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216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23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31.
以α-蒎烯、乙酸丁酯和邻二甲苯3株高效降解菌为菌源(2株真菌和1株细菌),通过对比单菌单底物和多菌多底物降解效果,确定这3株菌之间不存在抑制效应,可用于构建"真菌-细菌"复合菌剂.考察了复合菌剂与活菌液的降解性能及对饥饿期的响应,结果表明复合菌剂和活菌液均能较完全地降解底物,但经历饥饿期后,复合菌剂对底物仍保持100%的降解率,而活菌液对α-蒎烯和邻二甲苯的去除率只有94.6%和62%.该菌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常温保存180 d后对各初始浓度为120 mg·L-1的α-蒎烯、乙酸丁酯和邻二甲苯24 h内去除率为48.2%、95.1%和57.3%.将复合菌剂与活性污泥分别接种于生物过滤塔,复合菌剂能明显缩短生物膜形成时间,接种的反应器对底物总去除率维持在90%左右,而活性污泥只有60%.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来,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得以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完成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达200余例,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长期调研、咨询,收集到了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共计166例。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初步阐述了目前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一些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但资金来源仍是主要制约因素;修复项目主要集中在土地价值较高的一线及省会城市,有机类污染场地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而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地区;修复工期普遍较短,58.3%的项目工期小于半年;修复技术相对粗糙,以异位修复为主,固化稳定化、化学处理和水泥窑焚烧技术应用次数最多。总体而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33.
曹力媛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0):1524-1532
为分析太原市采暖期和非采暖期PM2.5的特征,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分析太原市典型生活区采暖期(2016年3月11-18日)和非采暖期(2016年4月1-7日)PM2.5的来源及组成.结果表明:① 采暖期(停暖前)颗粒物有机碳、硫酸盐和多环芳烃等信号强度大于非采暖期(停暖后),而元素碳、硝酸盐、铵盐等反之.② 为了尽可能排除气象因素的影响,选取风向(东南风)、风级(二级)相同时段的颗粒物进行分析,停暖前后颗粒物主要化学组分为有机碳、混合碳和元素碳,采暖前有机碳占比(达51.9%)最高,非采暖期元素碳占比(32.6%)最高.采暖期有机碳、高分子有机物和左旋葡聚糖占比明显高于非采暖期,元素碳、矿物质和重金属反之.③ 停暖前后首要的两类污染源为燃煤和机动车尾气,二者贡献率之和分别高达70.1%和67.4%,可见本地主要受这两类源的影响.燃煤在采暖期为首要污染源,并且贡献比例高于非采暖期,而机动车尾气在非采暖期为首要污染源,且比例明显高于采暖期.研究显示,采暖和非采暖期虽然首要污染源有所差异,但在污染过程中,机动车尾气源的贡献比例均高于优良时段,说明无论是采暖期还是非采暖期,除燃煤排放的影响外,机动车尾气的影响也需得到重视,建议加强机动车燃油品质的升级,使用清洁煤,并在重污染时段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研究高原环境对大功率柴油机起动过程影响规律。方法针对平原和高原地区某12缸柴油机进行实车起动试验,对两种环境下柴油机起动过程转速与缸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种环境起动过程滞燃期变化规律,同时对两种环境起动过程喷雾特性进行仿真计算。结果发现在高原环境起动过程加速阶段更易出现滞速,甚至失火现象,两种环境下起动过程中以时间计滞燃期均在加速阶段快速下降,在过渡阶段下降平缓,在同一时刻高原环境滞燃期更大,且波动更大,最大可达0.9 ms。喷雾过程仿真结果发现,高原环境起动过程喷雾贯穿距发展更快,油束重心更接近燃烧室壁面。结论高原环境使得柴油机起动过程喷雾贯穿距增大,油束碰壁导致混合气形成质量变差,滞燃期变长,最终导致高原环境下起动过程出现滞速甚至失火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5.
以松花江哈尔滨段为研究区域,基于2014—2015年哈尔滨市6个国控水质监测断面逐月水质监测数据和2014年秋季ETM遥感数据,通过不同空间尺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利用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在北方寒冷地区冻融期对河流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水质状况整体状况一般,氮污染比较严重,融水期COD与BOD_5高于冰封期,冰封期氮、磷含量高于融水期;冻融期河岸带100、200、500、900、1500 m缓冲区这5种尺度下,对河流水质指标影响最显著的土地利用方式为水域和建设用地,影响最大的空间尺度为100 m缓冲区,200 m缓冲区次之.其中建设用地和旱田与除DO以外的任何水质指标呈正相关,水域则与其呈负相关.融水期水质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响应关系强于冰封期.在冰封期,水域对NH_3-N影响较大呈显著负相关,建设用地对TN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在融水期,建设用地对COD影响较大呈显著正相关.在流域管理中,针对植被覆盖率低、建设用地占比高的流域应加强冻融期土地利用管控,合理开发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36.
以汾河运城段几个县界断面底泥和水质为实验目标,采用实验室测定方法,分别对在平水期、枯水期的底泥耗氧(SOD)速率进行测试,并对测试条件进行优化,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枯水期还是平水期,SOD总体变化趋势与河流水质污染(化学需氧量、氨氮)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7.
城市化对济南市汛期降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介绍济南市城市化发展水平及暴雨特性的基础上,选用济南市黄台桥、燕子山、东红庙、吴家铺和刘家庄雨量站1977-2007年汛期降雨资料,通过趋势线、距平统计、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对济南市区汛期降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济南市城区、郊区的降雨时空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城区多年汛期降雨量表现出较强的波动性,但整体上升趋势较为明显,尤其是改革开放早期的降雨量增长较为迅速。城市化对济南城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雨岛效应,城区比郊区降雨量增加约10%。城市化对降雨的频次以及雨型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增加了各种降雨强度等级的降雨机率,城区比郊区的降雨机率增加10%以上,特别是暴雨以上的降雨场次增加了22%。  相似文献   
138.
以内蒙古呼伦湖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冰封过程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及其在呼伦湖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封条件下,呼伦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均大于其在对应冰体中的含量,其含量均值分别是其对应冰体中的3.144倍、2.200倍和3.042倍,即低温冷冻过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浓缩效应;水体中各营养盐和有机物的空间变异性明显小于其在冰体中的;从固-液相平衡理论、结晶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三个方面对冷冻浓缩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可以将冷冻浓缩效应运用到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这样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处理,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9.
以内蒙古呼伦湖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冰封过程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在冰体和水体中的浓度及分布特征及其在呼伦湖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封条件下,呼伦湖水体中总氮、总磷和有机物的含量均大于其在对应冰体中的含量,其含量均值分别是其对应冰体中的3.144倍、2.200倍和3.042倍,即低温冷冻过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有一定的浓缩效应;水体中各营养盐和有机物的空间变异性明显小于其在冰体中的;从固-液相平衡理论、结晶学理论和热力学理论三个方面对冷冻浓缩效应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研究认为,可以将冷冻浓缩效应运用到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这样既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处理,也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40.
强化浅基质层干植草沟对道路径流的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进凯  李田  张佳炜 《环境科学》2019,40(6):2715-2721
搭建6个不同结构和介质组成的浅基质层干植草沟模拟柱,在基质层添加较多发酵木屑,利用进水期的脱氮作用,并设置饱水层提高设施落干期脱氮能力,从而强化设施全周期脱氮效果.以半人工道路径流作为进水,考察各模拟柱运行效果,并结合分层取样水质检测结果和模拟柱内体积含水率、ORP的变化过程,分析氮素在不同模拟柱内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运行参数相对实际应用环境更为不利的条件下,设置饱水层的模拟柱的TN去除率在67%~78%; TN去除过程主要发生在进水期,且在含较多发酵木屑的基质层即被大量去除;设置饱水层不仅可提高落干期设施脱氮能力,还可保证较浅的基质层在进水期快速达到适宜反硝化的缺氧条件,从而保证进水期设施的脱氮效果;设置持水性过渡层并在其中放置有机质可以有效平衡饱水层碳源补给并控制有机质淋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