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57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111篇
环保管理   99篇
综合类   416篇
基础理论   150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49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摘要以镁盐、铝盐、纯碱和烧碱为原料制备了一种多孔镁铝复合氧化物(P—Mg3.1AlO4.6),其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总孔容分别为206.3m2/g、8.961nm和0.4208cm3/g。研究了这种多孑L材料对水溶液中cr(VI)的吸附性能,在25~45qC时,静态吸附量为82.32~141.7mg/g;当初始浓度100mg/L、流速5mL/min、床层高度10cm和pH=6时,半穿透时间、半穿透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分别为406rain、49.28ing/g和51.30Ing/g;拟合参数及误差分析表明,cr(Ⅵ)在P—M敬。AIO4.6上的静态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方程式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Yoon·Nelson模型能很好地预测cr(Ⅵ)在P—Mg3.1A104.6上的动态穿透曲线。  相似文献   
82.
毕朝文  李德俊 《四川环境》2008,27(1):112-115,124
自上世纪80年代伊始,我国含有多氯联苯的电力电容器等相继进入报废阶段,许多地区采用回收后山洞贮存、地下封存等方式处置,而其他处置方式在我国尚处于初级试验阶段。日本一些企业所采用的多氯联苯处置技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3.
李莹莹  李想  陈建民 《环境科学》2011,32(12):3588-3592
利用自制玻璃生态罩,研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的释放机制.在紫外光诱导条件下,BVOC经历一系列的光氧化反应,最终产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目标植物(驱蚊草)释放出的BVOC进行采样分析,共检测出7种主要化合物,其中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这些BVOC可以发生光氧化反应转化为SOA.利用串联差分淌度分析仪(TDMA)测定SOA的粒径分布和SOA颗粒物的吸湿性.结果表明粒径范围大致是50~320 nm,吸湿性研究发现这些SOA具有吸湿性,生长因子可以从1.05增长到1.11.  相似文献   
84.
微塑料(MPs)是污水处理厂中普遍检出的新兴污染物之一,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污水处理系统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但有关微塑料暴露对污泥颗粒化过程的研究鲜见报道.为探究微塑料对污泥颗粒化的诱导影响,选用环境中广泛检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塑料(PET-MP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塑料暴露试验研究PET-MPs对污泥造粒过程中系统潜能、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菌群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PET-MPs暴露显著加快污泥颗粒化进程,同时以蛋白质(PN)为主导的EPS含量上升会增强污泥表面疏水性,造粒速度和EPS分泌量与暴露粒径成正比,微塑料和EPS协同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然而微塑料持续暴露会导致系统除污性能恶化,250μm PET-MPs暴露下亚硝酸盐氮积累的负面影响最严重,浓度高达(5.08±0.24)mg·L-1.高通量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是促进颗粒污泥形成的主要优势门;红环菌科(Rhodocyclaceae)、鞘氨醇杆菌科(Sphingomonadaceae)、黄杆菌科(Flavob...  相似文献   
85.
陶辉  于多  杨兰  陈怿扬  周灵沁  罗雲鑫 《环境科学》2023,44(9):5071-5079
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而目前有关微塑料对生物膜形成影响机制的研究十分有限.为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S-MPs)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发育的影响,选用不同浓度和粒径PS-MPs进行暴露试验,研究其对生物膜内生物量、氧化应激水平、生物膜结构和群体感应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PS-MPs诱导严重氧化应激反应并抑制生物膜形成和发育,粒径越小,产生的抑制作用越强烈,抑制效果表现为0.1 μm>0.5 μm≈1 μm>5 μm.PS-MPs通过与细胞接触造成严重物理损伤,形成的生物膜厚度显著减小且结构稳定性遭到破坏,膜内细菌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来抵御PS-MPs的胁迫作用.PS-MPs进一步通过干扰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下调关键基因lasIlasRrhlIrhlR的表达水平,抑制信号分子和相关毒力因子的合成与分泌,降低细菌对毒性作用的防御功能,最终影响生物膜形成和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6.
河口湿地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重要地球关键带,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年轻的暖温带河口湿地,其微塑料污染状况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因此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形态、丰度、粒径和成分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使用污染负荷指数(PLI)和潜在污染风险指数(PRI)评估了研究区域微塑料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微塑料丰度为20~520 n ·kg-1,中值为150 n ·kg-1.微塑料形貌以纤维和黑色为主,粒径在1 mm以上,成分多为人造丝、聚乙烯、聚酯纤维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湿地中微塑料的PLI值介于0.04~0.96之间,PRI值介于0.00~171.60之间,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微塑料污染处于轻微污染和低生态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87.
为探究淮河流域安徽段水体与沉积物微塑料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级别,采用野外采样、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风险指数(H)和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流域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现状,并进行了微塑料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流域各点位微塑料检测率为100%,表层水与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39800±3367) n ·m-3和(5078±447) n ·kg-1,下游微塑料平均丰度要高于上游和中游.水体和沉积物微塑料粒径以20~150 μm为主,占比分别为82.96%和80.77%.微塑料形状主要为纤维(水体76.05%、沉积物84.53%)、薄膜(水体21.83%、沉积物15.43%)和碎片(水体2.12%、沉积物0.04%).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以透明颜色为主,占比分别为63.31%和83.69%.水体和沉积物主要以聚乙烯(水体65.74%、沉积物80.62%)和聚丙烯(水体18.43%、沉积物9.71%)为主,微塑料主要来源于农业薄膜、废弃渔具渔网和港口人为废弃的塑料袋.微塑料风险指数(H)模型评估表明部分点位风险指数较高,淮河流域安徽段微塑料风险等级为Ⅱ级,污染负荷指数(PLI)模型评估表明流域地表水体和沉积物总体上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88.
基于风险的检测技术(RBI)是目前化工行业逐渐采用并得到认可的一种新的设备检测技术。在对RBI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RBI的系统思想、实施步骤与应用价值;在工艺危害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挪威船级社的ORBIT Onshore软件对常减压装置进行了定量RBI分析,识别出装置设备和管道的主要腐蚀损伤模式,确定设备和管道的风险大小分布以及风险检测策略;并根据RBI在化工等行业企业的应用实践对RBI技术在我国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9.
对某市区重点行业15家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与评价,对普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家企业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职业卫生现状情况良好,但噪声危害程度较大;在6个重点行业中,电子制造行业有害因素合格率最低,为84%,其次是纺织行业,有害因素合格率为85%,其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工、木制家具、石材加工四个行业合格率均较高;市直以上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情况优于区属企业,300-2000人之间较大规模的企业职业卫生现状情况优于300人以下的企业。同时,对企业提出了职业危害现状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90.
基于PSR模型的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综合评价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矿安全生产的状况是多因素相互影响、制约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存在外部环境的宏观因素,也有煤矿企业内部的微观因素.现有的安全生产状况评价主要依靠事故统计分析,通过事故的量和类型来分析和反应安全的状况.仅仅通过事故统计难以全面反映出各因素对安全生产状况的影响.在分析现阶段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外部宏观与内部微观指标,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PSR模型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和评价,更客观的反映出贵州省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