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2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24篇
基础理论   44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利用2015-2019年夏季成都平原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及再分析资料,研究了2019年8月世警会(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期间成都平原持续性高浓度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12015-2019年夏季成都平原地表O3-8h (O3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90百分位呈上升趋势,7月臭氧超标减少,6月上旬和8月中下旬臭氧超标增多;2世警会期间成都平原O3-8 h平均浓度为(156.26±41.35)μg·m-3,是近几年8月臭氧污染最严重的一次,具有浓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3世警会期间成都平原高浓度臭氧污染的形成主要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地面为均压场或弱高压,且存在逆温层,大气层结稳定,臭氧污染的空间移动特征与高空槽脊移动特征一致;4气温和相对湿度是影响O3浓度的主导气象因子,当温度为33~37℃、相对湿度为30%~50%和偏北风或西北风风速为1~2.5 m·s-1时,容易导致O3积累,造成区域性污染.  相似文献   
242.
东北小兴凯湖沉积物POPs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采用GC-MS分析了小兴凯湖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OCPs)和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污染特征,探讨了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生物毒性风险.结果表明:①小兴凯湖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在82.1~534.6 ng·g-1之间,西北湖区含量较高.沉积物中OCPs和PAEs含量范围分别在4.8~50.4 ng·g-1和33.3~401.6 ng·g-1之间,东南湖区含量较高;②沉积物中PAHs以3~5环化合物为主(占85%以上),主要为燃烧源,其中煤和薪柴燃烧贡献47%,汽油和柴油燃烧贡献39%,石油产品泄漏贡献14%.OCPs以六氯环己烷(HCH)为主(占78%),主要来源于新的林丹的使用和少量工业HCHs的输入.PAEs以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为主(占94%),生活垃圾和工农业生产为其主要来源;③小兴凯湖沉积物中PAHs、OCPs和PAEs在东北地区处于低水平污染,相比于国内其他地区的湖泊河流,总体处于低污染水平,目前无生态风险,但部分点位OCPs具有中度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243.
从霾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霾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霾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霾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霾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霾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霾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4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一类具有毒性、难降解性和生物富集性的污染物。由于具有半挥发性,POPs可以随大气进行长距离传输并富集到极地等寒冷的偏远地区。大气沉降和挥发是POPs全球传输的关键过程。森林是POPs的重要储库,其POPs的强吸收能力加速了POPs的沉降,使得森林成为POPs大气沉降研究的重要介质。本文综述了当前森林POPs沉降研究的主要成果,重点阐述了大气POPs向植被(树冠)沉降和植被POPs向林下土壤迁移沉降这两大关键过程的特征和机制,并简要总结了林下POPs的后沉降过程(循环及再释放)和机制。最后,提出森林POPs沉降研究应着眼于观测技术开发、微观机制解析、关键规律总结、释放特征观测和多污染物耦合等方向,进而拓展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研究范围、丰富大气污染物干湿沉降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力争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45.
针对天津地区灰霾天气条件下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程度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指出出现灰霾天气是污染加重的直观反映,将其发展成为一项环保指标,将对大气污染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