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55篇
综合类   143篇
基础理论   2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利用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从扎龙湿地土壤中筛选的抗性菌株对Pb、Cd的去除率与其生理生化特性之间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胞长宽比与Pb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性;淀粉酶水解、过氧化氢酶和甲基红与Pb去除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性;V-P与Cd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细胞长宽比、淀粉酶水解、甲基红对Pb去除率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但总的间接作用不明显;酪蛋白和过氧化氢酶对Pb去除率有明显的负向直接作用,但总的正向间接作用很大;淀粉酶水解对Cd去除率有明显的正向直接作用;V-P对Cd去除率有明显的负向直接作用,间接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382.
污染土体的工程特性已成为环境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如何制备重塑污染土样是决定实验结果是否能够真实反映污染土体实际情况的关键。介绍了3种重塑污染土样的室内实验方法,包括人工拌和-击实法、击实-浸泡法和固结-渗透淋滤法,并以Cu Cl2溶液为污染溶质进行实验,分析比较3种制样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人工拌和-击实法制备污染土样的速度最快,适用范围最广;击实-浸泡法适用于模拟污染液浓度已知的情况;固结-渗透淋滤法制备的污染土样最均匀,土样结构差异性较小,适用于研究污染土体的渗透问题以及涉及不同围压作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83.
为积极稳妥推进全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本文紧紧围绕《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以环境执法改革为主体主线,从环境执法的总体方向、基本路径、主要任务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分析解读,给各地在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有效推进环境执法改革,提供改革路径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384.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循环型企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从“技术链、产品链、价值链”融合发展的视角,分析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的概念内涵和重点工作,以福建省晋江东风橡胶有限公司为案例,研究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实现途径,并从政府经济管理角度,提出推进循环型企业“三链”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为解决循环型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技术创新不足等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85.
为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职业健康水平,降低煤尘尘肺病等职业病危害,快速且准确判断不同抑尘剂的抑尘效果,研究煤尘抑制剂的固化层厚度、抗风蚀特性、单轴抗压强度(UCS)、贯穿阻力等常用性能评价指标,通过各评价指标的试验方法、不同影响因素下性能差异分析各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固化层厚度、抗风蚀特性、UCS评价指标来判断煤尘抑制效果较差,贯穿阻力能较好地判断煤尘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386.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产业结构专门化水平和乡村性指数的定量测度,对苏北地区县域乡村类型及差异化城乡形态建设路径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苏北地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县域分别占12%、16%、12%和60%;弱乡村性县域呈分散组团分布,中等乡村性县域沿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呈东西轴向延伸,强乡村性县域边缘性特征明显。据此,从现代农业发展、新型工业支撑、生态绿色创新、"三产"融合互动等方面提出新型城乡形态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