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8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161篇
基础理论   72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2.
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风险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究长江中游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2020年6月对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沉积物中汞(Hg)、镉(Cd)、砷(As)、铜(Cu)、铅(Pb)、铬(Cr)和锌(Zn)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首先分析了长江中游近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然后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CA)、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相结合的途径分析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来源,最后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和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对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g、Cd、As、Cu、Pb、Cr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3、0.77、11.20、36.45、36.40、83.99和124.21 mg·kg-1,其中Cd和Pb的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的1.72和1.35倍;PCA提取了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5.16%),结合CA结果显示重金属Cd、As、Cu、Pb和Zn来源一致,Hg和Cr来源一致;PMF模型将7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源分成3个因子并得到因子的贡献率,并且工业和生活废水、煤炭燃烧、采矿业3个因子的综合贡献率为41.96%、32.48%和25.55%;地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结果显示,Cd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处于轻度污染程度等级,Hg、As、Cu、Pb、Cr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处于无污染等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Hg的最高风险等级为中等生态风险等级,位于城陵矶和新厂采样点,Cd的最高风险等级为强生态风险等级,位于牯牛沙水道和武汉上采样点,As、Cu、Pb、Cr和Zn在14个采样断面均属于低生态风险等级.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62.59~138.59,其中处于低微和中度风险等级的采样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71.43%(10个采样点)和28.57%(4个采样点),整体上长江中游干流污染不严重;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评价结果显示,长江中游沉积物等级为Ⅰ级,定性评价为优,显示长江中游14个采样断面的沉积物对底栖生物没有毒性作用.综合以上结果,长江中游重金属污染不严重,Cd为重点防治的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53.
马丽  何春光  盛连喜  李辉 《生态环境》2010,19(10):2435-2440
以松前水稻(Oryza sativa cv.Matsumae)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质量分数菲污染土壤对松前水稻营养生长期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菲质量分数低于20 mg·kg-1时促进茎直径的生长,随菲质量分数的增大对水稻苗期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低质量分数和高质量分数的菲污染土壤对茎高和株高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中等质量分数影响不明显。(2)随菲质量分数的增大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大,而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植物体内存在着脯氨酸积累和蛋白质减少的反馈控制系统。(3)菲胁迫引起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植物体累积过量的丙二醛,且SOD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4)菲胁迫下,水稻营养生长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无明显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4.
近25年雅鲁藏布江中游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对西藏雅鲁藏布江(下称"雅江")中游1981~2005年14个气象站年、季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25年西藏雅江中游年蒸发皿蒸发量在流域绝大部分站点均呈现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幅为109.92mm,以夏季减少趋势最明显。影响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气候因子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表现为显著增加,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速率(0.52℃/10a)明显比平均最高气温的升温速率(0.23℃/10a)大,导致气温日较差减少(-0.29℃/10a)。因此,雅江中游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以及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明显增加可能是年蒸发皿蒸发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平均气温日较差的显著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在蒸发量减少趋势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55.
针对中型针织面料印染厂含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设计了一套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并通过实例对其进行了检验。废水水质CODcr为1 200 mg/L、BOD5为400 mg/L、SS为280 mg/L、色度为400倍、处理水量1 000 m^3/d,在经过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和沉淀等工艺处理后,出水指标稳定,并且达到了环保部门的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56.
根据对城市生活垃圾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提出了中小城市应按其实际情况采用适宣本地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相应方法。  相似文献   
57.
缺磷是限制农林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传统的农林业生产主要通过施肥和土壤改良来满足植物对磷的需求,近年来人们开始发掘磷高效利用植物来替代传统方法提高磷的利用效率.A-65/27、A-65/31及A-61/186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3个常绿杨树无性系,共同特点是容易扦插繁殖,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材质好.3个无性系的推广将极大地丰富南方用材林树种资源.为揭示磷素胁迫条件下常绿杨无性系对土壤中磷素的利用特性,通过沙培试验,设计5个磷素处理水平(磷的质量浓度依次是0.00、0.0310、0.0619、0.1239、0.1858 g·L~(-1)),进行不同磷素处理水平下常绿杨生长及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当磷的质量浓度为0.0619 g·L~(-1)时已经能满足常绿杨生长对磷的基本需求;磷素不足会明显的影响到常绿杨的生长.低磷胁迫下常绿杨高度、地径及生物量明显降低;低磷胁迫下光合速率也明显下降,通过对气孔导度及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趋势分析,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同步叶绿素荧光的测定表明光系统Ⅱ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是非气孔限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8.
介绍了由数据采集与传输子系统、数据库子系统、水质预警预报子系统、数据输出子系统和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干线的水质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该系统的实际需求,阐述了开发该系统应该具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9.
王娟  范迪 《环境工程学报》2006,7(6):117-121
采用水解酸化 CAST 混凝 复合滤池与水解酸化 接触氧化 混凝 复合滤池2种组合工艺对造纸中段废水与生活污水进行合并处理对照试验.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是切实可行的,二级出水均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深度处理出水可达中水水质要求.其中以水解酸化 CAST 混凝 复合滤池组合工艺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0.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大气污染跨界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近地面和边界层顶气象流场及该区域大气污染长距离输送产生的跨界环境影响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近地面和边界层顶的流场总体上为西北向东南流动,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输送可能影响的区域主要为华中地区;区域冷空气的活动对其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起重要作用;通过CALPUFF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区域SO2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明显大于NO2,在区域内部存在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区域,但未对区外造成显著跨界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