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350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2篇
环保管理   91篇
综合类   492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4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81.
施用缓/控释氮肥对玉米苗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并模拟田间生态环境,研究了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对玉米苗期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苗期,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及醋酸酯淀粉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脲酶活性分别为49.25和48.13μg.g-1.d-1(以NH3-N计);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普遍增强,其活性在0.76~1.03μg.g-1.d-1(以N计)之间,但相互间无显著差异,脲酶抑制剂nBPT对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无显著作用;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施用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时微生物量最多,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为248.19和56.53 mg.kg-1,施用丙烯酸树脂包膜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尿素时微生物量最少,微生物碳、氮含量分别为104.80和23.94 mg.kg-1。施用不同种类缓/控释氮肥时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变化特点表明,丙烯酸树脂包膜与脲酶抑制剂nBPT涂层相结合的缓/控释肥料控释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2.
不同收获时期和控氮条件对水培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培中采用收获前降低营养液浓度、完全停止供氮以及在不同时期采收等方法来研究小白菜硝酸盐含量的控制方式及其效果,结果表明:适时采收和收获前适当控氮可以降低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在小白菜生长第26d左右硝酸盐含量最低,此后l~2d产量增长较快,此时采收品质较好;小白菜硝酸盐含量呈明显的日变化,并且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正相关,在下午16:00时左右采收硝酸盐含量最低,仅为894mg.kg-1;完全断氮7d后,小白菜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但产量也受到明显的影响。而采用低浓度营养液控氮4d左右采收既可控制硝酸盐含量又不会使产量过低。  相似文献   
83.
以WHO/FAO规定的日允许摄入量换算得到的标准评价了南京市郊主要蔬菜品种的NO-3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双闸镇蔬菜基地的大白菜和青菜样品属重污染,菠菜属轻污染,萝卜污染程度居中,因而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4.
双波长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少明  陆亚玲 《环境化学》1996,15(5):463-466
本文应用双波长标准加入法同时测定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研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紫外光谱的基础上,精确选择亚硝酸盐等吸收点波长202.5nm,216.5nm为测定波长。亚硝酸盐含量回归方程经推导得C=-3.841+156.6A,相关系R=1.000。将该法用于合成样品及实际水样分析,所得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85.
水分和氮素供应对菠菜硝酸盐累积和钾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水分和氮素供应对露地秋菠菜的硝酸盐累积和钾、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氮管理措施相比,采用水分平衡法和氮素专家系统进行的水氮供应并没有造成作物减产,但对钾、氮元素的吸收却有明显的影响,同氮素吸收相比,作物对钾素的吸收数量更高;并且作物对钾、氮的吸收比例随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试验还动态监测了菠菜最新展开叶的叶柄汁液中的硝酸盐和K^ 浓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的菠菜叶柄汁液的硝酸盐浓度在白天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叶柄汁液中的K^ 浓度和NO3^-/K^ 的浓度比在白天受氮素供应水平的影响很大,供氮量高,K^ 浓度和NO3^-/K^ 浓度比的变化也大,但受灌水量影响不大。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86.
一种新的好氧反硝化菌筛选方法的建立及新菌株的发现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利用间歇曝气富集,氰化钾(KCN)选择培养基筛选好氧反硝化的细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16SrDNA同源性比较对筛得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好氧反硝化相关基因napA进行扩增并测序比较.筛选到一株可以柠檬酸钠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进行好氧反硝化的细菌.在溶解氧(DO)为(9.0±0.5)mg/L的培养基中,该菌株5 d内将硝态氮由282.0 mg L-1降解至149.2 mg L-1,其硝态氮去除率为46.47 ng mg-1min-1,同时亚硝态氮仅有少量的积累.经鉴定,初步判定它为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monas sp.Y2-1-1.从其基因组中扩增出与好氧反硝化相关的周质硝酸盐还原酶(NAR)的亚基napA基因,并与已报道的napA基因进行Blast比较,发现具有较大差别.利用间歇曝气富集,氰化钾(KCN)选择培养基筛选好氧反硝化的细菌是非常有效的.初步认为Pseudomonas sp.Y2-1-1是一株新的好氧反硝化菌.图6表3参12  相似文献   
87.
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地下水N素含量及形态分配的监测结果表明,硝酸盐(NO3--N)是该地区地下水N素存在的主要形态。川中丘陵区54.5%的地下水NO3--N含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饮用水准则规定的10mg.L-1标准,另有27.3%的地下水NO3--N含量接近这一标准,表明该区地下水已经大范围地受到NO3--N污染的威胁。土地利用状况可能是影响川中丘陵区地下水NO3--N含量的主要因素。降雨量和水井深度也影响该区地下水NO3--N含量。紫色土坡耕地NO3--N随壤中流向浅层地下水迁移,可能是造成该区地下水NO3--N含量较高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
王哥庄湾陆源硝酸盐氮输送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汇水区域相对独立的崂山王哥庄地区为例 ,通过研究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氮 (NO3 N) ,采用流量法和断面法分别对河流和地下水向王哥庄湾的NO3 N输送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1999年 5月下旬地下水向海洋输送的NO3 N占整个陆源输入量的 30 .0 6 % ,说明地下水向海洋的营养盐输送量是海洋环境评估的重要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89.
填闲作物防治菜田土壤硝酸盐污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通过调整蔬菜生产的轮作结构 ,运用生物修复的原理 ,引入适宜的深根系填闲作物对深层土壤硝酸盐吸收利用 ,以避免硝酸盐进一步淋失 ,提高氮素的利用率的可行性。填闲作物应选择生长迅速、生物量大、氮素累积能力强的作物 ,在考虑填闲作物防治硝酸盐淋溶的同时 ,要兼顾其经济利用价值 ,并指出结合深根系的填闲作物进行合理轮作是蔬菜安全生产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0.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in The Netherla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dday)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and the concentrations of nitrate and sulfate has been assessed at a site near the coast of the North Sea in The Netherlands. Midday was selected for the measurements because this is the time at which the aerosol is most effective in the scattering of solar radiation. Automated thermodenuders were used for the hourly measuremen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ate and sulfate with a lower detection limit of 0.1 μ m−3. The site is operational since October 1993. The first-year average dry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measured with an integrating nephelometer at a wavelength of 525 nm) was 0.71 × 10−4 m1̄. In arctic marine air the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was a factor of 10 low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in polluted continental air it was up to a factor of 10 higher. The ratio of the total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to the concentration of sulfate was 20 m2 g−1. The contribution of nitrate to the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ulfate in the winter and of about equal magnitude in the summer period. In November and December of 1993, the humidity dependence of the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was investigated. Two types of (continental) aerosol were found with respect to the humidity behavior. One type show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light-scattering at the deliquescence points of ammonium nitrate and ammonium sulfate, with that of ammonium nitrate the most pronounced. The second type of continental aerosol did not show deliquescence, but followed the typical humidity dependence of aerosol in a supersaturated droplet state. In this latter aerosol type, nitrate dominated over sulfate. It was concluded from the study that the aerosol light-scattering in The Netherlands, in particular its humidity dependence, is governed by (ammonium) nitr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