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76篇
安全科学   8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194篇
基础理论   66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hormonal and demographic processes underlying unimale and multimale mating systems in primates. Reproductive skew and challenge models of male competition provide conflicting predic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male residence to group composition and androgen regulation. These predictions were tested using endocrine and socioecological data from Kenyan vervet monkeys (Cercopithecus aethiops). Serum samples from 57 adult male monkeys, drawn from 19 separate groups and 4 populations, were assayed for testosterone by radioimmunoassay. Male ability to respond to conspecific challenge was assessed by their testosterone response to the capture protocol.Analyses showed that reproductive skew models were useful predictors of intergroup and interpopulation variation in male residence and T profiles. The Limited Control model of male residence was supported by positive correlations of the number of males per group with the number of females without dependent offspring, demonstrating that monopolization potential was a key determinant of male residence. Testosterone concentrations under conditions that elevated serum level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fanticide risk, supporting the Concession model. Population comparisons provided evidence for increased T responsiveness where groups were predominantly unimale. Unimale populations were from sites with higher rainfall, suggesting that ecological factors contributed to population differences in male residence and T regulation.For species name, we follow the 2000 taxonomy of the IUCN/SSC Primate Specialist Groups workshop (Grubb et al. 2003)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总结了影响有机化合物沸点的主要因素, 详细地概括了沸点与有机物质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找到一种估算沸点的方法,并给出了估算式:Tb=Km·e(W/M). 利用该式,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许多有机物质的沸点.  相似文献   
103.
Plankton is a kaleidoscopic spectrum of organisms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almost all phyla of animals and thousands of non-flowering plants. Unicellular protozoans, invertebrates and bacteriato diatoms all drift around as the plankton community. The produc-tion rate of plankton is determined by a host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lik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water and soil, mete-o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and morphometric and hy-dr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water body[3]…  相似文献   
104.
北京市区公路旁尘土中铂族元素的化学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娟  朱若华  施燕支 《环境化学》2007,26(4):528-530
用ICP-MS 法检测北京市区公路旁尘土中铂、铑和钯各种形态的含量及总含量.结果表明,北京市区采样点公路旁土壤中铂,铑和钯的总量分别为154.23 ng·g-1,62.77 ng·g-1和 77.97 ng·g-1,其中非残留态的百分比含量为铑(37.82%) >钯(27.45%) >铂(26.87%);在自然条件作用下可进入地下水和可被植物吸收部分的百分比为铑(29.14%)>钯(23.87%)>>铂(7.92%).  相似文献   
105.
河流连续性概念(rivercontinuumconcept,RCC)将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视为物理和生物的连续体,河流物理环境的梯度变化决定了生物的演变格局.为探索自然河流系统受人类干扰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演变规律,作者于2002年5月、8月、11月对安徽省祁门县阊江河1~6级支流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了调查,共获7纲57科101属119种,计8813头,并详细记载了各级支流样点的栖境特点.运用“河流连续性概念”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该河1~6级支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各取食功能团演变趋势符合该理论,但上游至下游的生物区系演替程度明显小于未受干扰的自然河流,1~6级支流各功能团的分布(P/%)梯度变化趋于平缓,仅捕食者数量分布与理论预测模式比较接近.各级支流相同取食功能团的优势类群各异,其种类的耐污能力随河流级别的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同级支流各取食功能团的分布(P/%)比例存在季节性差异.图2表3参15  相似文献   
106.
简述了现有机场飞机噪声主要评价量的优缺点,重点对飞机噪声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作了探讨,建立了考虑飞机噪声对不同人群影响后的评价公式,同时为确定人群影响修正系数,将不同人群划分为5个年龄段,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层划分建立了不同人群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建立两两判断矩阵和引用实例统计数字计算了一个理论参考值。  相似文献   
107.
为揭示碳氮比(C/N)对硝化过程影响的机理本质,试验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4组平行的SBR(R0、R5、R10、R15)反应器,基于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4种C/N(0、5、10、15)对硝化过程功能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C/N条件下,系统均获得了较好的去除氨氮(去除率>95%)和COD(去除率>90%)效果,TN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C/N会显著影响系统内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和功能.R0系统Chao1指数(922)、ACE指数(1232.4)、Shannon指数(6.76)和Simpson指数(0.96)均最大,故微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而R5的物种丰富度最低.在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9个相对丰度较高的门是重要的微生物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约全部微生物的40.7%~65.2%,是4个系统中最优势的菌门.硝化过程的关键菌群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及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表现出随着C/N升高而急剧降低的趋势.基于LEfSe分析共获得了34组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从而得到了每种C/N条件下在微生物学分类水平上的菌群关键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8.
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低温下微生物种群结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尚越飞  王申  宗倪  杜海洲  张鑫  齐嵘  杨敏 《环境科学》2020,41(10):4636-4643
构建有针对性的运行控制策略是我国城市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冬季低水温条件下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以我国北方低温期(8~15℃)稳定运行的4个典型污水生物处理工艺为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了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及碳、氮、磷去除等关键功能种群结构,阐明了重要功能种群在低温影响下的动态变化及与污染物去除性能间关系,为控制策略的有效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数据基础.尽管存在着不同工艺形式,但结果表明低温期活性污泥均具有较为良好的种群丰富度,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低温期优势地位提升;关键功能种群中硝化种属Nitrosomonas受温度影响较大,而作为核心种群的反硝化种属则因分布广泛及多样性高,整体丰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工艺的反硝化性能仅与回流比具有相关性;Tetrasphaera在4个工艺中广泛存在但仅在厌氧/好氧交替条件下承担主要除磷功能;低温下4个工艺中多种丝状菌优势生长并诱发污泥膨胀,但对出水水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9.
凹凸棒石及其改性材料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与机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陈展祥  陈传胜  陈卫平  焦文涛 《环境科学》2018,39(10):4744-4751
采用室内盆栽实验和吸附平衡实验,研究了凹凸棒石及其改性材料对土壤镉移动性和生菜吸收镉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探讨了其机制.结果表明,凹凸棒石及其改性材料均可显著降低生菜体内的Cd含量,改性材料作用优于未改性材料,分别使生菜地上部分Cd含量最大降低41.0%和56.5%.凹凸棒石及其改性材料在投加量为1%时均可显著降低土壤CaCl_2提取态Cd含量,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34.2%和34.3%.凹凸棒石改性后对镉的饱和吸附容量明显提高.凹凸棒石主要是通过表面的硅羟基与Cd~(2+)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络合物来固定土壤镉,而改性凹凸棒石材料能够通过其表面的硅羟基和羧基与Cd~(2+)发生配位反应形成络合物,从而降低Cd~(2+)在土壤中的移动性,进而达到钝化修复Cd污染土壤的效果.因此凹凸棒石及其改性材料均可被用于镉污染农田土壤修复,但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10.
张勇  董娴  漆亮  陈卓 《地球与环境》2018,46(3):251-256
本文在贵阳市市中心区和郊区设置两个采样点位,采集春季和冬季PM_(10)、PM_(2.5)样品,在封闭溶样装置中采用HF和王水消解,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颗粒物中铂族元素的含量,研究了大气颗粒物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市中心区样品中铂族元素的浓度大于郊区,其含量与交通密度有关;与Pt和Rh相比,颗粒物中Pd的浓度更高,Pd具有较大的溶解性,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严重的危害;颗粒物中铂族元素的浓度呈现季节性变化,冬季大于春季。与国外其他城市相比,贵阳市大气颗粒物中铂族元素的污染程度较低,但这种潜在的重金属污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