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8篇
  免费   187篇
  国内免费   1008篇
安全科学   112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138篇
综合类   1620篇
基础理论   258篇
污染及防治   398篇
评价与监测   51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59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1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采用乳状液膜法分离提取废汞触媒浸出液中的Hg~(2+)。考察了影响乳状液膜体系分离富集汞的主要因素,并对分离提取后的乳液相进行了破乳研究。分离提取实验结果表明:乳状液膜体系的最佳配方为流动载体磷酸三丁酯体积分数10%、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体积分数4%、膜溶剂磺化煤油体积分数86%、内水相HCl溶液浓度0.10mol/L、油相与内水相的体积比1∶1;在乳状液与外水相的体积比为1∶10的条件下Hg~(2+)提取率达78.50%。破乳实验结果表明:加热破乳、离心破乳、加热离心联合破乳3种方法的破乳率分别为29.0%,54.0%,85.7%;采用加热离心联合法破乳后,Hg~(2+)富集倍数达8.5。  相似文献   
992.
生物膜接触氧化法处理苯胺废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AN3菌和硝化类细菌构成的复合生物膜降解苯胺 ,研究挂膜过程中苯胺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生物膜内异养菌与硝化类细菌生态分布情况 ,以及水质条件对苯胺代谢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挂膜期间苯胺中的氮首先被降解成氨 ,然后进一步生成亚硝酸根或硝酸根 .反应器内的稳定生物膜主要由AN3菌构成 ,但靠近出水位置生物膜中的硝化类细菌密度较进水位置高 10 0倍以上 .生物膜代谢的最佳pH值范围是 6 9— 7 5 .重金属离子 ,尤其是Hg2 ,通常会对生物膜的代谢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含油废水处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概述了含油废水的特征,介绍了盐析法、絮凝法、电解法、吸附法、浮选法等常规处理含油废水方法及其相应的不足之处,同时介绍了四个处理含油废水的典型流程,并指出了这些传统处理流程的特点及不足之处,重点介绍了微滤、超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及进展,最后综合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优点,并指出膜分离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4.
膜法富氧助燃技术在节能和环保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要介绍了该高新技术在玻璃窑、注汽炉、加热炉、热媒炉、燃煤炉、燃油及燃气炉等方面的典型应用,一般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但显著节能、增产,而且改善燃烧效率,延长炉龄,环保达标,通常几个月就能收回全部投资。  相似文献   
995.
导电剂种类及其添加量是影响膜电容去离子(MCDI)脱盐性能的重要因素.以活性炭为活性吸附材料,分别选取石墨、碳纳米管和炭黑作为导电剂制备电极,深入探究了3种导电剂及其掺杂量对MCDI脱盐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掺杂适量炭黑和碳纳米管能显著提升电极的吸附容量、脱盐速度及降低脱盐能耗.活性炭与炭黑质量比为8∶1时,电极吸附容量可达15.84 mg·g-1,比不掺加炭黑时提高了1.15倍;活性碳与碳纳米管质量比为57.6∶1时,电极吸附容量可达12.62 mg·g-1;但掺杂石墨的活性炭基电极在提升吸附容量、降低能耗上都没有明显变化.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掺杂石墨、碳纳米管及炭黑的活性炭基电极材料脱盐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96.
This study developed an integrated (flow, voltage, and temperature) micro sensor using th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technology. It was inserted into the high temperature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HT-PEMFC) for local real-time measurement. The integrated micro sensor is made of 40 µm thick stainless steel base material, and its protective layer is formed by polyimide (PI) that has better temperature resistance. The integrated micro sensor has three functions, and is favorably characterized by small size, good acid resistance and temperature resistance, quick response, real-time measurement, and being able to be put in any place for measurement. After calibration, and its reliability confirmed, the integrated micro sensor is inserted into the HT-PEMFC for local microcosmic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997.
In this study, an innova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ore is proposed to provide thermal comfort and humidity control using a hollow fiber contactor with multiple bundles of micro-porous hollow fibers. The hollow fiber-based core utilizes 12 bundles aligned vertically, each with 1,000 packed polypropylene hollow fibers. The proposed core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under various operating and ambient conditions as a cooling core for a compact evaporative cooling unit and a dehumidification core for a liquid desiccant dehumidification unit. As a cooling core, the fiber-based evaporative cooler provides a maximum cooling capacity of 502 W with a wet bulb effectiveness of 85%. As a dehumidification core and employing potassium formate as a liquid desiccant, the dehumidifier is capable of reducing the air relative humidity by 17% with an overall dehumidification capacity of 733 W and humidity effectiveness of 47%. Being cheap and simple to design with their attra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orresponding large surface area-to-volume ratio, hollow fiber membrane contactors provid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for cooling and dehumidification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98.
不同泥龄MBR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对膜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套平行运行的小试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研究了不同泥龄下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对膜污染的影响.以多糖、蛋白质表征SMP的含量,并通过三维荧光光谱(EEM)、分子量分布(MW)、红外光谱(FTIR)及扫面电镜-能谱分析(SEM-EDX)技术分析了不同泥龄下SMP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泥龄MBR对氨氮和COD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SMP的含量以及膜污染程度均随着泥龄的升高而降低.泥龄越低,膜阻力越大,小分子量物质(<1 000)积累程度越大,低泥龄MBR中蛋白质以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较高;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DEX)结果表明,金属元素更容易在低泥龄MBR中的膜表面堆积.  相似文献   
999.
粉煤灰基陶瓷微滤膜是一种新型的廉价无机膜,为研究其抗污染性能,研究了自制的管式膜在处理几种典型料液中的分离性能和渗透性能.考察了过滤不同料液过程中的阻力构成和膜的抗污染特性,并且和文献报道的同类过程中其他膜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实验进行了2~45 h无反冲、无清洗的连续运行.在过滤粉煤灰悬浮液、高龄土悬浮液和斜生栅藻悬浮液过程中,截留率可以达到100%,过滤阻力低于类似条件下的其他膜材料,在长时间运行后仍能保持较高的通量,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性能.在过滤活性污泥时,截留率达到99.8%,单位压力下过滤通量达到1 170 L/(m·h·MPa).和其他膜材料相比,单位压力下的过滤通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00.
许阳宇  周律  贾奇博 《化工环保》2015,35(2):109-115
<正>渗透技术(FO)是一种以半透膜两侧溶液渗透压之差作为水分子跨膜驱动力的绿色膜分离技术。介绍了FO的原理及其对污染物的截留率较高、能耗小、膜寿命较长、不易发生膜污染且污染后的膜清洗更简单等优点。综述了FO在污水资源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完善基础理论、研发膜材料、回收驱动液等是未来FO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