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430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664篇
基础理论   278篇
污染及防治   111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各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布特性有相似的规律,每个微量元素的各种形态都可以根据其对植物的有效性划分为两组.第一组形态分布百分率与植物有效性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第二组则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而第一组的形态为主要的有效养分源,第二组的形态很难为植物提供有效养分.减少相应元素转化成为第二组的形态和增加第一组各形态的储备容量是调节和控制土壤营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22.
梁子湖湿地土壤酶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梁子湖湿地区域内分别采取稻田、沉积物、荒滩、藕塘的土壤样品,测定了与土壤碳、氮、磷转化相关的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脲酶的活性及有机质、N、P含量,分析了湿地土壤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N、P的关系。结果表明:尿酶的活性(以NH3-N计)在0.084~0.255mg·g-1之间,磷酸酶的活性(以酚计算)在8.239~30.898mg·g-1之间,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以I2计)在0.577~1.467ml·kg-1之间。脲酶可促进土壤全氮的降解转化。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都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的活性与土壤磷的转化关系密切。磷酸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P和速效P都呈正相关,但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不显著;与速效P的相关性只在水田中达到显著水平;与土壤全磷的含量间相关性显著;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碳、氮、磷有密切关系。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有机质、全N、全P的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的含量之间的负相关在水田和湖泊沉积物中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23.
运用典范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对桉树人工林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关系的研究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营养元素N,P,K含量关系最大,其中地氧化氢酶与桉树土壤K听转化,K的固定关系密切,对土壤中主要营养物质N素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脲酶的活性同桉树土壤N,P的转化关系密切,蛋白酶促进土壤对植物氮源的供给,而转化酶与P的转化也有一定相关,Zn在一定程度上对转化酶有正效庆,即有促进作用。结合林地生物的生长特征等因子,“综合土壤酶因子”可作为土壤肥力评价的一个生物学指标。图2表4参16  相似文献   
924.
本文主要从减少因生物量收获所造成的生态系统养分损失,讨论华南山坡地植物资源的利用问题。结果表明,不同的生物量收获方式、收获时期和刈割频率,以及利用不同的植被类型作为薪炭燃料所造成的养分损失有很大的差别。了解这些差别将有助于华南山坡地可更新资源的管理和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25.
本文研究了浙江省萧山市山一村农业生态系统中农田、山地和水域3个子系统的氮、磷、钾养分循环。结果表明:该村土壤有机质含量属较高水平,无机氮肥施用量偏大,流失量也较大,磷的总投入量远低于总输出量,钾的输入量也偏低;水体属富营养型,鱼的生长系数仅2.96。  相似文献   
926.
在当地现行的生产技术规程和营林措施的条件下,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中,N和K的收支帐为亏损,P、Ca、Mg为盈余。在一个轮伐期内,每公顷养分质量的收入中,N为327.13kg/hm^2,P为110.48kg/hm^2,K为206.13kg/hm^2。,Ca为679.53kg/hm^2,Mg为173.72kg/hm^2;每公顷养分质量的支出中,N为366.59kg/hm^2,P为35_3lkg/hm^2,K为212.22kg/hm^2,Ca为452.77kg/hm^2,Mg为79.52kg/hm^2。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观数字。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桉树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不能回归土壤,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转变思想认识,制定有效的措施,使桉树凋落物和采伐剩余物回归土壤,同时在桉树行间间种豆科绿肥牧草。  相似文献   
927.
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支持下,以变异函数为工具,初步分析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克立格法进行最优无偏线性插值,得出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全氮的变异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有机质为指数模型;两种养分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均属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全氮和有机质空间变异的尺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41km和9.36km.它们的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具有北部高、中部和南部低的分布特征.图3表2参16  相似文献   
928.
采用田间试验和定位方法,在标准样地中研究养分的输入、输出和贮存。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贮存,包括土壤、桉树林分和凋落物三者贮存的养分。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的分析数据。论述了刚果W5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贮存量、林分的养分贮存量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以及上述分系统内大、中量元素的含量比例。土壤养分的贮存量,全量养分以K最多,其次为N、P;有效养分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K,Ca,P,Mg,Mn,Zn,Cu,B。桉树林分的总养分贮存量,是逐年增加的,但以第2年的增量最大;各元素贮量大小,则每年不同。凋落物层的养分贮存量,总体上逐年增长,但以第4年最多;各元素贮存量大小的顺序为N,Ca,Mg,K,P。这些结果,对于指导桉树施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9.
施肥对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的可持续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年生和34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白浆化暗棕壤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1个无肥对照,运用土壤生物和养分指标讨论了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影响不同;(2)同一施肥处理对不同林龄的土壤可持续性指数影响也不同;在林木生长最快的幼龄期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可持续性指数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在林木近熟期施肥;(3)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生物管理指数,单施化肥可增加土壤氮、磷的管理指数;(4)有机肥和化肥混施是提高林地土壤可持续性指数的最好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930.
研究结果表明,红壤丘岗区潜育性稻田中的冷浸田和烂泥田土壤有效硫含量相对较低,这两种类型潜育田存在潜在性缺硫问题,故应注意硫肥的施用。潜育性稻田土壤有效硅亦普遍低于非潜育性田,因而极有可能发生缺硅。与同母质类型的非潜育性稻田比较,红壤潜育性稻田土壤有效硼含量并无明显差异。但第四纪红土发育的潜育田土壤有效硼低于缺硼临界值。部分潜育田士壤有效铜含量亦低于渍水土壤缺铜临界值,这说明部分渍潜田存在缺铜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