影响评价所广泛采用的现状评价、影响源分析、影响预测评价及措施建议的技术思路,基本能满足现行技术规范的要求.以武汉市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规划环评为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操作性,为我国规划环评在景观评价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95.
应用脂肪酸甲酯淋洗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针对煤气厂土壤等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困难的现实,采用易生物降解的新型淋洗剂脂肪酸甲酯淋洗修复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同时进行了以甲醇、植物油(大豆油)作为淋洗剂的淋洗实验,比较不同淋洗剂的淋洗效果.结果证明脂肪酸甲酯对人工模拟污染土壤中蒽、荧蒽、芘、苯并(a)芘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95%,对煤气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也非常明显,总多环芳烃的去除率达到41%.脂肪酸甲酯的淋洗效果要优于其它两种淋洗剂.  相似文献   
996.
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系统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理论的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综合方法。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该方法进行了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级市外,属于省级重点开发或优化开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应用状况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主体功能区划,能较好地反映区域的整体承载状况,为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与布局,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决策依据,并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理论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水短缺和水生态退化,因此,提供适宜的生态流量对维护河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聚焦断面尺度的生态流量及其保障程度,尚未有效剥离上游子流域的影响.本研究以松辽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VMF法、Tessmann-adapted法和Smakhtin-adapted法3种水文学法核算二级水资源区生态流量及1...  相似文献   
998.
高俊炜  陈振乾 《化工环保》2016,36(6):661-665
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CO_2在FAU分子筛上的吸附情况,比较了不同CO_2逸度下,CO_2在分子筛模型上的吸附位、吸附量的变化,拟合了其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在吸附饱和状态下,分子筛的孔结构越大,对CO_2的吸附量越大,对于比CO_2分子更小的微孔结构,吸附几乎不发生;在低逸度下,CO_2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小孔内,随着逸度的提高,CO_2的吸附量迅速上升;在高逸度下,吸附量的提高主要发生在大孔内;FAU分子筛吸附CO_2的过程符合Ⅰ型Langmuir吸附等温线,在高压下对CO_2的吸附能力远大于低压下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999.
This paper deals with research aimed at developing a method for ergonomic analysis of the driver’s workplace in an electric locomotive. It prese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diagnosis and its assumptions, and includes a re-evaluation of the questionnaire-expert method in ergonomic research. The article presents research data on weights and evaluations including their standard deviations for particular priority features. Ergonomic levels of the studied operator’s cabin in locomotives are compared.  相似文献   
1000.
This study among 85 individuals used a day reconstruction approach to examine whether workaholism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activities during non‐work time and daily well‐being in the evening (evening happiness, momentary vigor before bedtime, and momentary recovery before bedtime). Specifically, 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daily work‐related activities during the evening have a stronger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daily well‐being for employees high (versus low) in workaholism and that daily physical and social activities have a stronger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well‐being for employees high (versus low) in workaholism. The results of multilevel analyses largely supported the hypotheses for daily physical and work‐related activities but not for social activities during non‐work time. These findings imply that organizations should not encourage their employees and particularly those who score high on workaholism to work during non‐work time and instead promote physical exercise.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