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644篇
安全科学   25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914篇
基础理论   76篇
污染及防治   165篇
评价与监测   151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4 毫秒
141.
近地面臭氧污染过程和相关气象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3的污染过程,进行了包括全天24h3浓度和气象参数的观测。分析了高浓度3日的气象条件,表明高压天气形势、晴天少云、日照持续、气温升高、湿度低、温度垂直梯度和Ri数较高等是形成高浓度3的有利条件。从3浓度全天24h的观测结果发现,除12:00~14:00的主峰外,在0:00~4:00还有一个次峰。所有例子都表明3浓度日变化和各气象因子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当风速和太阳辐射同步增减时,共同促使3浓度增大,使3在中午出现显著的峰值,当风速值出现在其他时间时,也可以使3出现次峰。   相似文献   
142.
SO2、NO2、O3及其复合物对水稻体内乙烯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烯是植物体内的一种内源激素,当植物受到环境污染时,体内乙烯的释放量将发生变化。本文主要报道了水稻受SO2,NO2,O3单一及其复合物熏气对体内乙烯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受SO2,NO2,O39单一及其复合物熏气后,体内乙烯释放量增加,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出环境污染的程度,当O3浓度不变时,水稻体内乙烯释放量与SO2,NO2熏气浓度成正比,其中,O3+SO2对水稻体内乙烯释放量的影响程度大于O3+  相似文献   
143.
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毓秀  徐家骝  李静兰 《环境科学》1996,17(3):69-71,74
通过一个月的O3-NOx同步观测和有关气象资料的分析,研究了光化学污染特点和及其和气象的关系,发现秋季的光化学污染过程,既有冬夏两季局地源产生和积累的机制,也有春季外来源造成的高浓度O3污染特点。O3的最大浓度和日最大值平均浓度分别为168.7μg/m^3和114.8μg/m^3。  相似文献   
144.
王峰  汪健伟  杨宁  翟菁  侯灿 《环境科学》2021,42(12):5713-5722
本文基于三维区域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通过修改模式化学模块,量化输出过程量和诊断量,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源强不确定性对O3生成影响的方法.为无法定量计算VOCs源强导致的臭氧生成率[P(O3)]偏差,以及由此对O3体积分数分布和污染控制相关联的VOCs敏感区和NOx 敏感区分布的误判提供了方法参考.采用标准统计参数对WRF-Chem模式的气象场与污染场模拟性能进行了评估,相关指标均优于前人结果.以INTEX-B(intercontinental chemical transport experiment-phase B)人为源、FINNv1(fire inventory from NCAR version 1)生物质燃烧源和 MEGAN(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生物源作为基准源,并以卫星观测数据作为约束,对排放源进行改进,评估了源改进前后臭氧生成率[P(O3)]、O3体积分数和O3控制敏感区指标(Ln/Q)的变化情况.仅人为VOCs(AVOCs)源增加68%后,P(O3)模拟峰值增升比例达13%~82%,以北京观测站点为例,P(O3)模拟月均峰值增加42%(22.5×10-9 h-1).对P(03)形成贡献比例最大的主要化学反应是HO2+NO(占比约68%),AVOCs源增加68%后,该反应贡献比例下降至65%.在改进源下,P(O3)普遍增加达到2×10-9~4×10-9h-O3各季节增幅较大的区域均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心城市及周边区域,与我国大型城市区基本都是VOCs敏感区的结论一致.整体而言,VOCs源强改进后,Nox敏感区O3体积分数增加幅度不大,不超过4×10-9,而部分VOCs敏感区增幅超过20 x10-9.VOCs源强的不确定性会影响O3形成过程中Nox和VOCs敏感区的判断,特别是VOCs源强明显低估会夸大VOCs敏感区的范围,从而降低O3调控对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5.
Ozone measurements along vertical transects in the Alp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profiles of air pollutants in the boundary layer, aircraft and balloon-born measurements and measurements using a cable car as an instrument platform have been perform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lps. This on-line monitoring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requires expensive and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In order to control ambient air quality in remote regions, where no infrastructure like power supply is available, simple instruments are requir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hich was coordinated and evaluated by the GSF-Forschungszentrum für Umwelt und Gesundheit was first, to investigate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ozone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lps and secondly, in addition to continuous analyser measurements, to test monitoring by means of two types of passive samplers. The selection of these samplers — one for one week use and another one for two week application — was based on a passive sampler intercomparison done in a preliminary study one year earlier.  相似文献   
146.
We analyzed 13 years of hourly measurements of SO2, NOx, and O3, at forest ecosystem research sites in SE Germany. A quasi-continuous data record was obtained by combining data sets from two locations. Before interpreting trends in the combined data set, we analyzed if the change of location introduced a systematic bias. We employed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s, Hurst statistics, complexity analysis, and 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partial data sets exhibited no indication of the presence of any bias. For SO2, we also compared the data from the forest sites with data obtained in nearby cities and also found no indications for any systematic effects. Applying nonparametric trend statistics we foun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the SO2. Most of the observed decrease is due to the reductions of SO2 emissions in eastern Germany, but reductions in western Germany and the Czech Republic als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For O3, we observ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the causes of which are unclear from our data alone. No trend was identified for NOx.  相似文献   
147.
目前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主要有药剂处理、磁化处理和臭氧处理,其中药剂处理最为常用。近年来,药剂作用机理研究日趋深化,药剂合成、检验与复配技术也得到较大发展;同时,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为循环水水质稳定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磁化处理、臭氧处理技术也相继运用到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中来,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8.
利用区域气候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对2000年春季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臭氧含量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东南亚和南亚的生物质燃烧不仅影响源区对流层臭氧含量,而且对处于环流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也有显著作用;燃烧源区主要影响对流层低层,下游地区则影响对流层中低层.在源区引起的对流层臭氧总浓度增加达2.1×10-1g/m2,对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增加量为9.0~12.0×10-2g/m2;源区大气低层1000~900hPa的臭氧含量可增加36×10-9m3/m3 以上,而在中国南部750~700hPa高度上空的增加达15×10-9m3/m3.  相似文献   
149.
长江三角洲地区对流层臭氧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将NCAR的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MM5和作者开发的化学模式相耦合,建立了一个中尺度区域空气质量模式.利用该模式选取了2个典型个例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臭氧化学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模式再现并描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结合地面观测资料进一步定量分析控制该地区臭氧浓度的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个例模拟和分析表明,模式基本反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进一步的因子分析解释了模拟区域内1999 06 18(个例2)臭氧浓度普遍比1999 08 07(个例1)的臭氧浓度高的原因.模拟结果表明天气条件决定的大气动力过程对区域空气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个例2区域臭氧浓度普遍偏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表明,物理因子(平流输送,垂直湍流输送)的作用和化学因子的作用同样重要.同时还做了模式参数的敏感性实验研究,并对中尺度云雨化学模拟及其对臭氧化学的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0.
臭氧法在城市污水消毒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介绍了臭氧在水中的化学特性和消毒的基本原理,通过试验研究了臭氧在城市污水深度处理消毒中的反应过程,认为臭氧在城市污水处理二级出水中的消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