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3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88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71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are important and challenging tasks i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how linear sparse regression models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relations between different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 measurements of coniferous trees in consecutive years. In the experiments the models proved to be capable of providing relatively good and reliable predi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iage with a considerably small number of regressors. Two methods for estimating sparse models were compared to more conventional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Differences in the prediction accuracies between the sparse and full models were minor, but the sparse models were found to highlight important dependencies between the nutrient measurements better than the other regression models. The use of sparse models is, therefore, advantageous i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liar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82.
苏打盐碱土地区水田水盐运移模拟与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取生 《生态环境》2005,14(3):396-398
井灌种稻虽然是近年来松嫩平原西部土地苏打盐碱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但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对土壤盐分状况的长期影响,却缺乏定量化评价。作者选择该区代表性地点,通过田间观测与建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种植条件下的水田盐分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研究发现,经过一定开垦年限土壤剖面平均含盐量下降到1.5g·kg-1左右后,在降水量正常的条件下,土壤盐分已基本达到平衡,不再随着开垦年限增加而进一步下降。相反,如遇干旱年份土壤盐分还会略有增加。需要进一步采取增加排水次数、改善土壤通透性等其它技术措施,才能使苏打盐碱地种稻改良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3.
廖岩  兰竹虹  陈桂珠 《生态环境》2007,16(5):1449-1454
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属于乔木红树植物,它对不同盐度的生理反应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对拒盐红树植物红海榄Rs在盐胁迫下各种生理反应的研究,分析了各种生理现象与盐度之间的关系,这对红树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并为中国南海岸耐盐红树树种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助于从多学科研究的角度评估盐胁迫的生态重要性。通过对Rs用不同的盐度的水3个月的处理,发现Rs根、茎、叶中蛋白质质量分数随盐度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总糖质量分数与盐度的变化趋势相反。当盐度高于40时,Rs茎、叶的膜脂质过氧化破坏显著加强,植物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明显增加,两者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3)。随着盐度的升高,Rs各器官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增强。根据实验结果,Rs能够在高盐度(50)下存活3个月。在盐度为20~30时,Rs在生理生态上表现对盐环境的适应性。当盐度高于40时,Rs的生理表现较为敏感,膜脂质氧化破坏严重。  相似文献   
84.
郑煜基  林兰稳  罗薇 《生态环境》2001,10(3):204-206
通过采样分析,探明了荔枝的营养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施肥技术.研究表明,叶片养分含量为N>K>P;各生育期叶片N变化不大,P、K则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显示后期需要补充P、K养分;花的发育必须有较多的P、K供应,果实发育后期必须有较多的Ca供应;中后期施用硫酸钾能提高荔枝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85.
玉米-花生混作系统中的氮铁营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种间相互作用对花生铁营养、根瘤固氮能力以及系统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种植密度下,施氮水平和种植方式对下针期单株花生生物量无显著影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花生混作不仅均显著改善了花生铁营养,而且玉米对氮素的大量吸收显著降低了混作花生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从而使得花生根瘤数增加,根瘤固氮酶活性增强。混作花生铁营养受混作玉米氮营养及作物发育状况的影响较大,并且下针期花生固氮酶活性受施氮抑制及花生铁营养改善的促进。这说明,根际土壤硝态氮的质量分数的降低和花生铁营养的改善是石灰性土壤上花生固氮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而花生生物固氮作用的增强是该混作系统体现氮营养优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6.
藏北高原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北高原面积约60万km2,海拔在4500m以上,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其气候寒冷干燥,人迹稀少,以高寒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基本保存完好,其天然草地辽阔,各类可利用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53%,为西藏最大牧区,适宜发展地毯毛羊--藏绵羊。这里栖居着许多青藏高原特有的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及有一定经济价值动物资源。高原上湖泊众多,湖泊面积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1/4以上。其中许多盐湖盛产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食盐、天然碱及硼、锂、钾等重要稀有元素,为我国主要矿盐产地和远景开发区。目前因草地生态脆弱和利用不当,已有4%草地退化,沙地面积扩大,野生动物栖居范围也趋缩小;少数盐矿产地环境有所污染,盐湖资源浪费较大。所以适度利用天然草地、保护野生动物和综合开发盐湖资源,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乃是开发藏北高原生物矿产资源的重要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7.
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R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生物难降解的R盐废水,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废水,两者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处理效果,降低处理成本.在最佳试验条件下,R盐废水经光助Fenton氧化、化学絮凝法联合处理后,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88.
选取西北干旱区吉兰泰盐湖盆地为研究对象,系统采集71个地下水样品,测定重金属Cr6+、As、Hg,以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以地质统计学插值绘图揭示盐湖盆地地下水中Cr6+、As、Hg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和US 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解析地下水中Cr6+、As、Hg的污染及健康风险状况,以统计相关检验进行Cr6+、As和Hg的源分析.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地下水中普遍含有Cr6+、As、Hg,Cr6+在盐湖上游及东北部含量较高,As在西南台地含量较高,Hg在西北部巴音乌拉山出现高值区域,其分布与变化受到天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Cr6+、As出现局部区域超标,超标率分别为8.45%和2.82%;Cr6+主要超标区域在盐湖西南侧呈条块状分布,并在盐湖附近Cr6+含量较高;As以点状超标,分布于西南部和东北部;盐湖盆地地下水87.3%处于安全清洁状态,仅5.6%轻度污染出现在西南部,不存在中度和重度污染;通过饮用水途径的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的健康风险值,西南部图格力高勒沟谷区域化学致癌物Cr6+超过了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但整个盐湖盆地Cr6+的平均健康风险值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As和Hg均低于US EPA最大可接受风险;盐湖盆地总致癌风险特征与Cr6+基本一致,Cr6+平均健康风险占总致癌风险贡献率的89%;Cr6+超标原因包括盐湖盆地高锰酸盐指数偏高,促使Cr3+氧化成为Cr6+,As与Cr存在一定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89.
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南太湖入湖口浮游植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太湖入湖口6个点位浮游植物共有8门93种,其中中营养化和富营养化藻种占45%左右。典型的富营养化水体指示藻类微囊藻和隐藻在1#~6#点位均为优势种。基于Shannon-Vea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并结合同期水质类别结果判定:1#~6#为无污染。  相似文献   
90.
随着高耗水农业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上持续的干旱,唐海县地下水长期处于超采状态,引起上覆咸水侵染地下淡水。分析1989—1998与2008年深层地下水氯离子浓度变化、1981—2007年咸水顶板埋深变化以及全县工农业布局,将唐海县划分为咸(海)水入侵的高度敏感区、较敏感区、一般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并进一步提出遏制咸(海)水入侵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